一种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3731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1 0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装置,至少包含基板、装饰层、导电层、遮装层、装饰导电层、导线层及遮光层,其中,装饰层位于基板上的一侧;导电层一体地覆盖基板及装饰层的一部分;遮装层位于装饰层的另一部分上且覆盖一部分的导电层,其中覆盖于导电层的遮装层具有开口以露出导电层;装饰导电层填入开口中;导线层覆盖装饰导电层及遮装层,导线层经由装饰导电层电性连接导电层;遮光层位于导线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触控装置可由装饰层消除遮装层及装饰导电层之间的色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装置,至少包含基板、装饰层、导电层、遮装层、装饰导电层、导线层及遮光层,其中,装饰层位于基板上的一侧;导电层一体地覆盖基板及装饰层的一部分;遮装层位于装饰层的另一部分上且覆盖一部分的导电层,其中覆盖于导电层的遮装层具有开口以露出导电层;装饰导电层填入开口中;导线层覆盖装饰导电层及遮装层,导线层经由装饰导电层电性连接导电层;遮光层位于导线层上。本技术的触控装置可由装饰层消除遮装层及装饰导电层之间的色差。【专利说明】一种触控装置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触控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消除遮装层及装饰导电层之间的色差的触控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子装置的发展,各类型的触控装置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键盘或鼠标,而令用户能够方便地以手指直接输入各种指令。一般而言,触控装置依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电阻式及电容式。电阻式触控装置主要藉由压力使上下电极导通,以经由控制器感应装置的电压变化。电容式触控装置则是利用透明电极与人体之间的静电所产生的电容变化,以产生的诱导电流。而目前触控装置的发展趋势,则由电阻式触控装置逐渐转变为电容式触控装置。然而,由于已知的遮装层需配合装饰导电层的材料的颜色(一般为黑色),因此只能使用黑色的遮装层,且容易形成遮装层及装饰导电层之间的色差。因此,如何解决遮装层及装饰导电层之间的色差,便成为触控装置结构设计上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已知技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此触控装置至少包含基板、装饰层、导电层、遮装层、装饰导电层、导线层及遮光层。其中,装饰层位于基板上的一侧;导电层一体地覆盖基板及装饰层的一部分;遮装层位于装饰层的另一部分上且覆盖导电层的一部分,其中覆盖于导电层上的遮装层具有开口以露出导电层;装饰导电层填入开口中;导线层覆盖装饰导电层及遮装层,导线层是经由装饰导电层电性连接导电层;遮光层位于导线层上。前述的基板的材料可为由玻璃(Glass)、聚对苯二甲酸(Poly 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环烯经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 COP)或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ate cellulose,TAC)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组合可例如为一部份基板是玻璃、一部份基板是PET。前述的装饰层的材料可为压克力(Acrylic)、环氧树脂(Epoxy)或娃(Silicon)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其中装饰层的厚度小于5微米。前述的导电层的材料可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 oxide, ΙΖ0)、氧化锋嫁(Gallium zinc oxide, GZ0)、共辄导电高分子(Conjugatedconducting polymer)、奈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 CNT)或奈米银线(Nano silverwire)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前述的遮装层的材料可为压克力、环氧树脂或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前述的装饰导电层的材料可为包含导电物质的压克力、环氧树脂或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前述的导线层的材料可为银浆、铜、铜合金、钥铝钥或钥银钥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前述的遮光层的材料可为压克力、环氧树脂或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此外,导电层可例如以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一体地覆盖基板及装饰层的一部分,且未覆盖装饰层的另一部分。承上所述,依据本技术的触控装置,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I)本技术的触控装置可由装饰层消除遮装层及装饰导电层之间的色差。(2)本技术的触控装置可任意变换装饰层的颜色而达到全彩效果,且不须配合装饰导电层的颜色。(3)本技术的触控装置设置装饰层于基板上,相较于传统两片基板,不仅使得整体厚度较薄而提高透光度,更可降低制造成本。为使审查委员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及所达到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下面以优选的实施例及配合详细的说明如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10:基板;120:导电层;130:装饰层;140:遮装层;141:开口 ;150:装饰导电层;160:导线层;170:遮光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技术的触控装置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的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的触控装置至少包含基板110、装饰层130、导电层120、遮装层140、装饰导电层150、导线层160及遮光层170。基板110可例如为透明基板,且基板110的材料可例如为玻璃(Glass)、聚对苯二甲酸(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环烯经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COP)或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ate cellulose,TAC)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装饰层130可例如以印刷、转印、喷涂或黄光的方式形成于基板110上的一侧。其中,装饰层130的材料可例如为压克力(Acrylic)、环氧树脂(Epoxy)或娃(Silicon)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且其中装饰层130的厚度可例如小于5微米,装饰层130于(T300° C的热膨胀系数可例如小于1Χ10_5。导电层120可例如以涂布、溅镀或蒸镀的方式一体地覆盖基板110及一部分的装饰层130。其中导电层120可例如为透明导电层,且导电层120的材料可例如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铟锋(Indium zinc oxide, IZ0)、氧化锋嫁(Gallium zincoxide,GZO)、共辄导电高分子(Conjugated conducting polymer)、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CNT)或奈米银线(Nano silver wire)中的一种或其组合。遮装层140可例如以印刷、转印、喷涂或黄光的方式形成于另一部分的装饰层130上且覆盖一部分的导电层120。其中,覆盖于一部分的导电层120的遮装层140具有开口141以露出导电层120,且其中遮装层140的材料可例如为压克力、环氧树脂或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此外,遮装层140的颜色可例如与装饰层130或装饰导电层150相同。装饰导电层150填入开口 141中,且装饰导电层150的材料可例如为包含导电物质的压克力、环氧树脂或硅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其中,导电物质可例如为碳、铜或银等,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此外,装饰导电层150的颜色可例如与装饰层130或导线层160相同。接着,导线层160可例如以印刷、转印、喷涂或黄光的方式覆盖装饰导电层150及遮装层140,以藉由装饰导电层150电性连接导电层120。其中,导线层160的材料可例如为低电阻金属,导线层1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装饰层,位于所述基板上的一侧;导电层,一体地覆盖所述基板及一部分的所述装饰层;遮装层,位于所述装饰层的另一部分上且覆盖所述导电层的一部分,其中覆盖于所述导电层上的所述遮装层具有开口以露出所述导电层;装饰导电层,填入所述遮装层的所述开口中;导线层,覆盖所述装饰导电层及所述遮装层,所述导线层是经由所述装饰导电层电性连接所述导电层;以及遮光层,位于所述导线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幸樵
申请(专利权)人:正达国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