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壳体结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5964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壳体结构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以及设于内壳体内的换热芯,内壳体包括敞口的内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内壳可拆卸连接的内壳盖板,外壳体包括敞口的外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外壳可拆卸连接的外壳盖板,且内壳套设在外壳内,内壳盖板套设在外壳盖板内。即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内、外壳体不仅能相互之间进行拆卸,且内、外壳体本身也能进行拆卸,这样该换热器便于安装于其内部的换热芯的清洗和更换,且不对内、外壳体造成损坏;同时,内壳和外壳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从而增强了该换热器本身的保温能力,能防止漏热,并使得该换热器的抗冻结能力增强。(*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壳体结构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以及设于内壳体内的换热芯,内壳体包括敞口的内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内壳可拆卸连接的内壳盖板,外壳体包括敞口的外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外壳可拆卸连接的外壳盖板,且内壳套设在外壳内,内壳盖板套设在外壳盖板内。即在本技术中,内、外壳体不仅能相互之间进行拆卸,且内、外壳体本身也能进行拆卸,这样该换热器便于安装于其内部的换热芯的清洗和更换,且不对内、外壳体造成损坏;同时,内壳和外壳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从而增强了该换热器本身的保温能力,能防止漏热,并使得该换热器的抗冻结能力增强。【专利说明】一种双壳体结构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壳体结构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在日趋多样化的同时,要求其体型小同时换热量大,应用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苛刻,如冷、热介质的温差越来越大,而大多数换热器的结构都是单壳体结构,板、壳程的筒体同时连接在冷、热介质的密封隔离部件上面,换热器由于冷、热介质存在的温差,密封隔离部件就会产生热应力,同时板、壳程筒体的热胀冷缩就会集中在密封隔离部件上面,造成隔离部件的变形或焊缝开裂,使换热器泄漏失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2200398B公开了一种双壳体换热器,由冷媒进口外层变径头、矩形外箱体、热媒进口变径头、热媒出口变径头、冷媒出口外层变径头组成的外壳体内装有由冷媒进口内层变径头、矩形内箱体、冷媒出口内层变径头组成的内壳体,外壳体与内壳体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使用填料函密封装置连接,或两端都用填料函密封装置连接,内箱体内装有换热元件,换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与内壳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内箱体正对冷、热媒进出口的面没有箱壁,内箱体宽度与外箱体宽度差小于等于0.5mm,内箱体底面两端设有防短路支撑板。即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双壳体换热器中通过设置内、夕卜壳体使冷、热介质的密封隔离部件,只与内壳体焊接在一起,在内、外壳体之间设置填料函密封装置或滑动空间,由于温差热介质产生的热胀冷缩不能作用在密封隔离部件上,而密封隔离部件的应力变形和内、外壳体的热胀冷缩都可以通过内、外壳体在填料函或设置的滑动空间内的相对滑动而吸收,解决了原有技术中由于两侧介质温差较大而造成的应力变形和焊缝开裂问题。但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双壳体换热器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在该双壳体换热器中,外壳体与内壳体为一端固定连接,一端用填料函密封装置连接,换热元件安装在内壳体内,即在该双壳体换热器中内、外壳体为固定连接,这样当换热元件因结垢或脏堵而需要进行拆卸清洗时,得首先破环内、外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然后才能从内壳体中将换热元件拿出,其拆卸不便,拆卸时容易对内、外壳体造成损坏;同时在该双壳体换热器中,未设置任何保温装置,使得该双壳体换热器的抗冻结能力差,当换热介质的温度偏低时,换热器容易被冻坏,且用在制冷制热空调、热泵热水领域时,该双壳体换热器需要额外保温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双壳体换热器,内、外壳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拆卸不便,且自身没有保温功能,进而提供一种便于拆卸,且自身有保温功能的双壳体结构换热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双壳体结构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内壳体内的换热芯,所述内壳体包括敞口的内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所述内壳可拆卸连接的内壳盖板,所述外壳体包括敞口的外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的外壳盖板,且所述内壳套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盖板套设在所述外壳盖板内,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的敞口端成型有周向向外延伸的连接边缘,所述连接边缘上成型有通过孔,所述外壳的敞口端的相应位置成型有螺纹孔,螺栓穿过所述外壳盖板、所述内壳盖板和所述连接边缘上的所述通过孔,以及所述外壳上的所述螺纹孔相连,将所述内壳和所述内壳盖板,以及所述外壳和所述外壳盖板固定呈盒状结构。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和所述内壳盖板之间设有密封垫圈。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和所述内壳盖板采用工程塑料制成,所述外壳和所述外壳盖板采用金属制成。在本技术中,所述外壳体上成型有用于导入第一换热介质的外壳第一入口、用于导入第二换热介质的外壳第二入口和用于导出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的外壳第一出口、用于导出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外壳第二出口,所述内壳体的相应位置上成型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导入所述换热芯内的内壳第一入口、用于将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导入所述内壳内的内壳第二入口和用于将所述第一换热介质从所述换热芯内导出的内壳第一出口、用于将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从所述内壳内导出的内壳第二出口。在本技术中,所述外壳第一入口、外壳第二入口和外壳第一出口、外壳第二出口为成型在所述外壳体上的通孔。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第一入口、内壳第二入口和内壳第一出口、内壳第二出口为成型在所述内壳体上的凸台孔,所述凸台孔穿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外壳体。在本技术中,所述凸台孔上还套设有接头组件,所述接头组件将所述凸台孔、所述通孔和所述外壳体三者密封连接。在本技术中,所述接头组件包括密封件和压紧件。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体内设有折流板,所述内壳盖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折流板的卡槽,所述内壳体的内部空间在所述折流板和所述卡槽的配合下形成迂回通道。在本技术中,所述换热芯的换热管由若干个首端和尾端依次相接成连续弯曲线的弧状管组成,所述弧状管的首端和尾端之间跨越的角度大于180度,所述弧状管的首端和尾端在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弧状管连接处的中心线有公共切点或相邻的两个所述弧状管连接处的中心线与一直管中心线相切连接。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体包括敞口的内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所述内壳可拆卸连接的内壳盖板,所述外壳体包括敞口的外壳和设置在敞口端,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的外壳盖板,且所述内壳套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盖板套设在所述外壳盖板内,即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外壳体不仅能相互之间进行拆卸,且所述内、外壳体本身也能进行拆卸,这样该换热器便于安装于其内部的所述换热芯的清洗和更换,且不对所述内、外壳体造成损坏;同时,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从而增强了该换热器本身的保温能力,能防止漏热,并使得该换热器的抗冻结能力增强,当换热介质的温度偏低时,换热器不会发生冻坏,且用在制冷制热空调、热泵热水领域时,该换热器也不需要额外保温处理,因此该换热器不仅便于拆卸,而且还具有保温功能。(2)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的敞口端成型有周向向外延伸的连接边缘,所述连接边缘上成型有通过孔,所述外壳的敞口端的相应位置成型有螺纹孔,螺栓穿过所述外壳盖板、所述内壳盖板和所述连接边缘上的所述通过孔,以及所述外壳上的所述螺纹孔相连,将所述内壳和所述内壳盖板,以及所述外壳和所述外壳盖板固定呈盒状结构。即在本技术中,使用所述螺栓便可将所述外壳与所述外壳盖板、所述内壳与所述内壳盖板都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得具有该种壳体结构的换热器拆装起来极为方便,且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3)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壳和所述内壳盖板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壳体结构换热器,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内壳体内的换热芯(3),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包括敞口的内壳(2)和设置在敞口端,与所述内壳(2)可拆卸连接的内壳盖板(5),所述外壳体包括敞口的外壳(1)和设置在敞口端,与所述外壳(1)可拆卸连接的外壳盖板(6),且所述内壳(2)套设在所述外壳(1)内,所述内壳盖板(5)套设在所述外壳盖板(6)内,所述内壳(2)和所述外壳(1)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财进孙详立杨祯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沈氏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