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MC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残余压力释放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1600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8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残余压力释放阀(10)。形成在该残余压力释放阀(10)的本体(12、14)中的第一至第三端口(20、22、24)的压力流体的流经状态由阀机构(16)的阀塞(90)切换。在用于驱动阀机构(16)的操作单元(18)和本体(12、14)之间,设置有转换单元,其用于将操作单元(18)的旋转运动转换至直线运动,并且将该直线运动传送至阀塞(90)。转换单元由筒形凸轮环(68)构成,该圆筒形凸轮环(68)包括插入阀塞(90)的销(92)和用于引导销(92)的倾斜凹槽(78a、78b)。凸轮环(68)由两个能够在径向上彼此分离的两个分开的本体(72a、72b)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残余压力释放阀(10)。形成在该残余压力释放阀(10)的本体(12、14)中的第一至第三端口(20、22、24)的压力流体的流经状态由阀机构(16)的阀塞(90)切换。在用于驱动阀机构(16)的操作单元(18)和本体(12、14)之间,设置有转换单元,其用于将操作单元(18)的旋转运动转换至直线运动,并且将该直线运动传送至阀塞(90)。转换单元由筒形凸轮环(68)构成,该圆筒形凸轮环(68)包括插入阀塞(90)的销(92)和用于引导销(92)的倾斜凹槽(78a、78b)。凸轮环(68)由两个能够在径向上彼此分离的两个分开的本体(72a、72b)形成。【专利说明】残余压力释放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残余压力释放阀,该残余压力释放阀设置在压力流体供应源和流体压力装置之间并且能够释放残存在流体压力装置侧的压力。
技术介绍
本 申请人:建议的残余压力释放阀设置在流体压力供应源和流体压力装置之间,该流体压力供应源供应压力流体,该流体压力装置通过将压力流体供应到流体压力装置而操作,该残余压力释放阀用于排出残留在流体压力供应源和流体压力装置之间的残余压力流体(参见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0.2000-145985)。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残余压力释放阀,该残余压力释放阀能够促进和改善其安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残余压力释放阀设置成包括:本体,该本体具有第一和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压力流体通过该第一和第二端口供应和排出,该第三端口通过连通腔室与该第一和第二端口连通;阀机构,该阀机构设置在该本体内,并且具有阀塞,该阀塞用于切换压力流体在该第一至第三端口之间的流经状态;和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用于操作该阀机构。该残余压力释放阀进一步包含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相对于该本体可旋转地设置在操作单元和本体之间,该转换单元用于将操作单元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且将直线运动传送至阀塞。该转换单元由销和筒形凸轮环构成,该销插入通过该阀体,该凸轮环中具有用于引导该销的倾斜凹槽,该凸轮环由能够在径向上彼此分离的两个分开的本体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该转换单元设置在本体和操作单元之间,用于操作阀机构,该转换单元用以将可旋转操作单元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且将直线运动传送至阀机构的阀塞。进一步,转换单元包括倾斜凹槽,该倾斜凹槽引导插入阀塞的销,该转换单元包括由两个分开的本体组成的筒形凸轮环。相应地,当凸轮环相对于本体装配时,两个单独的分开的本体以从本体的外周侧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互相紧密邻近的方式装配,因此凸轮环可以相对于本体容易地并且可靠地装配,从而增进残余压力释放阀的装配简易性。进一步,钩状物可以设置在凸轮环上,该钩状物能够在径向上倾斜并且与操作单元的内周表面接合。此外,销槽可以形成在本体中,该销槽沿着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该销插入通过该销槽。更进一步,凸轮环可以由树脂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标特征和优势通过以下描述连同附图将变得更加明显,其 中本专利技术的最优实施例通过说明性的实例来展示。【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残余压力释放阀的外部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残余压力释放阀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残余压力释放阀的总体横截面视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残余压力释放阀的平面图;图5是展示在图4的残余压力释放阀中,手柄旋转90°的情况的平面图;和图6是残余压力释放阀的总体横截面视图,展示手柄如图5中旋转的释放状态,从而第二端口和排出端口置于彼此连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残余压力释放阀的优选实施例。在图1中,参考数字10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残余压力释放阀。如图1至3所示,残余压力释放阀10包括本体12、阀盖(本体)14、阀机构16和手柄(操作单元)18,该阀盖14连接到本体12的上部,该阀机构16设置在本体12和阀盖14的内部,该手柄18可旋转地设置在阀盖14的上部上。本体12配备有第一端口 20、第二端口 22、排出端口(第三端口)24和连通腔室26,该第一端口 20在本体的一侧开口并且连接到图中未示的流体压力装置,该第二端口 22在另一侧开口并且连接到另一个图中未示的流体压力装置,该排出端口 24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端口 20、22 (沿着箭头A的方向)向下开口,该连通腔室26分别与第一、第二端口 20、22和排出端口 24连通。更具体地说,残余压力释放阀10是三端口阀,其包括本体12中的第一、第二端口 20、22和排出端口 24。第一和第二端口 20、22在分别在垂直于本体12的轴线的大致平行方向上开口,在第一和第二端口 20、22的附近,分别形成有附接部分28a、28b(参见图1),该附接部分28a、28b在远离开口 32的方向上突出,附接部分28a、28b与第一和第二端口 20、22连通。当图中未示的流体压力装置相对于本体12通过连结构件等等连接时,附接部分28a、28b被使用。连通腔室26沿着本体12的轴线方向(箭头A的方向)向下与排出端口 24连通。容纳孔30形成在连通腔室26和排出端口 24之间,组成阀机构16的阀(阀塞)90通过容纳孔30插入。容纳孔30形成有大致恒定的直径和在轴线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上形成有预定深度。另一方面,本体12的上部包括向上打开的开口 32。开口 32与连通腔室26连通,并且阀盖14的一部分从上方插入开口中并且布置在连通腔室26的内部。进一步,紧固凸缘34形成在排出端口 24的侧部分上,该侧部分在远离排出端口 24的方向上突出。紧固凸缘34形成在排出端口 24的外周表面的相对侧,并且其中形成有一对孔36,图中未示的螺栓可以通过孔36插入。此外,通过螺栓的螺合,利用壁表面或者另一个构件,残余压力释放阀10可以通过本体12被固定至壁表面等等,螺栓通过孔36插入。阀盖14包括平板形状的底座部分38、插入构件40和圆筒形部分42,该插入构件40形成在底座部分38的下部上,用于插入本体12的内部,该圆筒形部分42形成在底座部分38的上部上。底座部分38形成为细长形以便密封本体12的开口 32。密封环44已经插入形成在本体12的上表面上的密封槽之后,通过在开口 32中安装底座部分38,开口 32被密封并且密封环44防止本体12和阀盖14之间的压力流体的渗漏。进一步,四个通孔46形成在底座部分38中,四个通孔46相对于插入构件40和圆筒形部分42的外周表面在径向向外方向上分离。分别通过通孔46插入的连接螺栓48分别螺纹结合在四个螺纹孔50中,从而阀盖14的一部分插入连通腔室26并且在底座部分38密封开口 32的情况下本体12和阀盖14连接在一起,四个螺纹孔50设置在本体12的开口32的附近。此外,第一突出片(first projecting tab)52成对地形成在阀盖14上,以便从圆筒形部分42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突出。第一突出片52形成有大致的矩形横截面并且设置在围绕圆筒形部分42的相互面对侧。此外,第一锁定孔54分别形成在第一突出片52中,该第一锁定孔54在第一突出片52的厚度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上贯穿。更具体地,当阀盖14安装在本体12上时,第一突出片52位于相互面对侧,并在其之间夹持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残余压力释放阀(10),包括:本体(12、14),所述本体(12、14)具有第一和第二端口(20、22)以及第三端口(24),压力流体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口(20、22)供应和排出,所述第三端口(24)通过连通腔室(26)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口(20、22)连通;阀机构(16),所述阀机构(16)设置在所述本体(12、14)内,并且具有阀塞(90),所述阀塞(90)用于切换所述压力流体在所述第一至第三端口(20、22、24)之间的流通状态;和操作单元(18),所述操作单元(18)用于操作所述阀机构(16);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转换单元,所述转换单元相对于所述本体(12、14)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操作单元(18)和所述本体(12、14)之间,所述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操作单元(18)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且将所述直线运动传递至所述阀塞(90);其中,所述转换单元由销(92)和筒形凸轮环(68)构成,所述销(92)插入通过所述阀体(90),所述凸轮环(68)中具有用于引导所述销(92)的倾斜凹槽(78a、78b),所述凸轮环(68)由能够在径向上彼此分离的两个分开的本体(72a、72b)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兴津政幸松下和弘
申请(专利权)人:SMC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