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5146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端子,包括与公端子电接触的接触部分和与电线连接的连接部分,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壁、右侧壁、左侧壁和顶壁;和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位于所述外壳内,并且通过一个悬臂与所述外壳的顶壁相连。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接触部分的接触弹片通过一个悬臂被悬挂在电连接端子的外壳内,由于连接接触弹片的悬臂自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接触弹片和插入接触弹片的公端子能够随同悬臂一起在前后方向上作微距运动,因此,接触弹片和插入接触弹片的公端子之间不会产生相对的微距运动,从而有效解决了微动腐蚀问题。同时,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仅通过一个柔性悬臂就解决了微动腐蚀问题,因此,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连接端子一般包括连接部分和接触部分,连接部分采用压接的方式与电 线连接,接触部分通过接触弹片与插入的公端子连接。并且,现有的电连接端子一般为一体 式设计,接触弹片与电连接端子之间大体上属于刚性连接,当电线压接到电连接端子中时, 电连接端子不仅质量增加,而且还会受到电线的约束,因此,电连接端子不能轻易地前后运 动。因此,当电连接端子应用于高震动环境下(例如,汽车中)时,与接触弹片配合的公端子 很容易产生相对于电连接端子的微距运动。在长期的微距运动后,电连接端子的表面(通 常上面被镀锡)就会被刮伤,产生不导电的氧化层,从而使电连接端子的电连接作用失效, 这种现象称作微动腐蚀(Fretting Corrosion)。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有效克服微动腐蚀,美国专利No. 5611717公开了一种电 连接端子,该电连接端子包括连接部分8、接触部分14和弹簧部分12,弹簧部分12位于连 接部分8和接触部分14之间。弹簧部分12包括位于每个侧壁上的两对U型弹性部分22、 24。每个弹性部分22J4分别包括一对弹性梁沈、27和观、29,并且每对弹性梁沈、27和 28,29的上部分别通过U型桥接部分30、32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在美国专利No. 5611717所公开的电连接端子中,由于在电连 接端子的连接部分8和接触部分14之间增设了一个弹簧部分12,因此,增加了整个电连接 端子的柔性,因此,电连接端子本身可以前后运动,不再受到压接后的电线的约束。因此,当 该电连接端子应用于高震动环境下(例如,汽车中)时,与接触弹片50配合的公端子不会 产生相对于电连接端子的微距运动,而是随该电连接端子的弹簧部分12 —起运动,从而有 效解决了微动腐蚀问题。但是,美国专利No. 5611717所公开的这种电连接端子需要在连接部分和接触部 分之间增设一个弹簧部分,导致用料增加,成本上升,而且还会导致结构复杂,加工费用上 升,另外这种电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和弹簧部分均曝露在外,容易因受到外力而受损甚至 折断。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 能够防止微动腐蚀并且能防止端子受外力冲击的新型电连接端子。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端子,包括与公端子电接触的 接触部分和与电线连接的连接部分,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壁、右 侧壁、左侧壁和顶壁;和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位于所述外壳内,并且通过一个悬臂与所 述外壳的顶壁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矩形或圆形。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所述外壳的横截面可以为其它任意一种封闭的环形形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弹片包括右侧弹片和左侧弹片。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悬臂与所述右侧弹片和所述左侧弹片中的 一个的基部连接。 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壁上具有左侧壁开口和位于该左侧壁 开口内的左辅助弹片,所述左辅助弹片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壁开口的一边连接,所述左辅助 弹片的另一端向外壳内弯曲并弹性地抵靠在所述接触弹片的左侧弹片的外壁上;并且所述 右侧壁上具有右侧壁开口和位于该右侧壁开口内的右辅助弹片,所述右辅助弹片的一端与 所述右侧壁开口的一边连接,所述右辅助弹片的另一端向外壳内弯曲并弹性地抵靠在所述 接触弹片的右侧弹片的外壁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分包括第一 U型连接件,所述第一 U型连接件的两边的侧翼能够向内卷起,以便与所述电线的包皮压接在一起;和第二 U型连 接件,所述第二 U型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 U型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接触部分的外 壳连接,并且所述第二 U型连接件的两边的侧翼能够向内卷起,以便与所述电线的裸露的 线芯压接在一起。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壁包括右顶壁部分和左顶壁部分,所述 右顶壁部分和所述左顶壁部分相互拼接在一起,形成所述顶壁。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端子由一整块金属薄板经冲压后折 叠而成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所述电连接端子展开成一块薄板时,所述接 触弹片的右侧弹片和左侧弹片位于薄板的同一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接触部分的接触弹片通过一个悬臂被悬挂在电连 接端子的外壳内,由于连接接触弹片的悬臂自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接触弹片和插入接 触弹片的公端子能够随同悬臂一起在前后方向上作微距运动,因此,接触弹片和插入接触 弹片的公端子之间不会产生相对的微距运动,从而有效解决了微动腐蚀问题。同时,由于本 专利技术仅通过一个柔性悬臂就解决了微动腐蚀问题,因此,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显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电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3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端子的局部示意图,显示接触弹片通过悬臂悬挂在外壳 中;图5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端子展开后的示意图;和图6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相似的 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专利技术,而 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第一实施例图3至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端子的第一实施例。具体地,图3显示根据本发 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端子的局部示意图, 显示接触弹片通过悬臂悬挂在外壳中;和图5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端子展开后的示意图。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建立了 一个直角坐标系,其 中,前后方向表示电连接端子的纵向方向,左右方向表示电连接端子的横向方向。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端子,主要包括接触部分100和连接部分 200。前述接触部分100用于与配对的公端子(一般为插针,未图示)电接触,前述连接部 分200用于与电线电连接。如图3所示,接触部分100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接触弹片110。在本实施例 中,外壳为一个环形壳体,具有底壁101、右侧壁102、左侧壁103和顶壁104。这种环形的外 壳能够为接触弹片110提供充分的保护。如图3和图4所示,接触弹片110通过一个悬臂120连接到外壳的顶壁104的内 壁上,从而使接触弹片Iio悬挂在外壳内。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连接接触弹片110的悬臂120 自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接触弹片110和插入接触弹片110的公端子能够随同悬臂120 一起在前后方向上作微距运动,因此,接触弹片110和插入接触弹片110的公端子之间不会 产生相对的微距运动,从而有效解决了微动腐蚀问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的横截面为方形,例如为正方形或矩形。但是,本 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外壳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圆形或任一种合适形状。如图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接触弹片110包括右侧弹片111和左 侧弹片112。接触弹片110的基部较宽,插入口处较窄,如同一种弹性夹子,以便能够可靠地 夹持住插入的公端子。如图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悬臂120与左侧弹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端子,包括与公端子电接触的接触部分(100)和与电线连接的连接部分(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100)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壁(101)、右侧壁(102)、左侧壁(103)和顶壁(104);和接触弹片(110),所述接触弹片(110)位于所述外壳内,并且通过一个悬臂(120)与所述外壳的顶壁(104)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昱辰安德烈广口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