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填埋气集气管的冷凝水排放结构,包括集气管、排水井以及U型管,所述U型管的底部连接一储水罐,所述U型管具有的第一端口与集气管上设有的排水口连接处设有一控制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于U型管管底增设一储水罐,增大U型管存水弯的大小,使得U型管两端口由压力差而产生的水封高度减小,进而减少了U型管的长度,相应地也减小了排水井的深度,减少了施工量;同时,设置在U型管上的控制阀,可阻断U型管与集气管之间的连通,有效避免填埋场水位上升时雨水回灌至集气管中而影响填埋气的输送。(*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垃圾填埋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垃圾填埋场内填埋气集 气管的冷凝水排放结构。
技术介绍
垃圾填埋场内的垃圾分解产生的填埋气是一种可燃气体,即沼气,具有较大的利 用价值。但由于填埋场的垃圾体内湿度较大,且垃圾体温度高于地表温度,导致填埋气在抽 取输送过程中有大量水分凝结而形成冷凝水,这些冷凝水在管道反坡的地方堆积,会堵塞 抽气管道,造成抽气管道压力损失过大,因此必须及时将凝结的冷凝水排出抽气管道。目前用在填埋气收集管道上的冷凝水排放装置一般是U型管装置。该U型管装置 一般设置管道低洼处的排水井内,应用U型管存水弯原理起到水封的目的,同时利用U型管 两端压差进行排水,于U型管排水管段上钻有排水孔,其高度低于抽气管道的排水入口,可 将过多的冷凝水从排水孔排出至排水井内,再利用潜水泵将冷凝液抽出。上述U型管排放装置虽然实现冷凝水的排放,但是由于填埋气是利用负压进行抽 取,鉴于抽气管道的负压状态,为保证U型管的水封状态,U型管的管长一般不得少于0. 15 倍的负压值(管道长度单位米,负压值单位KPA),即如果负压为-20KPA,则U型管最少为3 米,用于置放U型管的排水井深度也至少为3米。这样,不仅需要较长的U型管,且排水井 的开挖施工量也较大。且在多雨季节时候,处于低洼处的排水井容易积满雨水,在抽气管道 的负压动力下,容易发生雨水回灌抽气管道的情况。另外一般情况下,抽气管道冷凝液排放量并不多,利用潜水泵抽排排水井内的冷 凝液,不仅消耗电能,而且在运行维护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填埋气集气管的冷凝水排放结构, 这种排放装置成本低、使用方便,易于施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填埋气集气管的冷凝 水排放结构,包括集气管、排水井以及置于所述排水井内的U型管,所述U型管具有的第一 端口与所述集气管所设的排水口连接,所述U型管具有的第二端口由所述排水井延伸至地 面,所述U型管第二端口 一侧的管壁上设有高度低于所述集气管排水口的排水孔,所述U型 管的底部连接一储水罐,所述U型管的第一端口与所述集气管的排水口连接处设有一控制 阀。具体地,所述控制阀为一单向阀或手动阀。进一步地,所述U型管第一端口与所述集气管的排水口之间通过一四通管连接, 所述四通管具有相互贯通成“十”字型结构的第一直通管和第二直通管,所述第一直通管的 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气管连接,所述第二直通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控制阀与所述U型管的第一 端口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水位测量口。 具体地,所述第二直通管与所述控制阀连接的一端管径逐渐缩小。 具体地,所述第二直通管具有水位测量口的一端通过一法兰盖密封,所述水位测量口设于所述法兰盘上,并通过一旋盖常态密封。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井的井口边缘还设有支墩,所述集气管固定于所述支墩上。具体地,所述支墩上设有一弧形凹槽,所述集气管的底部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集 气管的顶部套设一管箍,所述管箍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凹槽的两侧。更具体地,所述支墩上且位于凹槽的两侧埋设有螺栓,所述管箍的两端设有可供 所述螺栓穿过的穿孔,通过旋合于螺栓上的螺帽将所述管箍固定于所述支墩上。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井的底部设有碎石,于所述碎石上铺设有土工布。更进一步地,所述排水井内还设有一井管,所述U型管置于所述井管内。本技术中,通过于U型管管底增设一储水罐,增大U型管存水弯的大小,使得 U型管两端口由压力差而产生的水封高度减小,进而减少了 U型管的长度,相应地也减小了 排水井的深度,减少了施工量;同时,设置在U型管上的控制阀,可阻断U型管与集气管之间 的连通,有效避免填埋场水位上升时雨水回灌至集气管中而影响填埋气的输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埋气集气管的冷凝水排放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集气管的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埋气集气管的冷凝水排放结构的主视示 意图。所述填埋气集气管的冷凝水排放结构,包括集气管1、排水井2以及置于所述排水井 2的U型管3。所述排水井2为挖设于所述集气管1最低处的一坑体。为了有效保护U型管3不 被损坏,本实施例中于所述排水井2内放置一井管4,所述井管4为一混凝土管,所述U型管 3置于所述井管4内。所述集气管1上设有一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通过一四通管5与所述U型管3连接。 所述四通管5具有相互贯通成“十”字型结构的第一直通管51和第二直通管52,所述第一 直通管5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气管1排水口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直通管52的一端与所 述U型管3具有的第一端口 31连接,所述第二直通管52的另一端上通过一法兰盘6密封, 所述法兰盘6上设有一与所述第二直通管52连通的水位测量口 61,该水位测量口 61通过 一旋盖(图中未示出)常态密封。此处设置有一水位测量口 61,当需测量水位时,即可将测 量仪由此水位测量口中伸入进行测量,方便、快捷。所述第二直通管52与所述U型管3的第一端口 31连接处还设有一控制阀7。所 述控制阀7为一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可为市售的重力式单向阀、弹力式单向阀等其它单向阀。此处采用单向阀,根据单向阀的结构原理,冷凝水只能由第二直通管52单向流入所述U 型管3的第一端口 31,而无法由U型管3的第一端口 31回流至第二直通管52内,即使在多 雨季节,排水井2内积满积水时,上升的水位也无法由U型管3回灌至集气管1中。当然, 此处的控制阀7也可为一手动阀,手动阀常态下为打开状态,使得冷凝水可由集气管1中进 入U型管3中,而在多雨季节,排水井2内积满积水时,采用人工方式关闭所述手动阀,即可 断开第二直通管52及U型管3之间的连通,防止积水的回灌。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二直通管52上聚集的冷凝水通快速流入U型管3中,所述 第二直通管52与控制阀7连接的一端管径逐渐变小。请一同参照图2,所述U型管3具有的第二端口 32由所述排水井2的井管4中伸 出地面。所述U型管3的底部连接一储水罐8。所述U型管3具有第二端口 32 —侧的管 壁上设有高度低于所述集气管3的排水口的排水孔33。本实施例中,U型管3第二端口 32 与地面的空气相通,第一端口 31通过四通管5与集气管1相通,由于集气管1内采用负压 进行气体收集,故U型管3第二端口 32处的压强小于第一端口 31处的压强,在压力差作用 下,U型管3第一端口 31—侧的管内存在水柱(图中未示出),即出现水封,这样空气不会 由U型管3中进入集气管1中。本实施例中,于U型管3的底部置所述储水罐8,即实际增 大U型管3存水弯的大小,这样使得U型管3两端口由压力差而产生的水封高度减小,进而 减少了 U型管3的长度,所述井管4的长度也相应减小,相应地所述排水井2也不需很深, 大大减少了施工量。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井2的底部设有碎石9,于所述碎石9上铺设有土工布10。 所述土工布10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填埋气集气管的冷凝水排放结构,包括集气管、排水井以及置于所述排水井内的U型管,所述U型管具有的第一端口与所述集气管所设的排水口连接,所述U型管具有的第二端口由所述排水井延伸至地面,所述U型管第二端口一侧的管壁上设有高度低于所述集气管排水口的排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的底部连接一储水罐,所述U型管的第一端口与所述集气管的排水口连接处设有一控制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妮影,张尚勇,张广裕,陈凤凯,黄杰辉,另凤霞,史吉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利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