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33648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该泵体组件包括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隔板,第一压缩部与第二压缩部通过转轴叠装于一体且共用隔板,第一压缩部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滚子、第一滑片、第一轴承,第一滚子偏心装设于转轴上且处于第一气缸内且形成第一工作腔,第一滑片插装于第一滑片槽中,且第一滑片的首端与第一滚子抵接将第一工作腔分隔为吸气腔及排气腔,第一滑片槽具有第一滑片的气力驱动腔,且气力驱动腔包括尾端容纳部、扩容部,扩容部与尾端容纳部贯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可以大幅降低滑片槽密封腔内压力脉动,降低滑片与滚子之间的接触力,进而降低运行噪音,提高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
本技术属于压缩机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空气调节系统中为了根据负荷的需求调整能力输出,大部分都应用了变频压缩机,压缩机可以通过压缩机频率的调节来调整能力输出。而空气调节系统负荷太小时,需要不断地降低压缩机的运转频率,然而由于压缩机最低运行频率的限制,压缩机所能输出的最小冷量受到限制。因此当系统负荷小于压缩机最低频率运行所能输出的最小能力时,压缩机会频繁出现开停机,导致压缩机耗功大,同时压缩机频率太低时,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电机效率低,导致压缩机低频运行能效低。因此目前有通过采用变频变容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即压缩机采用双缸结构(甚至多缸),通过增加切换结构控制压缩机在单缸运行与双缸运行模式之间切换,大负荷时用双缸,小负荷时用单缸,此类变容压缩机在实现变容时,需密封变容气缸的滑片槽,以便通过对滑片槽内引入高压或低压来控制滑片的运动。而实际运用中发现,密封后的滑片槽容积太小,滑片槽内的滑片高速往复运动时,滑片槽密封腔内的压力会产生非常大的脉动,使得滑片尾部的压力过大或过小,影响滑片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可以大幅降低滑片槽密封腔内压力脉动,降低滑片与滚子之间的接触力,进而降低运行噪音,提高可靠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隔板,所述第一压缩部与所述第二压缩部通过转轴叠装于一体且共用所述隔板,所述第一压缩部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滚子、第一滑片、第一轴承,所述第一滚子偏心装设于所述转轴上且处于所述第一气缸内,所述第一滚子外周、第一气缸内壁、第一轴承及隔板共同形成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一滑片插装于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的第一滑片槽中,且所述第一滑片的首端与所述第一滚子的外周壁抵接以将所述第一工作腔分隔为吸气腔及排气腔,所述第一滑片槽具有所述第一滑片的气力驱动腔,且所述气力驱动腔包括尾端容纳部、扩容部,所述扩容部与所述尾端容纳部贯通。优选地,所述扩容部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上,和/或,所述扩容部构造于所述隔板上。优选地,当所述扩容部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上时,所述扩容部以沉孔的型式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的轴向端面上。优选地,所述扩容部与外部控制压力源可选择连接。优选地,所述外部控制压力源为空气调节系统中的冷媒。优选地,所述气力驱动腔的容积为V,所述第一气缸的轴向高度为H,所述第一滑片的厚度为B,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工作腔的偏心量为E,所述第一滑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滚子往复运动产生的最大容积变化值为V0=2×E×H×B,所述V/V0≥2。优选地,所述泵体组件还包括滑片锁定部件,所述滑片锁定部件用于锁定所述第一滑片与所述第一滚子的相对位置。优选地,所述滑片锁定部件包括销钉、弹簧,当需要所述第一压缩部卸载时,所述销钉能够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嵌于所述第一滑片的对应卡槽中使所述第一滑片与所述第一滚子保持间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变容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上述的变容压缩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泵体组件、变容压缩机、空气调节系统,其中的气力驱动腔包括尾端容纳部以及与之相连通贯通的扩容部,也即该技术方案中的气力驱动腔的容积至少比现有技术中的相应腔体增加了扩容部的体积,也即采用了容积更大的气力驱动腔,由于容积的增大,当所述第一滑片高速往复运动时,其尾端承受的压力脉动将更加平缓,也即所述气力驱动腔中压力流体施加于所述第一滑片(尾端)上的力将更加平缓,进而使所述第一滑片与所述第一滚子在接触力方面也趋于平缓且将显著下降,这明显有利于降低所述泵体组件乃至压缩机的运行噪音,提高部件运行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泵体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压缩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压缩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变容压缩机在运用中的V/V0与压力脉动的关系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第一压缩部;11、第一气缸;111、第一滑片槽;112、尾端容纳部;113、扩容部;12、第一滚子;13、第一滑片;14、第一轴承;2、第二压缩部;21、第二气缸;22、第二滚子;23、第二滑片;24、第二轴承;3、隔板;4、转轴;5、滑片锁定部件;51、销钉;52、弹簧;6、外部控制压力源;100、第一换热器;101、节流元件;102、第二换热器;103、气液分离器;104、第一流向控制阀;105、第二流向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第一压缩部1、第二压缩部2、隔板3,所述第一压缩部1与所述第二压缩部2通过转轴4叠装于一体且共用所述隔板3,所述第一压缩部1包括第一气缸11、第一滚子12、第一滑片13、第一轴承14,所述第一滚子12偏心装设于所述转轴4上且处于所述第一气缸11内,所述第一滚子12外周、第一气缸11内壁、第一轴承14及隔板3共同形成第一工作腔,同样道理,所述第二压缩部2包括第二气缸21、第二滚子22、第二滑片23、第二轴承24,所述第二滚子22偏心装设于所述转轴4上且处于所述第二气缸21内,所述第二滚子22外周、第二气缸21内壁、第二轴承24及隔板3共同形成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滑片13插装于所述第一气缸11具有的第一滑片槽111中,且所述第一滑片13的首端与所述第一滚子12的外周壁抵接以将所述第一工作腔分隔为吸气腔及排气腔,所述第一滑片槽111具有所述第一滑片13的气力驱动腔,且所述气力驱动腔包括尾端容纳部112、扩容部113,所述扩容部113与所述尾端容纳部112贯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气力驱动腔用于对所述第一滑片13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滚子12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压缩部的卸载,也即实现所述泵体组件的变容功能。该技术方案中的气力驱动腔包括尾端容纳部112以及与之相连通贯通的扩容部,也即该技术方案中的气力驱动腔的容积至少比现有技术中的相应腔体增加了扩容部的体积,也即采用了容积更大的气力驱动腔,由于容积的增大,当所述第一滑片13高速往复运动时,其尾端承受的压力脉动将更加平缓,也即所述气力驱动腔中压力流体施加于所述第一滑片13(尾端)上的力将更加平缓,进而使所述第一滑片13与所述第一滚子12在接触力方面也趋于平缓且将显著下降,这明显有利于降低所述泵体组件乃至压缩机的运行噪音,提高部件运行的可靠性。可选地,所述扩容部113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11上,和/或,所述扩容部113构造于所述隔板3上,具体的,当所述扩容部113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11上时,所述扩容部113以沉孔的型式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11的轴向端面上或者所述扩容部113以沉孔的型式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11的对应位置上;当所述扩容部113构造于所述隔板3上时,所述扩容部113最好是以沉孔的型式构造形成,这样有利于对所述扩容部113的密封。所述扩容部113与外部控制压力源6进行可选择连接,例如采用惯常的连接管路或者连接接头将外部控制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部(1)、第二压缩部(2)、隔板(3),所述第一压缩部(1)与所述第二压缩部(2)通过转轴(4)叠装于一体且共用所述隔板(3),所述第一压缩部(1)包括第一气缸(11)、第一滚子(12)、第一滑片(13)、第一轴承(14),所述第一滚子(12)偏心装设于所述转轴(4)上且处于所述第一气缸(11)内,所述第一滚子(12)外周、第一气缸(11)内壁、第一轴承(14)及隔板(3)共同形成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一滑片(13)插装于所述第一气缸(11)具有的第一滑片槽(111)中,且所述第一滑片(13)的首端与所述第一滚子(12)的外周壁抵接以将所述第一工作腔分隔为吸气腔及排气腔,所述第一滑片槽(111)具有所述第一滑片(13)的气力驱动腔,且所述气力驱动腔包括尾端容纳部(112)、扩容部(113),所述扩容部(113)与所述尾端容纳部(112)贯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部(1)、第二压缩部(2)、隔板(3),所述第一压缩部(1)与所述第二压缩部(2)通过转轴(4)叠装于一体且共用所述隔板(3),所述第一压缩部(1)包括第一气缸(11)、第一滚子(12)、第一滑片(13)、第一轴承(14),所述第一滚子(12)偏心装设于所述转轴(4)上且处于所述第一气缸(11)内,所述第一滚子(12)外周、第一气缸(11)内壁、第一轴承(14)及隔板(3)共同形成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一滑片(13)插装于所述第一气缸(11)具有的第一滑片槽(111)中,且所述第一滑片(13)的首端与所述第一滚子(12)的外周壁抵接以将所述第一工作腔分隔为吸气腔及排气腔,所述第一滑片槽(111)具有所述第一滑片(13)的气力驱动腔,且所述气力驱动腔包括尾端容纳部(112)、扩容部(113),所述扩容部(113)与所述尾端容纳部(112)贯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容部(113)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11)上,和/或,所述扩容部(113)构造于所述隔板(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扩容部(113)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11)上时,所述扩容部(113)以沉孔的型式构造于所述第一气缸(11)的轴向端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会军阙沛祯杨欧翔胡艳军苗旺向柳翟元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