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1471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0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包括井道、承重梁、轿厢、曳引机、对重以及钢丝绳;所述承重梁安装于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安装于承重梁上;在井道内设有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所述对重具有两对重返绳轮,所述曳引机的绳轮位于对重上方,在承重梁上,设有一轿厢绳头板和两对重绳头板;所述钢丝绳为多根,多根钢丝绳的一端与轿厢绳头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两轿厢返绳轮和曳引机的绳轮后分为两组,并分别绕过两对重返绳轮,最后分别与两对重绳头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配重对电梯装配的影响,并且装配方便、快捷,成本更低,并能够有效降低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舒适性更好,并且运行更加稳定。

An Elevator Assembly Structure for Inorganic Room Based on Double Wheel Counterweigh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ssembly structure of an inorganic room elevator based on double-wheel counterweight, which comprises a shaft, a load-bearing beam, a car, a tractor, a counterweight and a steel wire rope; the load-bearing beam is installed at the top of the shaft, the tractor is installed on the load-bearing beam; the counterweight guide rail and the car guide rail are arranged in the shaft, the counterweight has two pairs of return rope wheels, and the rope wheel of the tractor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shaft. Above the counterweight, on the load-bearing beam, there is a carriage rope head plate and two pairs of heavy rope head plates; the wire rope is multiple, one end of which is fixed with the carriage rope head plate, the other end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fter passing the two carriage return rope wheel and the rope wheel of the tractor in turn, and two pairs of re-return rope wheels are respectively circumvented, and finally fixed with two pairs of heavy rope head plates.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unterweight on the elevator assembly,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fast assembly, lower cost,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oise genera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elevator, better comfort and more stable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梯在日常生活的普及,怎样才能实现电梯的经济环保节能布局结构合理的功效呢。下面将讲述新型电梯井道布置结构,将布局合理,并实现电梯经济环保的功能,并充分利用建筑有效空间。目前的垂直升降电梯的轿厢和对重基本都在同一井道内;现有无机房电梯的对重的对重框架大都只有一个返绳轮,对重块一般采用水泥块或金属块,由于现有的对重块在装配的过程中,大都靠近轿厢的后侧,因此通常需要使用较多的水泥块进行叠加,但这样就会造成配重块的高度过高,不便于装配;采用金属块能够有效降低高度,但又会大大增加成本。同时,很多建筑在建筑在设计时,对电梯井道参数没有充分了解,以至把井道深度、顶度高度建造过小,如果井道内同时要满足电梯轿厢和对重相对运动所占空间时,相应地就只能减小轿厢的体积或采用价格高昂的铸铁对重块,给施工以及后续使用均带来不便。同时,现有的电梯,由于配重块的装配方式,导致在乘坐电梯的过程中,会听到较大的噪音,如:接触器吸合点节拍声,曳引绳线在曳引轮摩擦声,以及变速箱噪音等,并且运行稳定性较差,大大影响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电梯装配受井道和配重影响较大,装配不便,成本高,噪音大,运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配重对电梯装配的影响,并且装配方便、快捷,成本更低,并能够有效降低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舒适性更好,并且运行更加稳定。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包括井道、承重梁、轿厢、曳引机、对重以及钢丝绳;所述承重梁安装于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安装于承重梁上;在井道内设有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其中,所述对重导轨位于井道一侧,轿厢导轨位于井道中部,且对重导轨所在平面与轿厢导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轿厢和对重分别对应与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在轿厢的轿顶上设有两轿厢返绳轮,两轿厢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并位于轿厢前后方向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沿轿厢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与轿厢前后方向的中心线重合,该对重具有两对重返绳轮,所述对重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并沿轿厢的前后方向分布,且两对重返绳轮对称分布于轿厢返绳轮两侧;所述曳引机的绳轮位于对重上方,且该绳轮与轿厢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在承重梁上,设有一轿厢绳头板和两对重绳头板,其中,所述轿厢绳头板位于轿厢返绳轮上方,并位于两轿厢返绳轮远离对重的一侧;两对重绳头板位于对重返绳轮上方,并分别位于两对重返绳轮的两侧;所述钢丝绳为多根,多根钢丝绳的一端与轿厢绳头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两轿厢返绳轮和曳引机的绳轮后分为两组,并分别绕过两对重返绳轮,最后分别与两对重绳头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轿厢返绳轮位于轿厢前后方向的中线上。进一步地,所述轿厢返绳轮、曳引机的绳轮以及两对重返绳轮上,对应钢丝绳均设有绳槽。进一步地,所述曳引机为卧式曳引机,其绳轮的轴向与轿厢返绳轮的轴向一致。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绳从曳引机的绳轮一端到另一端排列奇数的钢丝绳绕过同一对重返绳轮,排列偶数的钢丝绳绕过另一对重返绳轮。进一步地,所述对重的两对重返绳轮之间具有间隙,曳引机的绳轮中心位于对重返绳轮之间的间隙的正上方。进一步地,所述对重还包括对重框架和对重块,所述对重块安装于对重框架内,该对重框架的两侧与对重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其中,两对重导轨之间的距离大于轿厢前后两侧之间距离的一半。进一步地,所述对重块的长度大于轿厢前后两侧之间距离的一半。进一步地,所述对重块为水泥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方案结构简单,对重返绳轮为两个,并分布于轿厢返绳轮两侧,且对重整体的长度(沿轿厢前后方向的距离)更大,因此能将对重的宽度及高度相应缩小,从而减小对重对电梯装配(轿厢大小)的影响。2、本方案中,对重的结构及装配位置,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空间,将电梯轿厢设计到最大化,从而实现小井道将电梯做到最大化,并且对重块采用水泥块即可,不使用铸铁对重,从而大大降低电梯的成本,更环保更经济。3、曳引机安装位置更合理,井道顶层可以充分的利用,装配时,轿顶边缘到井道内壁距离设计达到小于300mm,检修人员站轿顶检修时,不会产生人员从边缘坠落的危险,节省了电梯部件成本。4、对于对重双轮顶吊式驱动的无机房电梯,重双轮驱动,因为曳引机是安装在实体对重上,因此不会产生共鸣,不需要设减振器,在运行过程中,钢丝绳在曳引机绳轮摩擦声、变速箱噪音的大大降低;并且曳引绳是通过井道顶承重梁的导向滑轮绕到轿厢顶(底)反绳轮,再返回井道顶,对于曳引机的振动,已被二次反绕,曳引机振动不会影响轿厢,同时,经过对重曳引绳由两个动滑轮缠绕分解掉了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井道,2—承重梁,3—轿厢,4—曳引机,5—对重,6—钢丝绳,7—轿厢返绳轮,8—对重返绳轮,9—对重绳头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图2,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包括井道1、承重梁2、轿厢3、曳引机4、对重5以及钢丝绳6。所述承重梁2安装于井道1顶部,所述曳引机4安装于承重梁2上;这样,由于曳引机4是安装在实体对重5上,因此不会产生共鸣,不需要设减振器,在运行过程中,钢丝绳6与曳引机4的绳轮摩擦声、变速箱噪音等大大降低。在井道1内设有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其中,所述对重导轨位于井道1一侧,轿厢导轨位于井道1中部,且对重导轨所在平面与轿厢导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轿厢3和对重5分别对应与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在轿厢3的轿顶上设有两轿厢返绳轮7,两轿厢返绳轮7位于同一平面并位于轿厢3前后方向的中部;具体实施时,所述轿厢返绳轮7位于轿厢3前后方向的中线上;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轿厢3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曳引机4为卧式曳引机4,其绳轮的轴向与轿厢返绳轮7的轴向一致;这样,整个轿厢3的运行稳定性更好。所述对重5沿轿厢3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与轿厢3前后方向的中心线重合,从而能够提高整个电梯的运行稳定性。该对重5具有两对重返绳轮8,所述对重返绳轮8位于同一平面,并沿轿厢3的前后方向分布,且两对重返绳轮8对称分布于轿厢返绳轮7两侧。其中,所述对重5的两对重返绳轮8之间具有间隙,曳引机4的绳轮中心位于对重返绳轮8之间的间隙的正上方。本方案中,对重返绳轮8为两个,并分布于轿厢返绳轮7两侧,且对重5整体的长度(沿轿厢3前后方向的距离)更大,因此能将对重5的宽度及高度相应缩小,从而减小对重5对电梯装配(轿厢3大小)的影响。同时,对重5的结构及装配位置,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空间,将电梯轿厢3设计到最大化,从而实现小井道1将电梯做到最大化,并且对重5块采用水泥块即可,不使用铸铁对重5,从而大大降低电梯的成本,更环保更经济。所述曳引机4的绳轮位于对重5上方,且该绳轮与轿厢返绳轮7位于同一平面。这样,曳引机4安装位置更合理,井道1顶层可以充分的利用,装配时,轿顶边缘到井道1内壁距离设计达到小于300mm,检修人员站轿顶检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包括井道、承重梁、轿厢、曳引机、对重以及钢丝绳;所述承重梁安装于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安装于承重梁上;在井道内设有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其中,所述对重导轨位于井道一侧,轿厢导轨位于井道中部,且对重导轨所在平面与轿厢导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轿厢和对重分别对应与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在轿厢的轿顶上设有两轿厢返绳轮,两轿厢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并位于轿厢前后方向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沿轿厢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与轿厢前后方向的中心线重合,该对重具有两对重返绳轮,所述对重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并沿轿厢的前后方向分布,且两对重返绳轮对称分布于轿厢返绳轮两侧;所述曳引机的绳轮位于对重上方,且该绳轮与轿厢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在承重梁上,设有一轿厢绳头板和两对重绳头板,其中,所述轿厢绳头板位于轿厢返绳轮上方,并位于两轿厢返绳轮远离对重的一侧;两对重绳头板位于对重返绳轮上方,并分别位于两对重返绳轮的两侧;所述钢丝绳为多根,多根钢丝绳的一端与轿厢绳头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两轿厢返绳轮和曳引机的绳轮后分为两组,并分别绕过两对重返绳轮,最后分别与两对重绳头板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包括井道、承重梁、轿厢、曳引机、对重以及钢丝绳;所述承重梁安装于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安装于承重梁上;在井道内设有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其中,所述对重导轨位于井道一侧,轿厢导轨位于井道中部,且对重导轨所在平面与轿厢导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轿厢和对重分别对应与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滑动配合相连;在轿厢的轿顶上设有两轿厢返绳轮,两轿厢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并位于轿厢前后方向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沿轿厢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与轿厢前后方向的中心线重合,该对重具有两对重返绳轮,所述对重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并沿轿厢的前后方向分布,且两对重返绳轮对称分布于轿厢返绳轮两侧;所述曳引机的绳轮位于对重上方,且该绳轮与轿厢返绳轮位于同一平面;在承重梁上,设有一轿厢绳头板和两对重绳头板,其中,所述轿厢绳头板位于轿厢返绳轮上方,并位于两轿厢返绳轮远离对重的一侧;两对重绳头板位于对重返绳轮上方,并分别位于两对重返绳轮的两侧;所述钢丝绳为多根,多根钢丝绳的一端与轿厢绳头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两轿厢返绳轮和曳引机的绳轮后分为两组,并分别绕过两对重返绳轮,最后分别与两对重绳头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轮对重的无机房电梯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返绳轮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世云张栋凌李彬唐川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