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980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包括A柱内饰板以及与所述A柱内饰板连接的登车把手,其中:所述登车把手包括把手主体,所述把手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固定板的搭接处形成有翻边;所述A柱内饰板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轮廓面与所述翻边的外轮廓面相适应,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贯穿所述A柱内饰板的板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A柱内饰板上设置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形成沉台结构,把手主体上的翻边与此沉台结构相配合,保证翻边与A柱的面平齐,与胶条配合良好,不会出现应力现象,保证胶条的密封性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特别是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登车把手是车身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到在乘客上下车时,使用登车扶手,可以更方便的上下车。尤其是重卡车型,由于驾驶室很高,就需要乘客在上下车时,借助登车扶手,防止跌落。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配合、胶条配合,目前登车把手表面有包覆层,材料为PU,使乘客握起来有舒适感,登车把手翻边压接A柱内饰板,胶条的舌边压在登车把手翻边上,由于把手翻边比较A柱面高,导致胶条舌边被登车把手翻边顶起,导致胶条卡接处出现应力,可能导致胶条脱落,另外登车把手翻边与胶条之间会形成缝隙,影响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保证翻边与A柱的面平齐,与胶条配合良好,不会出现应力现象。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包括A柱内饰板以及与所述A柱内饰板连接的登车把手,其中:所述登车把手包括把手主体,所述把手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固定板的搭接处形成有翻边;所述A柱内饰板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轮廓面与所述翻边的外轮廓面相适应,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贯穿所述A柱内饰板的板面。如上所述的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同侧壁面均于所述A柱内饰板的侧面形成敞口。如上所述的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A柱内饰板的内侧设有多个加强筋。如上所述的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包括纵向筋板以及多个横向筋板,多个所述横向筋板沿着所述A柱内饰板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所述纵向筋板依次连接多个横向筋板的同侧侧壁。如上所述的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A柱内饰板上开设有减重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A柱内饰板上设置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形成沉台结构,把手主体上的翻边与此沉台结构相配合,保证翻边与A柱的面平齐,与胶条配合良好,不会出现应力现象,保证胶条的密封性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2是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A柱内饰板的轴测图;图4是登车把手的轴测图。附图标记说明:1-登车把手,2-A柱内饰板,3-把手主体,4-固定板,5-固定孔,6-翻边,7-第一安装槽,8-第二安装槽,9-敞口,10-加强筋,11-横向筋板,12-纵向筋板,13-减重孔,14-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包括A柱内饰板2以及与所述A柱内饰板2连接的登车把手1,其中:所述登车把手1包括把手主体3,所述把手主体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上开设有固定孔5,所述把手主体3与所述固定板4的搭接处形成有翻边6,螺栓件穿过固定孔5,从而将登车把手1固定,翻边6同时起到了美化作用。所述A柱内饰板2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7,所述第一安装槽7的内轮廓面与所述翻边6的外轮廓面相适应,所述第一安装槽7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安装槽8,所述第二安装槽8贯穿所述A柱内饰板2的板面。上述实施例通过在A柱内饰板2上设置第一安装槽7和第二安装槽8,形成沉台结构,把手主体3上的翻边6与此沉台结构相配合,保证翻边6与A柱的面平齐,与胶条14配合良好,不会出现应力现象,保证胶条14的密封性良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槽7和所述第二安装槽8的同侧壁面均于所述A柱内饰板2的侧面形成敞口9,翻边6通过此敞口9紧密贴合于胶条14外沿,密封性好。进一步地,为增加A柱内饰板2的整体结构强度,所述A柱内饰板2的内侧设有多个加强筋10。进一步地,为提高多向受力作用下的整体强度,所述加强筋10包括纵向筋板12以及多个横向筋板11,多个所述横向筋板11沿着所述A柱内饰板2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所述纵向筋板12依次连接多个横向筋板11的同侧侧壁。进一步地,所述A柱内饰板2上开设有减重孔13,以降低整车重量,同时可作为线束过孔。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包括A柱内饰板以及与所述A柱内饰板连接的登车把手,其中:所述登车把手包括把手主体,所述把手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固定板的搭接处形成有翻边;所述A柱内饰板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轮廓面与所述翻边的外轮廓面相适应,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贯穿所述A柱内饰板的板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包括A柱内饰板以及与所述A柱内饰板连接的登车把手,其中:所述登车把手包括把手主体,所述把手主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把手主体与所述固定板的搭接处形成有翻边;所述A柱内饰板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轮廓面与所述翻边的外轮廓面相适应,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面凹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贯穿所述A柱内饰板的板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车把手与A柱内饰板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磊江元葛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