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2184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B2制动器的第二活塞组件配套套在前隔板第四凸起圆筒内且第二活塞组件的腔体开口端与前隔板的油槽合并封闭形成第二液压油腔,若干片摩擦片和若干片对偶片以先一个对偶片再一个摩擦片的方式依次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并紧靠第二活塞组件朝外的端面,对偶端片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并紧靠最外层摩擦片的朝外端面;B1制动器通过支撑架安装到前隔板上且第一活塞组件依次配套穿过前隔板的通孔、第一凸起圆筒,腔盖与第一凸起圆筒内壁相接触,圆锥滚子轴承过盈套在前隔板的凸起圆筒支架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既可作为载体承载多个换挡元件、齿轴系统,又可作为小电机的轴向支撑。

Front Diaphragm Assembly of Power Diversion Gearbox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 diaphragm assembly of power shunt gearbox, the second piston assembly matching sleeve of B2 brake is in the fourth bulge cylinder of the front diaphragm, and the opening end of the cavity of the second piston assembly is combined with the oil groove of the front diaphragm to form a second hydraulic oil cavity. Several friction plates and several dual plates are matched in turn by a dual plate and then a friction plate. The fourth protruding cylinder of the front diaphragm is inside the fourth protruding cylinder of the front diaphragm and close to the outer end face of the second piston assembly, and the matching sleeve of the dual end sheet is inside the fourth protruding cylinder of the front diaphragm and close to the outer end face of the outermost friction sheet; the B1 brake is installed on the front diaphragm through the support frame, and the first piston assembly is matched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of the front diaphragm and the first protruding cylinder in turn, and the cavity The interference sleeve of tapered roller bearing is outside the protruding cylinder support of the front diaphragm. The utility model has simple structur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carrier to carry multiple shifting elements and gear shaft systems, and as an axial support of small moto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
本技术涉及混合动力汽车零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
技术介绍
在全球石油资源越益匮乏,环境越益恶劣的情况下,想要降低整车的油耗、减少尾气的排放,从发动机的角度出发基本已达到的极限。因此,在各国相继出台了严格的油耗标准后,研发新能源变速箱已然成为各大车企的必然趋势。而在混合动力变速箱的研发设计过程中,壳体总成设计尤为重要,与传统的MT、AT、AMT不一样的是混合动力变速箱高度集成了电机系统、齿轴系统、液压换挡系统、驻车系统。因此,对混合动力变速箱的设计、布局尤为重要,它既需要考虑整车发动机舱的空间,也需要匹配整车的动力性能;因此,对壳体总成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将多个部件高度集成在一起的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包括前隔板、B1制动器、B2制动器和圆锥滚子轴承,所述前隔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前隔板的一侧面以通孔为中心设置有第一凸起圆筒,第一凸起圆筒的内径略大于通孔的内径,所述前隔板的另一侧面以通孔为中心朝外依次设置有第二凸起圆筒、第三凸起圆筒、第四凸起圆筒,第二凸起圆筒的内径大于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二凸起圆筒与第三凸起圆筒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形成油槽,所述第四凸起圆筒与第三凸起圆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前隔板的第一凸起圆筒所在的一侧面上设置了凸起圆筒支架,所述前隔板内设置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的朝外一端均与前隔板边缘平齐,所述第一油道的朝内一端与油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的朝内一端分别与第二凸起圆筒相连通;所述B1制动器包括支撑架、第一活塞组件和腔盖,所述支撑架包括圆形基板,在基板的顶部设置有内部中空的活塞支柱,所述基板的顶部设置有一圈围绕活塞支柱的凹槽,在基板的底部设置有内部中空的电机转子总成支撑柱,在基板与活塞支柱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第一活塞组件为下端大、上端小的圆柱结构,在第一活塞组件的下端外侧周边靠上方位置设置有一圈凸起部分,第一活塞组件配套套装在活塞支柱外且第一活塞组件下端的腔体开口端与凹槽合并封闭形成第一液压油腔,所述腔盖配套套在第一活塞组件上端外侧;所述B2制动器包括第二活塞组件、若干片摩擦片、若干片对偶片和对偶端片,摩擦片和对偶片的数量相同,所述摩擦片、对偶片和对偶端片均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活塞组件为圆筒结构,所述第二活塞组件以腔体开口端朝向前隔板的方式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第二活塞组件的腔体开口端与前隔板的油槽合并封闭形成第二液压油腔,若干片摩擦片和若干片对偶片以先一个对偶片再一个摩擦片的方式依次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最里层的对偶片紧靠第二活塞组件朝外的端面,所述对偶端片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对偶端片紧靠最外层摩擦片的朝外端面;所述B1制动器通过支撑架安装到前隔板上且第一活塞组件依次配套穿过前隔板的通孔、第一凸起圆筒,腔盖与第一凸起圆筒内壁相接触,所述圆锥滚子轴承过盈套在前隔板的凸起圆筒支架外。前隔板的第一凸起圆筒、第二凸起圆筒、第三凸起圆筒、第四凸起圆筒的高度及内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B1制动器的支撑架的活塞支柱、电机转子总成支撑柱的高度及内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具体使用时,圆锥滚子轴承和前隔板共同作为混合动力变速箱齿轴系统的承载载体;B1制动器作为换挡元件锁止PGS1行星架为新能源变速箱提供多种工作模式;B2制动器通过锁止相对应变速箱的小电机转子为混合动力变速箱提供多种工作模式。还包括小电机前喷油环,所述小电机前喷油环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外并固定在前隔板上,所述前隔板内还设置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的朝外一端与前隔板边缘平齐,所述第四油道的朝内一端与小电机前喷油环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的朝外一端朝内垂直设置有一圈挡板,所述挡板整体呈齿圈结构。进一步地,所述B2制动器还包括弹性挡圈,所述弹性挡圈为环状结构,所述弹性挡圈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弹性挡圈紧靠挡块并紧压住对偶端片。进一步地,所述B2制动器中的摩擦片与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内壁之间设置有波形弹簧。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和对偶片的数量为2~4片。所述前隔板内还设置有第五油道,所述第五油道的朝外一端与前隔板边缘平齐,所述第五油道的朝内一端与设置在前隔板上的驻车销安装孔相连通,所述驻车销安装孔与凸起圆筒支架位于同一侧。所述前隔板的第四油道、驻车销安装孔内均设置有限流器。所述B1制动器的第一活塞组件的凸起部分外侧上设置有第一花键结构,所述前隔板的第一凸起圆筒内壁靠下方位置上设置有第二花键结构,所述第一活塞组件的第一花键结构与第一凸起圆筒的第二花键结构相互配套。所述前隔板的第一油道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前隔板的第二油道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控B2制动器作动过程的压力并反馈至HCU中;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控B1制动器作动过程的压力并反馈至HCU中。一般情况下,所述前隔板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第四油道和第五油道朝外一端的端口处均设置有密封堵塞。前隔板的第一油道作为B2制动器中第二活塞组件液压油的进油出油通道,使用时,液压油从第一油道流入至前隔板油槽与B2制动器中第二活塞组件形成的液压油腔内,使用完后,液压油从前隔板油槽与B2制动器中第二活塞组件形成的液压油腔流出至第一油道;第二油道作为B1制动器中第一活塞组件液压油的进油通道,第三油道作为B1制动器中第一活塞组件的出油通道,使用时,液压油从第二油道流入经前隔板与B1制动器支撑架之间的接触面进入B1制动器的第一活塞组件的液压油腔内,使用完后,液压油从B1制动器的第一活塞组件的液压油腔流出经前隔板与B1制动器支撑架之间的接触面至第三油道;第四油道作为小电机喷油环及相对应变速箱的角接触球轴承润滑油的通道以及作为相对应变速箱中小电机冷却油的通道,液压油经第四油道流至小电机喷油环、角接触球轴承及小电机上;第五油道作为相对应变速箱中PGS1行星架的润滑油通道。本技术的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将B1制动器、B2制动器、圆锥滚子轴承等部件都集成在了前隔板上,既可以作为载体承载多个换挡元件、齿轴系统,又可以作为小电机的轴向支撑,作为输出组件的支撑,从而为整个混合动力变速箱传递动力,同时还兼容了各类润滑、冷却油道和换挡元件的工作油道,保证了各类轴承、齿轮、摩擦片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a)为实施例1中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的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b)为实施例1中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的整体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c)为图1(a)中A-A剖视图;图2(a)为实施例1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b)为实施例1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实施例1中B1制动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a)为实施例1中B1制动器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实施例1中B1制动器中支撑架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B1制动器中第一活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性说明。实施例1一种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隔板、B1制动器、B2制动器和圆锥滚子轴承,所述前隔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前隔板的一侧面以通孔为中心设置有第一凸起圆筒,第一凸起圆筒的内径略大于通孔的内径,所述前隔板的另一侧面以通孔为中心朝外依次设置有第二凸起圆筒、第三凸起圆筒、第四凸起圆筒,第二凸起圆筒的内径大于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二凸起圆筒与第三凸起圆筒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形成油槽,所述第四凸起圆筒与第三凸起圆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前隔板的第一凸起圆筒所在的一侧面上设置了凸起圆筒支架,所述前隔板内设置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的朝外一端均与前隔板边缘平齐,所述第一油道的朝内一端与油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的朝内一端分别与第二凸起圆筒相连通;所述B1制动器包括支撑架、第一活塞组件和腔盖,所述支撑架包括圆形基板,在基板的顶部设置有内部中空的活塞支柱,所述基板的顶部设置有一圈围绕活塞支柱的凹槽,在基板的底部设置有内部中空的电机转子总成支撑柱,在基板与活塞支柱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第一活塞组件为下端大、上端小的圆柱结构,在第一活塞组件的下端外侧周边靠上方位置设置有一圈凸起部分,第一活塞组件配套套装在活塞支柱外且第一活塞组件下端的腔体开口端与凹槽合并封闭形成第一液压油腔,所述腔盖配套套在第一活塞组件上端外侧;所述B2制动器包括第二活塞组件、若干片摩擦片、若干片对偶片和对偶端片,摩擦片和对偶片的数量相同,所述摩擦片、对偶片和对偶端片均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活塞组件为圆筒结构,所述第二活塞组件以腔体开口端朝向前隔板的方式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第二活塞组件的腔体开口端与前隔板的油槽合并封闭形成第二液压油腔,若干片摩擦片和若干片对偶片以先一个对偶片再一个摩擦片的方式依次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最里层的对偶片紧靠第二活塞组件朝外的端面,所述对偶端片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对偶端片紧靠最外层摩擦片的朝外端面;所述B1制动器通过支撑架安装到前隔板上且第一活塞组件依次配套穿过前隔板的通孔、第一凸起圆筒,腔盖与第一凸起圆筒内壁相接触,所述圆锥滚子轴承过盈套在前隔板的凸起圆筒支架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分流变速箱前隔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隔板、B1制动器、B2制动器和圆锥滚子轴承,所述前隔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前隔板的一侧面以通孔为中心设置有第一凸起圆筒,第一凸起圆筒的内径略大于通孔的内径,所述前隔板的另一侧面以通孔为中心朝外依次设置有第二凸起圆筒、第三凸起圆筒、第四凸起圆筒,第二凸起圆筒的内径大于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二凸起圆筒与第三凸起圆筒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形成油槽,所述第四凸起圆筒与第三凸起圆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前隔板的第一凸起圆筒所在的一侧面上设置了凸起圆筒支架,所述前隔板内设置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的朝外一端均与前隔板边缘平齐,所述第一油道的朝内一端与油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的朝内一端分别与第二凸起圆筒相连通;所述B1制动器包括支撑架、第一活塞组件和腔盖,所述支撑架包括圆形基板,在基板的顶部设置有内部中空的活塞支柱,所述基板的顶部设置有一圈围绕活塞支柱的凹槽,在基板的底部设置有内部中空的电机转子总成支撑柱,在基板与活塞支柱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第一活塞组件为下端大、上端小的圆柱结构,在第一活塞组件的下端外侧周边靠上方位置设置有一圈凸起部分,第一活塞组件配套套装在活塞支柱外且第一活塞组件下端的腔体开口端与凹槽合并封闭形成第一液压油腔,所述腔盖配套套在第一活塞组件上端外侧;所述B2制动器包括第二活塞组件、若干片摩擦片、若干片对偶片和对偶端片,摩擦片和对偶片的数量相同,所述摩擦片、对偶片和对偶端片均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活塞组件为圆筒结构,所述第二活塞组件以腔体开口端朝向前隔板的方式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第二活塞组件的腔体开口端与前隔板的油槽合并封闭形成第二液压油腔,若干片摩擦片和若干片对偶片以先一个对偶片再一个摩擦片的方式依次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最里层的对偶片紧靠第二活塞组件朝外的端面,所述对偶端片配套套在前隔板的第四凸起圆筒内且对偶端片紧靠最外层摩擦片的朝外端面;所述B1制动器通过支撑架安装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恒钟发平张彤于海生章金乐黄刚强阳华萍魏波
申请(专利权)人: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