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8409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1:43
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具备头管(20)和与头管(20)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L、26R)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S),在侧部角撑板(26L、26R)上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在侧部角撑板(26L、26R)的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

Body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The body structure of the straddle type vehicle (1) has a head tube (20) and a pair of left and right side corner brace plates (26L, 26R) connected with the head tube (20). An internal space (S) with vehicle components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width directions of the left and right side corner brace plates (26L, 26R), and an opening in the front and back directions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corner brace plates (26L, 26R). The outer edge (36) of the opening part (35) of the side brace plate (26L, 26R)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side flange (37) which is bent inward toward the width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例如日本国特开2016-78644号所公开那样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日本国特开2016-78644号中公开有如下内容:由头管、主框架、下行框架、加强框架、侧部板状构件及上部板状构件来形成具有几乎密闭的空间的箱形结构物。箱形结构物为箱形,因此轻量且刚性高,从而能够在抑制车辆的重量增加的同时加强下行框架的上部等。然而,在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在车辆内部设置的车辆构成部件的冷却这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车辆构成部件的冷却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所涉及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具备头管和与所述头管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在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在所述侧部角撑板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侧部角撑板的所述开口部的外周缘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内部空间具有能够将所述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该内部空间且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开放的开放部。(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内部空间设有电气安装件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以穿过所述侧部角撑板的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设有线束。(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侧部角撑板的后端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侧视下,所述侧部角撑板的后端呈朝向所述头管凸出的圆弧状。(6)在上述(1)~(5)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以及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作为所述侧部角撑板相对于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的焊接部而设有主框架焊接部,作为所述侧部角撑板相对于所述下行框架的焊接部而设有下行框架焊接部,所述下行框架焊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主框架焊接部的长度。(7)在上述(1)~(6)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燃料箱、以及与所述头管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在所述内部空间设有电气安装件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以覆盖所述电气安装件的后方的方式设有所述燃料箱,在所述上部角撑板(27)上设有能够安装所述燃料箱(8)的燃料箱安装部(27a)。(8)在上述(1)~(7)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以及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在前方观察下,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及所述下行框架构成具有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所述前部框架体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中,将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以露出的状态设置。根据上述(1)的方案,通过在侧部角撑板上设置沿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能够将行驶风向车辆内侧(后方)高效地导入。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导风构件就能够利用行驶风对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设置的车辆构成部件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车辆构成部件的冷却。此外,通过在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设置内部空间,从而与将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的车宽方向之间构成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身结构轻量化。此外,通过在内部空间设置车辆构成部件,从而与在侧部角撑板的外侧设置车辆构成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车辆紧凑化。此外,能够将头管及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有效利用为车辆构成部件的保护构件。此外,通过在侧部角撑板的开口部的外周缘设置向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能够增大侧部角撑板的截面系数,因此能够提高侧部角撑板的刚性。此外,在设有穿过侧部角撑板的开口部的线束的情况下,能够将开口侧凸缘有效利用为线束的保护构件。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内部空间具有能够将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该内部空间且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开放的开放部,由此与将内部空间几乎封闭的情况(例如,对穿过开口部的部位以外进行了封堵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开放部而在内部空间容易地配置车辆构成部件。根据上述(3)的方案,通过在内部空间设有电气安装件作为车辆构成部件,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电气安装件的冷却。此外,通过设有穿过侧部角撑板的开口部的线束,开口部作为线束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线束的引导构件,从而能够削减部件个数。根据上述(4)的方案,通过在侧部角撑板的后端设有向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能够增大侧部角撑板的截面系数,因此能够提高侧部角撑板的刚性。根据上述(5)的方案,在侧视下,侧部角撑板的后端呈朝向头管凸出的圆弧状,能够通过上下的缓冲作用来缓和应力。根据上述(6)的方案,将侧部角撑板相对于从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的焊接部作为主框架焊接部,将侧部角撑板相对于从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的焊接部作为下行框架焊接部时,通过使下行框架焊接部比主框架焊接部长,从而相比于将下行框架焊接部设为与主框架焊接部同等程度以下的情况,容易使左右一对主框架和一根下行框架的刚性均等化,因此能够将来自头管的输入载荷在主框架与下行框架之间均衡地分配。根据上述(7)的方案,在内部空间设置电气安装件作为车辆构成部件,并且以覆盖电气安装件的后方的方式设置燃料箱,由此能够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电气安装件的冷却和燃料箱的冷却。此外,通过在与头管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角撑板上设置能够安装燃料箱的燃料箱安装部,能够将上部角撑板有效利用为电气安装件的保护构件且有效利用为燃料箱的安装部。此外,在上部角撑板的燃料箱安装部中,在设为燃料箱的插入结构的情况下,不再需要紧固连结构件,因此能够削减紧固连结工时。根据上述(8)的方案,在前方观察下,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从头管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及从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构成具有向内侧缩窄的外形的前部框架体,在前方观察下,在通过前部框架体向内侧缩窄而形成的空间中,将作为车辆构成部件的燃料箱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地设置,由此能够使行驶风向燃料箱更高效地吹打,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冷却燃料箱。此外,伴随着燃料箱的冷却效率的提高,容易使燃料箱与发动机接近地配置,并且能够抑制燃料的挥发。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前方观察图。图3是包括图2的III-III线截面的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右侧视图。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侧部角撑板的焊接部的右侧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右侧视图。图7是从头管轴线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无特别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的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具备:头管(20);以及与所述头管(20)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在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S),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上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所述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27 JP 2017-0617571.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具备:头管(20);以及与所述头管(20)连结的左右一对侧部角撑板(26),在左右一对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车宽方向之间设有配置有车辆构成部件的内部空间(S),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上设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35),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所述开口部(35)的外周缘(36)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开口侧凸缘(3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内部空间(S)具有能够将所述车辆构成部件配置于该内部空间(S)且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开放的开放部(U)。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在所述内部空间(S)设有电气安装件(40)作为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以穿过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所述开口部(35)的方式设有线束(4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在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后端(31)设有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后端凸缘(3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在侧视下,所述侧部角撑板(26)的后端(31)呈朝向所述头管(20)凸出的圆弧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头管(20)向左右分支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以及从所述头管(20)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22),作为所述侧部角撑板(26)相对于左右一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岛怜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