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动力包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1774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用于对制件进行折弯,其包括机架,于机架上固设有动力装置,于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并联有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还包括分别固连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动力输出端的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于动力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被构造成相继对制件同一边缘进行施力,以使制件边缘具有先被第一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一折弯状态,以及后被第二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二折弯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采用单动力驱动可减小设备体积,降低设备成本;能实现对制件边缘的连续两次折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工角度大于120°的折弯,也可提供稳定的包边质量。

Single power hemm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ingle-power edge-wrapping device for bending parts,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power device fixed on the frame, a first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a second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nnected in parallel at the power output end of the power device, and a first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a second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respectively fixed on the first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second motion. The first and second force-applying parts of the power output end of the force transfer mechanism are constructed to force the same edge of the workpiece successively under the driving action of the power device so that the edge of the workpiece has a first bending state first pushed by the first force-applying part and then a second force-applying part. The second bending state of pushing. The single-power edge-wrapping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duce the volume of the equipment and the cost of the equipment by adopting the single-power drive, realize two consecutive bending of the edge of the workpiec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provide a stable edge-wrapping quality when the processing angle is greater than 120 degre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动力包边装置
本技术涉及包边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车型的种类越来越多,外形也千变万化。不同的时期,汽车市场对外形的需求不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汽车制造厂若想增大市场份额甚至要保住原有市场都很艰难,这就要求生产必须跟上市场的需求,在满足汽车性能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或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变换外观形状。汽车外观主要体现在门盖、侧围、顶盖等部位,这些部位总成大多设计成包边结构,因此,提高包边质量稳定性,提高生产节拍,有效减低成本成为快速抢占市场的关键因素。目前各大汽车商包边工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采用标准液压机式压合模形式,该方式存在以下缺点:多动力且结构复杂;投入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设备占地面积大,安装调试空间大,维修和调试不方便;模具质量重,对地基要求高;生产效率低,翻边角度大的制件难以保证包边质量。(2)采用专用压机式压合模形式,该方式为现在各汽车制造厂普遍使用的形式,主要存在以下缺点:预包边和终包边使用不同的驱动机构,多动力且结构复杂;设备占地面积虽较小,但是投入成本较高、开发周期较长;生产效率低,翻边角度大的制件难以保证包边质量。(3)采用机器人滚边形式,可实现四门两盖的包边工艺,但其也存在如下缺点:包边质量不稳定,生产节拍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克服现有设备结构复杂、生产效率低的不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用于对制件进行折弯,所述单动力包边装置包括:机架;动力装置,固设于所述机架上;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并联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于所述动力装置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施力部和所述第二施力部被构造成相继对所述制件同一边缘进行施力,以使所述边缘具有先被所述第一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一折弯状态,以及后被所述第二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二折弯状态。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动力传递机构,连接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固设有第三施力部,所述第三施力部被构造成、继所述第二施力部之后对所述边缘继续顶推,以使所述边缘具有第三折弯状态。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为相对于所述机架枢转设置的转轴;于所述转轴上固设有驱动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铰接相连。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括一端与所述转轴固连、且环所述转轴周向呈夹角布置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分别构成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和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铰接相连曲柄滑块机构;所述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被构造成具有相对于所述制件的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一施力部固设于所述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进一步的,所述曲柄滑块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依次铰接相连有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所述第五连杆与固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滑块滑动相连,所述第一施力部固设于所述第五连杆的自由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包括:第六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第一双摇杆机构,所述第一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二施力部固连于所述第一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摇杆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机架铰接相连的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所述第八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九连杆的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九连杆的另一端固连有所述第二施力部;还包括第十连杆,所述第十连杆的一端和中部分别与所述第七连杆和所述第八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十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包括:第十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第二双摇杆机构,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十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三施力部固连于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机架铰接相连的第十二连杆,以及中部与所述机架铰接相连的第十三连杆,所述第十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连杆的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还包括一端及中部分别与所述第十二连杆和所述第十三连杆另一端铰接相连的第十四连杆,所述第三施力部固设于所述第十四连杆的另一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通过一个动力装置同时带动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共两个施力部,可减小设备体积,降低设备成本;能实现对制件边缘的连续两次折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工角度大于120°的折弯,也可提供稳定的包边质量。(2)增加第三施力部,可实现对制件边缘的连续三次折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3)通过将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设为转轴,并设置驱动部分别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铰接相连,便于实现对第一施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三施力部的同时驱动。(4)驱动部包括呈夹角布置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进一步便于同时实现对第一施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三施力部的驱动,并可有效节约空间。(5)第一动力传递机构设为曲柄滑块机构,而使第一施力部往复运动,占用空间较小,便于布置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6)曲柄滑块机构包括第四连杆、固设于机架上的滑块以及相对于滑块滑动设置的第五连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7)第二动力传递机构设为双摇杆机构,便于限制第二施力部的运动范围。(8)第三动力传递机构设为双摇杆机构,便于限制第三施力部的运动范围。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的初始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使制件处于一次折弯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使制件处于二次折弯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使制件处于三次折弯状态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动力装置,3-第一施力部,4-第二施力部,5-第三施力部,6-驱动部,601-第一连杆,602-第二连杆,603-第三连杆,7-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01-第四连杆,702-第五连杆,703-滑块,8-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01-第六连杆,802-第七连杆,803-第八连杆,804-第九连杆,805-第十连杆,9-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01-第十一连杆,902-第十二连杆,903-第十三连杆,904-第十四连杆,1001-内板,1002-外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采用了第一、第二直至第十四等术语,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用于对制件进行折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动力包边装置包括:机架(1);动力装置(2),固设于所述机架(1)上;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并联于所述动力装置(2)的动力输出端;第一施力部(3)和第二施力部(4),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的动力输出端;于所述动力装置(2)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施力部(3)和所述第二施力部(4)被构造成相继对所述制件同一边缘进行施力,以使所述边缘具有先被所述第一施力部(3)顶推呈现的第一折弯状态,以及后被所述第二施力部(4)顶推呈现的第二折弯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用于对制件进行折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动力包边装置包括:机架(1);动力装置(2),固设于所述机架(1)上;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并联于所述动力装置(2)的动力输出端;第一施力部(3)和第二施力部(4),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的动力输出端;于所述动力装置(2)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施力部(3)和所述第二施力部(4)被构造成相继对所述制件同一边缘进行施力,以使所述边缘具有先被所述第一施力部(3)顶推呈现的第一折弯状态,以及后被所述第二施力部(4)顶推呈现的第二折弯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连接于所述动力装置(2)的动力输出端;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的动力输出端固设有第三施力部(5),所述第三施力部(5)被构造成、继所述第二施力部(4)之后对所述边缘继续顶推,以使所述边缘具有第三折弯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2)的动力输出端为相对于所述机架(1)枢转设置的转轴;于所述转轴上固设有驱动部(6),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的动力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6)铰接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6)包括一端与所述转轴固连、且环所述转轴周向呈夹角布置的第一连杆(601)、第二连杆(602)和第三连杆(603),所述第一连杆(601)、所述第二连杆(602)和所述第三连杆(603)的另一端分别构成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和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的动力输入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包括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连杆(601)另一端铰接相连曲柄滑块(703)机构;所述曲柄滑块(703)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被构造成具有相对于所述制件的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一施力部(3)固设于所述曲柄滑块(703)机构的动力输出端。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殿福刘旭光董茂刘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