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995740 阅读:759 留言:1更新日期:2018-09-22 0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解决了潜望式前叉在重剎时会向下压缩产生黏擦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过弯的能力和骑乘感受的技术问题。该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包括依次从上向下设置在车身上的车把轴机构、多连杆转向机构和稳定机构,车把轴机构与车把架传动连接;多连杆转向机构两端分别与车把轴机构和轮毂组件传动连接;稳定机构与轮毂组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连杆转向机构以及平稳机构使摩托车转弯时更加稳定,骑乘舒适性好。

New steering wheel hub system for motorcy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new type of motorcycle steering wheel hub system,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otor vehicles, and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front fork of the periscope type will compress downward when it is re-braked and produce sticking friction, thereby affecting the ability of cornering and riding feeling. The new type of motorcycle steering wheel hub system comprises a handlebar shaft mechanism, a multi-link steering mechanism and a stabilizing mechanism arranged in turn on the body from top to bottom. The handlebar shaft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handlebar frame; the two ends of the multi-link steering mechanism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handlebar shaft mechanism and the hub assembly; and the stabiliz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hub assembly. . The multi-link steering mechanism and the stable mechanism make the motorcycle more stable when turning and have good riding comf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技术介绍
我们讨论一辆车时,常会讨论到它的动力性能如何?它的舒适度如何?或许说得笼统一些,是讨论一辆车的个性究竟是如何?其中除了发动机动力性能之外,其他最重要的因素,即是转向稳定性。现有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为潜望镜式前叉结构,在转向刹车时,前叉压缩让前倾角与前轮拖曳距变小,使得车辆更不安定;而且前叉立管在周期应力作用的环境中使用,非常容易形成疲劳裂纹,由此导致了摩托车前叉立管的断裂现象,最为重要的是车辆拐弯时现有的前叉结构在重剎时会向下压缩产生黏擦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过弯的能力和骑乘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潜望式前叉在重剎时会向下压缩产生黏擦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过弯的能力和骑乘感受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包括依次从上向下设置在车身上的车把轴机构、多连杆转向机构和稳定机构,其中:所述车把轴机构与车把架传动连接;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把轴机构和轮毂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稳定机构与所述轮毂组件连接。使用者旋转车把架准备进行转向时,车把轴机构将车把架的旋转扭力传递到多连杆转向机构,多连杆转向机构将转向扭力传递到轮毂组件上,以控制前轮转向,稳定机构与轮毂组件连接用于控制前车轮轮轴不转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轮毂组件包括前轮轴、立轴、转向臂、前轴端板和转向轮盘,所述立轴垂直安装在所述前轮轴中部;所述转向轮盘上开设有大于所述前轮轴直径的开口,所述转向轮盘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轮盘分别设置在所述立轴两侧,且均与所述立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轮盘能相对于所述立轴圆周方向旋转;所述转向臂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向轮盘上,所述转向臂末端与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连接;所述前轴端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前轴端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轮轴两端,且所述前轴端板通过所述稳定机构与车身连接,所述立轴与前车轮轮毂转动连接。使用时,由于前轮轮毂与立轴之间为轴承连接,所以前车轮旋转时立轴和前轮轴保持不动,前轮轴两端设置前轴端板,前轴端板上连接第三连杆,第三连杆与车身连接,从而第三连杆保证前轮轴的稳定不旋转,转向轮盘穿设在前轮轴上,且转向轮盘在竖直方向做圆周转动时前轮轴与转向轮盘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轮盘通过轴承与立轴连接,当两个转向轮盘被转向臂带动旋转时,转向轮盘能够绕立轴轴线旋转,转向臂末端连接多连杆转向机构,车把旋转会带动多连杆转向机构前后移动,多连杆转向机构前后移动时会带动转向臂拉动或推动转向轮盘旋转,从而实现前轮的转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向臂为二级台阶形结构,包括第一折弯台和第二折弯台,所述第一折弯台与所述转向轮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台与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连接。转向臂二级台阶结构不仅节约空间,而且更加美观,且还能保证多连杆转向机构转向扭力的传递方向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包括自上向下依次与车身铰接的L型板和U型板,还包括花生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把轴机构和所述L型板的长边末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U型板一自由端和所述转向臂铰接,所述花生板两端分别与所述L型板短边和所述U型板另一自由端铰接。轮毂转向系统采用车把通过三个连板,力的传递才能改变轮胎的方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型板与车身铰接点位于所述L型板直角拐弯处,所述U型板与车身铰接点位于其与所述花生板铰接自由端上,所述花生板与所述L型板短边和所述U型板铰接自由端之间夹角均为90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型板、所述花生板和所述U型板上共设有六个铰接点,六个所述铰接点在水平面投影位置依次从左向右分别为所述L型板与车身铰接点、所述花生板与所述U型板铰接点、所述L型板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点、所述花生板与所述L型板铰接点、所述U型板与车身铰接点和所述U型板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把轴机构包括内轴、外筒和下连接板,所述外筒与车身固定连接,所述内轴穿设在所述外筒内,且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内轴顶部与车把架固定连接,所述内轴底部通过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杆末端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稳定机构包括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轴端板和车身铰接,所述前轴端板长度大于所述转向臂长度,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转向臂之间夹角大于90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型板与所述花生板和车身铰接点之间连线、所述U型板与车身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点之间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轮毂组件还包括L形转向连接板,所述转向连接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向轮盘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潜望式前叉在重剎时会向下压缩产生黏擦的问题,通过多连杆转向机构以及平稳机构使摩托车转弯时更加稳定,骑乘舒适性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的爆炸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中轮毂组件的爆炸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中轮毂组件的断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中车把轴机构的爆炸图。图中1、车把轴机构;11、内轴;12、外筒;13、下连接板;2、多连杆转向机构;21、L型板;22、花生板;23、U型板;24、第一连杆;25、第二连杆;3、稳定机构;4、轮毂组件;41、前轮轴;42、立轴;43、转向臂;431、第一折弯台;432、第二折弯台;44、前轴端板;45、转向轮盘;451、开口;46、转向连接板;100、车身;200、车把架;300、前车轮轮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包括依次从上向下设置在车身100上的车把轴机构1、多连杆转向机构2和稳定机构3,车把轴机构1与车把架200传动连接;多连杆转向机构2两端分别与车把轴机构1和轮毂组件4传动连接;稳定机构3与轮毂组件4连接。使用者旋转车把架200准备进行转向时,车把轴机构1将车把架200的旋转扭力传递到多连杆转向机构2,多连杆转向机构2将转向扭力传递到轮毂组件4上,以控制前轮转向,稳定机构3与轮毂组件4连接用于控制前车轮轮轴不转动。如图2所示,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轮毂组件4包括前轮轴41、立轴42、转向臂43、前轴端板44和转向轮盘45,立轴42垂直安装在前轮轴41中部;转向轮盘45上开设有大于前轮轴41直径的开口451,转向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从上向下设置在车身(100)上的车把轴机构(1)、多连杆转向机构(2)和稳定机构(3),其中:所述车把轴机构(1)与车把架(200)传动连接;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2)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把轴机构(1)和轮毂组件(4)传动连接;所述稳定机构(3)与所述轮毂组件(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从上向下设置在车身(100)上的车把轴机构(1)、多连杆转向机构(2)和稳定机构(3),其中:所述车把轴机构(1)与车把架(200)传动连接;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2)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把轴机构(1)和轮毂组件(4)传动连接;所述稳定机构(3)与所述轮毂组件(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组件(4)包括前轮轴(41)、立轴(42)、转向臂(43)、前轴端板(44)和转向轮盘(45),所述立轴(42)垂直安装在所述前轮轴(41)中部;所述转向轮盘(45)上开设有大于所述前轮轴(41)直径的开口(451),所述转向轮盘(4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轮盘(45)分别设置在所述立轴(42)两侧,且均与所述立轴(42)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轮盘(45)能相对于所述立轴(42)圆周方向旋转;所述转向臂(43)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向轮盘(45)上,所述转向臂(43)末端与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2)连接;所述前轴端板(4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前轴端板(44)分别设置在所述前轮轴(41)两端,且所述前轴端板(44)通过所述稳定机构(3)与车身(100)连接,所述立轴(42)与前车轮轮毂(300)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臂(43)为二级台阶形结构,包括第一折弯台(431)和第二折弯台(432),所述第一折弯台(431)与所述转向轮盘(4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台(432)与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摩托车转向轮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转向机构(2)包括自上向下依次与车身(100)铰接的L型板(21)和U型板(23),还包括花生板(22)、第一连杆(24)和第二连杆(25),所述第一连杆(24)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把轴机构(1)和所述L型板(21)的长边末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5)两端分别与所述U型板(23)一自由端和所述转向臂(43)铰接,所述花生板(22)两端分别与所述L型板(21)短边和所述U型板(23)另一自由端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杨史修宇徐辉陈小毅郭彦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山西省晋城市联通] 2021年09月13日 16:14
    这项技术是意大利比莫塔公司的吧?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