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以及作业车辆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89951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14:23
具有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车辆主体(110)的送风单元(70);在送风单元(70)位于闭位置时,调整送风单元(70)的上下方向位置的位置调整部(200);位置调整部(200)具有:设于车辆主体(110),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部(214)的第一板(210);设于送风单元(70),具有上下贯通,并且在送风单元(70)位于闭位置时,从下方与第一贯通部(214)连通的第二贯通部(234)的第二板(230);具有插通第一贯通部(214)以及第二贯通部(234)的轴部(241)的调整螺栓(240)。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for movable part of working vehicle and working vehicle

The air supply unit (70) has a position adjusting part (200) which can rotate to support the vehicle main body (110) between the closed position and the open position; when the air supply unit (70) is in the closed position, the position adjusting part (200) adjusts the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 position of the air supply unit (70); and the position adjusting part (200) has: a vehicle main body (110) and has a first through position. The first plate (210) of a section (214) is provided with an upper and lower through air supply unit (70) and, when the air supply unit (70) is in a closed position, the second plate (230) of a second through part (234) connected from the lower part to the first through part (214); an adjustment bolt (240) with a shaft part (241) inserted into the first through part (214) and the second through part (23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车辆以及作业车辆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具备设有散热器等的冷却单元、向该冷却单元送风的送风单元的轮式装载机。该轮式装载机的送风单元以在从后方侧与冷却单元相对的闭位置和使冷却单元向外部露出的闭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使该送风单元的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车辆主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25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上述作业车辆的送风单元的一端以悬臂状被支承。因此,会有因为送风单元的自重而尤其使该送风单元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下降到比当初希望的位置更靠下方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需要对作为重物的送风单元的另一端侧进行向上方提起的位置调整,而使作业变得烦杂。另外,该问题不仅在送风单元中产生,在作业车辆的其他可动部也同样会产生。本专利技术鉴于以上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进行可动部的位置调整的作业车辆以及作业车辆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作业车辆具有:车辆主体,其具有使内外连通的开口部;可动部,其在封闭所述开口部的闭位置与使所述开口部开放的开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位置调整部,其在所述可动部位于所述闭位置时,调整所述可动部的上下方向位置;所述位置调整部具有:第一板,其设于所述车辆主体,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部;第二板,其设于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二贯通部,该第二贯通部上下贯通,并且在所述可动部位于闭位置时,从下方与所述第一贯通部连通;调整螺栓,其具有插通所述第一贯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轴部。利用如上所述结构的作业车辆,通过利用插通第一贯通部以及第二贯通部的调整螺栓来连结第一板以及第二板,能够使第二板靠近第一板。由此,能够将可动部向上方提起。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作业车辆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中,作业车辆具有:车辆主体,其具有使内外连通的开口部;可动部,其在封闭所述开口部的闭位置与使所述开口部开放的开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位置调整部,其在所述可动部位于所述闭位置时,调整所述可动部的上下方向位置;所述位置调整部具有:第一板,其设于所述车辆主体,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部;第二板,其设于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二贯通部,该第二贯通部上下贯通,并且在所述可动部位于闭位置时,从下方与所述第一贯通部连通;调整螺栓,其具有插通所述第一贯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轴部;该作业车辆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包括:通过使所述可动部转动,而使所述第二贯通部的水平方向位置与第一贯通部的水平方向位置一致的对位工序;在该对位工序后,通过将所述调整螺栓的轴部插入并连结于所述第一贯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贯通部,而使所述第二板靠近所述第一板的提起工序。利用如上所述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通过在提起工序使第二板向第一板靠近,能够容易地使可动部向上方提起。专利技术的效果利用上述方式的作业车辆以及作业车辆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能够容易进行可动部的位置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侧视图。图2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的侧视图。图3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图4是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进行纵剖视的冷却单元以及闭位置的送风单元的侧视图。图5是从后方并且上方观察送风单元以及支承该送风单元的支承框架的立体图。图6是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的车辆后部进行纵剖视的冷却单元以及开位置的送风单元的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部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部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后方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部的提起工序前的状态的图。图10是从后方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部的提起工序后的状态的图。图11是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将调整螺栓插入第二板的状态下使送风单元转动的样子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可动部的位置调整方法的顺序的流程图。图13是从后方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部的提起工序后的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10具体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的一例的轮式装载机的实施方式。<作业车辆>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作为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100具有:车辆主体110、作业装置180、发动机47、冷却单元50、固定屏蔽板60以及送风单元(可动部)70。如图5以及图7所示,轮式装载机100具有:用于将送风单元70相对于车辆主体110固定的固定螺栓190;能够对送风单元70的相对于车辆主体110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部200。如图1所示,车辆主体110具有:车辆前部120、车辆后部130、前轮140、后轮150、驾驶部160以及燃料箱170。车辆前部120构成车辆主体110的前部,车辆后部130构成车辆主体110的后部。车辆前部120以及车辆后部130能够在水平方向相互转动地连结。前轮140设于车辆前部120,后轮150设于车辆后部130。通过驱动前轮140以及后轮150,使车辆主体110前进后退。驾驶部160设为在车辆后部130的前方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在驾驶部160的内部设有操作席。燃料箱170设于车辆后部130的下部,储存有燃料。以下,有时将车辆主体110的前后方向、前方、后方以及宽度方向简单称为“前后方向”、“前方”、“后方”以及“宽度方向”。此外,宽度方向有时称为“右侧”或“左侧”。另外,有时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心,称为“内侧”,从宽度方向的中心朝向右侧或者左侧称为“外侧”。作业装置180设于车辆主体110的车辆前部120的前方侧的部分。作业装置180具有大臂181以及铲斗182。大臂181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车辆主体110。另外,铲斗182经由联杆185连结于曲拐186的一端。在曲拐186的另一端连结有铲斗驱动用液压缸184。铲斗182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大臂181的前端。大臂181被大臂驱动用液压缸183驱动,铲斗182被铲斗驱动用液压缸184驱动。这些大臂驱动用液压缸183以及铲斗驱动用液压缸184利用经由液压回路供给的液压驱动。<车辆后部>以下,参照图2~图4具体说明车辆后部130。车辆后部130具有:后框架10、缓冲器20、外装罩30、支承框架40以及格栅46。后框架10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杆状,并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彼此平行地设置一对。<缓冲器>缓冲器20设置为在一对后框架10的后方在一对后框架10上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缓冲器20也可以直接固定于一对后框架10,也可以经由在一对后框架10上设置的端板等其他部件固定。如图3所示,缓冲器20的宽度方向中央的部分成为缓冲器中央部21,该缓冲器中央部21的左右两侧的部分成为缓冲器侧部22。缓冲器中央部21跨越一对后框架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间隔延伸。该缓冲器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与水平面平行地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该上表面21a上沿着宽度方向延伸而成为能够供操作人员通行的后部通路R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辆主体,其具有使内外连通的开口部;可动部,其在封闭所述开口部的闭位置与使所述开口部开放的开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位置调整部,其在所述可动部位于所述闭位置时,调整所述可动部的上下方向位置;所述位置调整部具有:第一板,其设于所述车辆主体,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部;第二板,其设于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二贯通部,该第二贯通部上下贯通,并且在所述可动部位于闭位置时,从下方与所述第一贯通部连通;调整螺栓,其具有插通所述第一贯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轴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辆主体,其具有使内外连通的开口部;可动部,其在封闭所述开口部的闭位置与使所述开口部开放的开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位置调整部,其在所述可动部位于所述闭位置时,调整所述可动部的上下方向位置;所述位置调整部具有:第一板,其设于所述车辆主体,具有上下贯通的第一贯通部;第二板,其设于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二贯通部,该第二贯通部上下贯通,并且在所述可动部位于闭位置时,从下方与所述第一贯通部连通;调整螺栓,其具有插通所述第一贯通部以及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轴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通部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所述轴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与所述内螺纹连结的外螺纹,所述调整螺栓还具有设于所述轴部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板的上表面抵接的头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部在上下方向,朝向使所述可动部向所述开位置转动的方向开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部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所述轴部在外周面具有能够与所述内螺纹连结的外螺纹,所述调整螺栓还具有设于所述轴部的下端,并与所述第二板的下表面抵接的头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通部在上下方向,朝向使所述可动部向所述闭位置转动的方向开口。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第一板具有长孔,该长孔沿上下方向贯通,并以水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所述位置调整部还具有定位螺栓,该定位螺栓经由所述长孔将所述第一板固定于所述车辆主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将与所述可动部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8.如权利要求1至7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博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