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491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5:27
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在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脆弱部位,或者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按照设计意图展示损坏举动体。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是由具有中空部的中空成形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其具有所述中空成形体具备彼此分离并且彼此相对的前面壁和背面壁、以及连接所述前面壁和背面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设置有使所述前面壁凹陷而形成的前面侧槽肋以及使所述背面壁奥凹陷而形成的背面侧槽肋;所述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和所述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形成侧槽壁;所述冲击吸收体具备如下构成(1)和(2)中的至少一个构成。(1)所述侧槽壁,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构成为当受到冲击时破裂的脆弱部位。(2)所述前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且所述背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与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分别形成第1和第2侧槽壁,第2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比第1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薄。

Shock absorber

An impact absorber is provided, and at least part of the front wall of the slot rib has a vulnerable part, or an impact absorber is provided, which shows the damage act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inten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ent invention, an impact absorber is provided, which is an impact absorber composed of hollow parts with hollow parts. The hollow forming body has a front wall and a back wall opposite to each other, and a side wall connected to the front wall and the back wall of the front wall. A front side groove rib formed by a wall depression and a back side slot rib formed by the back wall of the back wall; at least part of the front wall of the front side groove rib and the front end wall of the back side groove rib are fused to form the side slot wall; the impact absorber has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1) and (2). (1) the side channel wall has at least part of its fragile part which is formed to rupture when subjected to impact. (2) the front side rib contains first and second front side groove ribs, and the back side groove rib contains first and second back side slot ribs, and the front wall of the front sid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side groove rib is fused with at least part of the front wall of the front side of the side groove rib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back to form the thickness of the thinnest part of the groove wall of the second side, respectively. It is thinner than the thinnest part of the first sides of the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体。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冲击吸收体,通过内置在车辆构成部件中而在碰撞等时具有吸收该车辆中的搭乘人员的冲击的功能。专利文件1等公开了一种为了提高冲击吸收性的冲击吸收体,这种冲击吸收体是通过吹塑热塑性树脂成形中空双壁结构而具有中空部,从其表面壁和背面壁形成凹状肋,并接合彼此的前端部(前端壁)一体化而成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件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963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2473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第1观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研究了碰撞时施加于冲击吸收体的压缩负荷,发现在如专利文件1中的图4~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侧壁不变形为“>”字形状而变形为波纹状,发现随着压缩应变增加压缩负荷增大。为了发生“>”字变形,仅需要使槽肋变浅,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因冲击吸收体而冲击吸收性能大副降低的问题,因此难以在抑制压缩负荷过渡上升的同时适当地发挥其冲击吸收性能。在专利文件2中公开了:为了能够容易发生“>”字变形,在冲击吸收体的的拐角周围设置损坏诱导部。然而,有时根据打击点的施加方式和垫的形状,仅在槽肋具有初期负荷和其后的负荷是必要。此外,同样发现,与在冲击之后侧壁进行“>”字变形相比,首先通过初期负荷侧壁变形为波纹状,其峰值后侧壁进行“>”字变形是优选的。因此,虽然控制压缩负荷和冲击吸收体自身的变形是重要的,但在专利文件1以及专利文件2中没有公开这种控制。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该冲击吸收体形成为在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脆弱部位。(第2观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按照设计意图表示破裂举动的冲击吸收体。(第3观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冲击吸收体,其为了减轻车辆冲突时等搭乘人员受到的疼痛,部分地降低了对负荷的刚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以下,对解决上述第1~第3観点的问题的手段进行说明。以下提出的第1~第3观点的解决手段能够彼此组合。例如,提供具备第1观点的结构和第2观点的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的冲击吸收体。(第1观点)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是由具有中空部的中空成形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中空成形体具备彼此分离并且彼此相对的前面壁和背面壁、以及连接所述前面壁和背面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设置有使所述前面壁凹陷而形成的前面侧槽肋和使所述背面壁凹陷而形成的背面侧槽肋;所述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和所述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形成侧槽壁;所述侧槽壁,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构成为当受到冲击时破裂的脆弱部位。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冲击吸收体中,相对面槽肋的前端部与负荷输入面槽肋的前端部通过相互熔接而形成熔接部,并且该熔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构成为当受到冲击时破裂的脆弱部位。根据脆弱部位的设计,可以控制压缩负荷和冲击吸收体自身的变形,结果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适宜地发挥出冲击吸收性能的冲击吸收体。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得出,通过在用于吹塑成形的分割模具上设置规定的突出物,将中空的无结构物(薄壁部)制作成槽肋的侧槽壁,利用薄壁部的厚度能够控制负荷与冲击吸收体自身的变形,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以下,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彼此组合。优选地,所述脆弱部位是比所述侧槽壁的非脆弱部位的厚度薄的薄壁部。优选地,所述薄壁部是由圆弧和/或直线围成的形状。优选地,所述薄壁部的形状大致呈半圆环。优选地,所述薄壁部的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优选地,所述薄壁部为所述侧槽部中的一部分,且设置于靠近侧壁的部分。优选地,所述薄壁部形成为从所述侧槽壁的开放侧的端部朝向所述侧壁的内侧部分延伸。优选地,所述薄壁部的厚度为0.1~5.0mm。优选地,(所述薄壁部的厚度)/(所述侧槽壁的厚度)的值为0.02~0.80。优选地,所述脆弱部位是形成为从所述侧槽壁的开放侧的端部朝向具有所述侧壁的内侧部分延伸的切入口或缺口。优选地,所述前面侧槽肋和所述背面侧槽肋是与所述前面壁平行的横截面大致呈半圆形的半圆形肋。优选地,所述前面侧槽肋和所述背面侧槽肋是与所述前面壁平行的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的三角形肋。(第2观点)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是由具有中空部的中空成形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中空成形体具备彼此分离并且彼此相对的前面壁和背面壁、以及连接所述前面壁和背面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设置有使所述前面壁凹陷而形成的前面侧槽肋和使所述背面壁奥凹陷而形成的背面侧槽肋;所述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和所述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形成侧槽壁;所述前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且所述背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与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分别形成第1和第2侧槽壁;第2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比第1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薄。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冲击吸收体中,相对面槽肋的前端部与负荷输入面槽肋的前端部通过相互熔接而形成熔接部,并且该熔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构成为当受到冲击时破裂的脆弱部位。根据脆弱部位的设计,可以控制压缩负荷和冲击吸收体自身的变形,结果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适宜地发挥出冲击吸收性能冲击吸收体。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冲击吸收体构成为设置于2个槽肋的熔接部的厚度为不同。通过这样的设置,当向冲击吸收体输入负荷时,薄的一方的熔接部先损坏,通过这样的位置发生“く字”变形以吸收冲击。通过具有厚的一方的熔接部的槽肋“波纹(褶皱,accordionshape)”变形以吸收冲击,从而能够适当地保护搭乘人员。换而言之,薄的一方的熔接部是为了引发槽肋损坏的,厚的一方的熔接部是为了提高刚性的,通过这样的结构,使“く字”变形和“波纹”变形共存,从而能够提供一种按照设计意图地表现损坏举动的冲击吸收体。应当指出,“く字”变形和“波纹”变形将在后面描述。以下,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彼此组合。优选地,第1和第2侧槽壁设置在所述侧壁所包含的同一平面。优选地,第1前面侧槽肋和第1背面侧槽肋的深度比第2前面侧槽肋和第2背面侧槽肋的深度深。优选地,第1侧槽壁的所述最薄部的厚度与第2侧槽壁的所述最薄部的厚度的比值为1.5以上。优选地,所述中空成形体为具有分模线的吹塑成形体,第1和第2侧槽壁形成于所述分模线上。优选地,在所述前面壁或所述背面壁形成有肋,第1前面侧槽肋或第1背面侧槽肋与所述肋连通。(第3观点)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是由具有中空部且具有分模线的中空成形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所述冲击吸收体具有输入负荷的负荷输入面、与所述负荷输入面分离且相对的相对面、以及连接所述负荷输入面和所述相对面的连接面;其中,在所述连接面形成有分模线,在所述负荷输入面和所述连接面设置有凹陷肋,其横跨所述负荷输入面和所述连接面延伸的槽状;在通过沿所述凹陷肋延伸的方向设置的底部的端面,以所述底部与所述底部和所述负荷输入面相接的部分的所述负荷输入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角度为10~85度的方式,设置所述凹陷肋;所述凹陷肋构成为不到达设置在所述连接面上的所述分模线。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冲击吸收体设置有横跨负荷输入面和连接面延伸的槽状的凹陷肋。然后,这样的凹陷肋,在通过沿凹陷肋延伸的方向设置的底部的端面,底部与底部和负荷输入面相接的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是由具有中空部的中空成形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中空成形体具备彼此分离并且彼此相对的前面壁和背面壁、以及连接所述前面壁和背面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设置有使所述前面壁凹陷而形成的前面侧槽肋、以及使所述背面壁凹陷而形成的背面侧槽肋,所述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和所述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形成侧槽壁,所述冲击吸收体具备如下构成(1)和(2)中的至少一个构成:(1)所述侧槽壁,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构成为当受到冲击时破裂的脆弱部位。(2)所述前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且所述背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与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分别形成第1和第2侧槽壁,第2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比第1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1.27 JP 2015-231464;2016.03.08 JP 2016-044921.一种冲击吸收体,其是由具有中空部的中空成形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中空成形体具备彼此分离并且彼此相对的前面壁和背面壁、以及连接所述前面壁和背面壁的侧壁,所述侧壁设置有使所述前面壁凹陷而形成的前面侧槽肋、以及使所述背面壁凹陷而形成的背面侧槽肋,所述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和所述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形成侧槽壁,所述冲击吸收体具备如下构成(1)和(2)中的至少一个构成:(1)所述侧槽壁,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构成为当受到冲击时破裂的脆弱部位。(2)所述前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且所述背面侧槽肋包含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第1和第2前面侧槽肋的前端壁与第1和第2背面侧槽肋的前端壁的至少一部分相互熔接以分别形成第1和第2侧槽壁,第2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比第1侧槽壁的最薄部的厚度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具备构成(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脆弱部位是比所述侧槽壁的非脆弱部位的厚度薄的薄壁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薄壁部是由圆弧和/或直线围成的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薄壁部的形状是略半圆环。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薄壁部的形状是略长方形。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中,所述薄壁部为所述侧槽部中的一部分,且设置于靠近侧壁的部分。8.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船户隆文玉田辉雄室屋洋辅
申请(专利权)人:京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