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注式浇包与底注式浇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6101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底注式浇包与底注式浇注系统,属于铸造设备技术领域。底注式浇包,包括浇包主体、塞杆、控制手柄及抬升组件;浇包主体包括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浇包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出水口;塞杆沿竖向设置于容纳腔内,塞杆的一端嵌设于出水口内且塞杆能够封闭出水口;控制手柄与浇包主体通过连接支架铰接,控制手柄能够相对于浇包主体转动使塞杆远离或靠近出水口;抬升组件套设于浇包主体的外侧,抬升组件用于抬升浇包主体。该底注式浇包,抬杆通过固定架与浇包主体相连,对于小型铸件采用抬包浇注时,结构简单,便于浇注时操作,安全可靠,浇注效率高。应用上述底注式浇包的底注式浇包系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铸件浇注。

Bottom pouring ladle and bottom pour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ottom pouring ladle and bottom injection gating system,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asting equipment. A bottom pouring ladle consists of a ladle body, a plug bar, a control handle and a lifting assembly. The main body of the ladle includes a chamber with an opening at one end. The bottom of the pour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outlet connected with the chamber. The plug bar is set in the chamber vertically, one end of the plug bar is embedded in the outlet and the plug can close the outlet. The handle and the ladle body are articulated through the connecting support. The control handle can move away from or close to the outlet of the plug relative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ladle. The lifting assembly is set on the outsid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ladle, and the lifting assembly is used to lift the main body of the ladle. It is simple in structure, easy to operate, safe and reliable, and high pouring efficiency. The bottom pouring ladle system of the bottom pouring ladle is suitable for pour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st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注式浇包与底注式浇注系统
本技术涉及铸造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底注式浇包与底注式浇注系统。
技术介绍
在铸造行业中,钢水通常由倾倒式或底注式浇包浇入铸型,这两种方式均存在不足:倾倒式浇注往往由于钢液表面上浮的夹杂或夹渣易冲入型腔而导致铸造缺陷的产生,且效率不高,工人劳动强度也较大;底注式浇包因其充型快、挡渣效果好,应用愈加广泛,但主要应用于容量较大的浇包,对小型铸件主要采用倾斜式手抬包进行浇注,底注式浇包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底注式浇包,抬杆通过固定架与浇包主体相连,对于小型铸件采用抬包浇注时,结构简单,便于浇注时操作,安全可靠,浇注效率高,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注式浇包系统,灵活性高,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铸件浇注,浇注效率高,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注式浇包,包括浇包主体、塞杆、控制手柄及抬升组件;所述浇包主体包括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浇包主体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塞杆沿竖向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塞杆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出水口内且所述塞杆能够封闭所述出水口,所述塞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浇包主体通过连接支架铰接,所述控制手柄沿所述浇包主体的径向延伸,所述控制手柄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塞杆铰接,所述第一自由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外,所述第一自由端沿所述浇包主体的径向延伸,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一自由端之间,所述控制手柄能够相对于所述浇包主体转动以使所述塞杆沿竖向上下移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水口;所述抬升组件包括固定架和抬杆,所述固定架套设于所述浇包主体的外侧,所述固定架与所述浇包主体的侧面连接,所述抬杆位于所述浇包主体相对的两侧,所述抬杆与所述固定架连接,所述抬升组件用于抬升所述浇包主体,所述抬升组件相对于所述控制手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浇包主体为圆台结构,所述浇包主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端的直径,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浇包主体的内表面设置有耐火层,所述出水口为圆台结构,所述出水口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端的直径。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连接支架沿所述浇包主体的径向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浇包主体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控制手柄铰接,所述连接支架相对于所述抬升组件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端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端靠近所述抬升组件;所述控制手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圆弧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一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抬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抬杆分布于所述浇包主体相对的两侧,所述抬杆包括沿所述抬杆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固定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固定架连接,所述第二自由端朝向远离所述浇包主体的方向延伸,所述两个抬杆分别为第一抬杆和第二抬杆,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第一抬杆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同一个平面内,所述第一自由端沿所述第一抬杆的长度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自由端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抬杆使所述塞杆远离或靠近所述出水口。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自由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端的宽度,所述第二自由端设置有防滑隔热套,所述防滑隔热套套设于所述抬杆的外表面,所述防滑隔热套设置有多个沿所述抬杆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的防滑槽,所述防滑槽环绕所述抬杆的周向设置,所述防滑隔热套用于使用者手握所述抬杆时防滑隔热。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抬升组件还包括多段加强筋,所述多段加强筋对称分布于所述浇包主体相对的两侧,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架和所述抬杆连接,所述加强筋用于提高所述抬杆与所述固定架的连接强度。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抬杆连接,另外两个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二抬杆连接,位于所述浇包主体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加强筋相交于所述抬杆。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塞杆包括钢芯杆和袖砖,所述袖砖包裹所述钢芯杆,所述袖砖用于隔热,所述塞杆包括连接部和杆体,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杆体连接,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杆体靠近所述出水口,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出水口配合,所述杆体为等径结构,所述连接部为圆锥结构,所述连接部的大径端的直径与所述杆体的直径相同,所述杆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水口的直径。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注式浇包还包括防护挡板,所述防护挡板为筒状结构,所述防护挡板套设于所述浇包主体外,所述防护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卡接,所述防护挡板用于放置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钢水飞溅。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底注式浇注系统,包括移动支架和上述的底注式浇包,所述抬升组件可活动的放置于所述移动支架,所述移动支架能够带动所述底注式浇包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底注式浇包,抬杆通过固定架与浇包主体相连,对于小型铸件采用抬包浇注时,结构简单,便于浇注时操作,安全可靠,浇注效率高。应用上述底注式浇包的底注式浇包系统,灵活性高,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铸件浇注,浇注效率高,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底注式浇包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底注式浇包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底注式浇包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防护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底注式浇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底注式浇包;200-底注式浇注系统;1-浇包主体;11-容纳腔;12-出水口;121-第三端;122-第四端;13-第一端;14-第二端;15-耐火层;2-塞杆;21-钢芯杆;22-袖砖;23-连接部;24-杆体;3-控制手柄;31-第一连接端;32-第一自由端;33-第一连接件;34-第二连接件;4-抬升组件;41-固定架;42-抬杆;421-固定端;422-第二自由端;423-第一抬杆;424-第二抬杆;43-防滑隔热套;431-防滑槽;44-加强筋;5-连接支架;51-第二连接端;52-第三连接端;6-防护挡板;7-移动支架;71-移动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注式浇包(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浇包主体(1)、塞杆(2)、控制手柄(3)及抬升组件(4);所述浇包主体(1)包括一端开口的容纳腔(11),所述浇包主体(1)的远离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端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12),所述出水口(12)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所述塞杆(2)沿竖向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塞杆(2)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出水口(12)内且所述塞杆(2)能够封闭所述出水口(12),所述塞杆(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端;所述控制手柄(3)与所述浇包主体(1)通过连接支架(5)铰接,所述控制手柄(3)沿所述浇包主体(1)的径向延伸,所述控制手柄(3)包括第一连接端(31)和第一自由端(32),所述第一连接端(31)与所述塞杆(2)铰接,所述第一自由端(32)位于所述容纳腔(11)外,所述第一自由端(32)沿所述浇包主体(1)的径向延伸,所述连接支架(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31)和所述第一自由端(32)之间,所述控制手柄(3)能够相对于所述浇包主体(1)转动以使所述塞杆(2)沿竖向上下移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水口(12);所述抬升组件(4)包括固定架(41)和抬杆(42),所述固定架(41)套设于所述浇包主体(1)的外侧,所述固定架(41)与所述浇包主体(1)的侧面连接,所述抬杆(42)位于所述浇包主体(1)相对的两侧,所述抬杆(42)与所述固定架(41)连接,所述抬升组件(4)用于抬升所述浇包主体(1),所述抬升组件(4)相对于所述控制手柄(3)远离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注式浇包(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浇包主体(1)、塞杆(2)、控制手柄(3)及抬升组件(4);所述浇包主体(1)包括一端开口的容纳腔(11),所述浇包主体(1)的远离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端的一端设置有出水口(12),所述出水口(12)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所述塞杆(2)沿竖向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塞杆(2)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出水口(12)内且所述塞杆(2)能够封闭所述出水口(12),所述塞杆(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端;所述控制手柄(3)与所述浇包主体(1)通过连接支架(5)铰接,所述控制手柄(3)沿所述浇包主体(1)的径向延伸,所述控制手柄(3)包括第一连接端(31)和第一自由端(32),所述第一连接端(31)与所述塞杆(2)铰接,所述第一自由端(32)位于所述容纳腔(11)外,所述第一自由端(32)沿所述浇包主体(1)的径向延伸,所述连接支架(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31)和所述第一自由端(32)之间,所述控制手柄(3)能够相对于所述浇包主体(1)转动以使所述塞杆(2)沿竖向上下移动从而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水口(12);所述抬升组件(4)包括固定架(41)和抬杆(42),所述固定架(41)套设于所述浇包主体(1)的外侧,所述固定架(41)与所述浇包主体(1)的侧面连接,所述抬杆(42)位于所述浇包主体(1)相对的两侧,所述抬杆(42)与所述固定架(41)连接,所述抬升组件(4)用于抬升所述浇包主体(1),所述抬升组件(4)相对于所述控制手柄(3)远离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注式浇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包主体(1)为圆台结构,所述浇包主体(1)包括第一端(13)和第二端(14),所述第一端(1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端(14)的直径,所述容纳腔(11)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第一端(13),所述出水口(12)位于所述第二端(14),所述浇包主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耐火层(15),所述出水口(12)为圆台结构,所述出水口(12)包括第三端(121)和第四端(122),所述第三端(121)与所述第二端(14)连接,所述第三端(12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端(122)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注式浇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5)位于所述第一端(13),所述连接支架(5)沿所述浇包主体(1)的径向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11)的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支架(5)包括第二连接端(51)和第三连接端(52),所述第二连接端(51)与所述浇包主体(1)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52)与所述控制手柄(3)铰接,所述连接支架(5)相对于所述抬升组件(4)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端(51)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端(52)靠近所述抬升组件(4);所述控制手柄(3)包括第一连接件(33)和第二连接件(34),所述第一连接件(3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3)为圆弧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端(3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3)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34)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端(5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3)铰接,所述第一自由端(32)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4)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33)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圣李娄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