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器以及包括其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7370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13:13
一种发射器可以包括:第一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输入信号驱动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二输入信号驱动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三输入信号驱动第三传输线。该发射器还可以包括: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二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以及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三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

Emitters and their systems

A transmitter may include a first transmission drive, the first transmission drive is configure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input signal driving the first transmission line; second transmission driver, the second drive transmission is configured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input signal driving the second transmission line; third transmission drive, the third transmission driver configured to input third signal to drive third transmission lines. The transmitter can also include: the first active inductor circuit, the first active inductor circuit coupled to th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drive; second active inductor circuit, th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second active inductor circuit is coupled to the second transmission to the driver; and three active inductor circuit, th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third active inductor circuit is coupled to the third transmission dr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射器以及包括其的系统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6年10月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16-0129201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通过引用整体合并于此。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使用三级传输方案的发射器以及包括其的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在高速传输数据的同时降低功耗和引脚数,已经提出了三级传输方案。三级传输方案使用三条传输线。在三级传输方案中,发射器根据数字信号来驱动传输线以接收三种类型的模拟信号。接收器可以通过比较三种类型的模拟信号来恢复数字信号。图1是包括传统发射器10的系统的框图。传统发射器10包括第一传输驱动器11到第三传输驱动器13,以根据数字输入信号X1和X2、Y1和Y2以及Z1和Z2来分别驱动第一传输线31到第三传输线33。例如,数字输入信号X1和X2、Y1和Y2以及Z1和Z2分别确定第一传输驱动器11到第三传输驱动器13的输出电压、吸收电流的能力以及拉出电流的能力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此时,数字输入信号X1、X2、Y1、Y2、Z1和Z2中的每个可以包括通过对要传输的数字信号进行编码而获得的信号。传统接收器20包括第一终端电阻器R1到第三终端电阻器R3,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器R1到第三终端电阻器R3具有分别连接到第一传输线31到第三传输线33的第一端。第一终端电阻器R1到第三终端电阻器R3的第二端连接到公共节点N。接收器20还可以包括分别连接到第一传输线31到第三传输线33的输出端子的第一接收驱动器21到第三接收驱动器23。第一接收驱动器21将第一传输线31的第一输出信号与第二传输线32的第二输出信号进行比较以输出第一信号Xo,第二接收驱动器22将第二传输线32的第二输出信号与第三传输线33的第三输出信号进行比较以输出第二信号Yo,以及第三接收驱动器23将第三传输线33的第三输出信号与第一传输线31的第一输出信号进行比较以输出第三信号Zo。接收器20可以通过对第一信号Xo、第二信号Yo以及第三信号Zo进行解码来恢复所传输的数字信号。图2和图3是用于图示传统信号传输过程的示图。第一传输驱动器11包括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DD和地之间的第一开关SW11、第一电阻器R11、第二电阻器R12以及第二开关SW12,并且在第一电阻器R11和第二电阻器R12之间的公共连接端子连接到第一传输线31。第二传输驱动器12包括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DD和地之间的第三开关SW21、第三电阻器R21、第四电阻器R22以及第四开关SW22,并且在第三电阻器R21和第四电阻器R22之间的公共连接端子连接到第二传输线32。第三传输驱动器13包括串联连接在电源电压VDD和地之间的第五开关SW31、第五电阻器R31、第六电阻器R32以及第六开关SW32,并且在第五电阻器R31和第六电阻器R32之间的公共连接端子连接到第三传输线33。例如,第一电阻器R11、第二电阻器R12、第三电阻器R21、第四电阻器R22、第五电阻器R31、第六电阻器R32和终端电阻器R1到R3具有相同的电阻值。在图2中,在第三传输驱动器13的输出端子处于浮置状态时,第一传输驱动器11和第二传输驱动器12工作。此时,第一开关SW11和第四开关SW22导通,而第二开关SW12、第三开关SW21、第五开关SW31以及第六开关SW32关断。因此,第一传输线31具有0.75VDD的输出电压电平,第二传输线32具有0.25VDD的输出电压电平,以及第三传输线33具有0.5VDD的标称输出电压电平。然而,由于第三传输线33处于浮置状态,所以由于噪声的影响,输出电压电平不能维持基本等于0.5VDD。噪声可以通过在第三传输线33处的串扰信号的反射来放大。因此,第三传输线33的输出电压的眼图(eyediagram)可以具有小尺寸的眼开程度(eyeopening)。在图3中,第一传输驱动器11和第二传输驱动器12工作,同时恒定电流流过在第三传输驱动器13中的第五电阻器R31和第六电阻器R32。即,第一电流I1流过第一传输线31和第二传输线32,而第二电流I2流过第五电阻器R31和第六电阻器R32。此时,第一开关SW11、第四开关SW22、第五开关SW31以及第六开关SW32导通,而第二开关SW12和第三开关SW21关断。因此,第一传输线31具有0.75VDD的输出电压电平,而第二传输线32具有0.25VDD的输出电压电平。因为恒定电流I2导致传输线33的输入电压电平维持基本等于0.5VDD,所以第三传输线33可以维持输出电压电平基本等于0.5VDD。然而,由于在第三传输驱动器13中流动的第二电流I2,因此可以增加功耗。此外,由于阻抗匹配问题,因此传统系统在增加终端电阻器R1、R2和R3以及包括在传输驱动器11、12和13中的其它电阻器R11、R12、R21、R22、R31和R32的电阻值方面具有限制。因为这些电阻值不能超过特定值,所以可以增加第一电流I1和第二电流I2的大小,从而增加功耗。
技术实现思路
各种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射器以及包括其的系统,所述发射器能够在不劣化输出信号的特性的情况下减少三级传输设备中的功耗。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射器可以包括:第一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输入信号驱动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二输入信号驱动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三输入信号驱动第三传输线;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二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以及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三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在一个实施例中,系统可以包括发射器、接收器以及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第三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第三传输线被配置为耦接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可以包括:第一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输入信号驱动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二输入信号驱动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三输入信号驱动第三传输线;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二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以及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第三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以及接收器可以包括:第一终端电阻器,所述第一终端电阻器耦接在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子和公共节点之间;第二终端电阻器,所述第二终端电阻器耦接在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子和公共节点之间;以及第三终端电阻器,所述第三终端电阻器耦接在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子和公共节点之间。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传统发射器的系统的框图。图2和图3是用于图示图1的传统发射器的驱动操作的示图。图4是图示根据实施例的包括发射器的系统的框图。图5是图示根据实施例的图4的发射器的电路图。图6是图示根据实施例的图4的发射器的操作的示图。图7图示传统发射器的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射器的频率特性。图8A和图8B分别是传统发射器的和根据实施例的发射器的眼图。图9图示传统发射器的、比较示例的以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发射器的取决于终端电阻器的电阻值的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发射器以及包括其的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射器,包括:第一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输入信号驱动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二输入信号驱动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三输入信号驱动第三传输线;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以及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06 KR 10-2016-01292011.一种发射器,包括:第一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输入信号驱动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二输入信号驱动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驱动器,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三输入信号驱动第三传输线;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以及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所述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耦接到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射器,其中,在传输信号时,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传输线,以及所述第三传输驱动器将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端子设置为浮置状态,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端子耦接到公共节点,以及其中,所述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将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端子处的电压电平维持基本恒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射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提供第一电流,而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接收所述第一电流并且吸收第二电流,使得第三电流被提供给所述第一传输线,其中,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电路接收所述第三电流,拉出所述第二电流,以及将所述第一电流提供给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并且所述第二传输驱动器使所述第一电流流入地,以及其中,所述第三有源电感器电路包括第一有源电感器和第二有源电感器,并且第四电流通过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和第二有源电感器从电源电压流到地。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射器,其中,所述第四电流的大小比所述第二电流小。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射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包括:第一PMOS晶体管,所述第一PMOS晶体管具有源极和漏极,所述源极耦接到电源电压,所述漏极耦接到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以及第一NMOS晶体管,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具有漏极和源极,所述漏极耦接到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所述源极耦接到地,其中,所述第一输入信号包括第一栅极信号和第二栅极信号,所述第一PMOS晶体管的栅极接收第一栅极信号,并且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的栅极接收第二栅极信号。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器,其中,所述第一PMOS晶体管的背栅接收第一块体控制信号,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的背栅接收第二块体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块体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P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值,而所述第二块体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的导通电阻的值。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射器,还包括块体控制信号发生电路,所述块体控制信号发生电路被配置为产生所述第一块体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块体控制信号。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器,还包括:第一电阻器,所述第一电阻器耦接在所述第一PMOS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之间;以及第二电阻器,所述第二电阻器耦接在所述第一NMOS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之间。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射器,其中,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电路包括:第二PMOS晶体管,所述第二PMOS晶体管具有耦接到电源电压的源极;第一有源电感器,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耦接在所述第二PMOS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之间;第二NMOS晶体管,所述第二NMOS晶体管具有耦接到地的源极;以及第二有源电感器,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耦接在所述第二NMOS晶体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之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射器,其中,所述第一有源电感器包括第一电阻器和具有源极和漏极的第三PMOS晶体管,所述第三PMOS晶体管的源极耦接到所述第二PMOS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三PMOS晶体管的漏极耦接到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所述第一电阻器耦接在所述第三PMOS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之间,以及其中,所述第二有源电感器包括第二电阻器和具有源极和漏极的第三NMOS晶体管,所述第三NMOS晶体管的源极耦接到所述第二NMOS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三NMOS晶体管的漏极耦接到所述第一传输驱动器的输出端子,所述第二电阻器耦接在所述第三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台雄崔佑准蔡瑛澈韩囝熙郑海康沈锺周
申请(专利权)人:爱思开海力士有限公司延世大学产学协力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