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及振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8844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及振锤装置,该电机包括:旋转轴,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与旋转轴的外周面交界处为边缘结构;机壳,旋转轴容置在机壳内,旋转轴的输出端自机壳的第一端伸出;扣盖在机壳的第二端的端盖,包括内端面和外端面,在内端面有凹腔;轴承,旋转轴的尾端延伸至凹腔内,并被轴承支撑;凹腔内具有相互贯通的第一凹腔部分和第二凹腔部分,第一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二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第二凹腔部分位于第一凹腔部分的靠近端盖的外端面的一侧;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伸入至第二凹腔部分内,轴承容置在第一凹腔部分内,轴承仅与旋转轴的外周面相接触,而与所述边缘结构不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避免旋转轴对轴承的损伤,增加轴承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及振锤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及振锤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单向输出轴的电机,其旋转轴包括输出端和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尾端,电机的机壳在旋转轴的尾端一端通常会设置端盖,在端盖的内端面设置有凹腔,旋转轴的尾端会伸入至凹腔内,在端盖的凹腔内设置轴承来支撑旋转轴的尾端。为了避免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与端盖的凹腔侧壁之间接触面过大而造成磨损,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通过将旋转轴11的尾端端面12设计为具有弧度的曲面结构,来减少旋转轴11与端盖14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减少磨损。但是,将旋转轴11的尾端端面12设计为曲面结构之后,旋转轴11的尾端端面12与所述旋转轴11的外周面交界处的边缘结构会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向远离端盖14的方向偏移,这样,会导致旋转轴11的尾端端面12与旋转轴11的外周面交界处的边缘结构与轴承13相接触,而导致轴承13的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及振锤装置,其能够在减少旋转轴磨损的同时,减少旋转轴对轴承的损伤,增加轴承寿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包括:能够沿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包括输出端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尾端,所述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交界处为边缘结构;内部具有容置腔的机壳,所述机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轴容置在所述机壳内,且所述旋转轴的输出端自所述机壳的第一端伸出;扣盖在所述机壳的第二端的端盖,所述端盖包括朝向所述容置腔内的内端面和背向所述容置腔的外端面,在所述内端面具有凹腔;以及,设置在所述凹腔内的轴承,所述旋转轴的尾端延伸至所述凹腔内,并被所述轴承支撑;所述凹腔内具有相互贯通的第一凹腔部分和第二凹腔部分,且所述第一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凹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腔部分的靠近所述端盖的外端面的一侧;其中所述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伸入至所述第二凹腔部分内,所述轴承容置在所述第一凹腔部分内,且所述轴承仅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相接触,而与所述边缘结构不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凹腔为由所述端盖的内端面向内凹陷而一体成型形成的阶梯状凹槽结构。进一步的,在所述端盖的内端面上开设有一直通槽,在所述直通槽的槽底垫设有限位部件,且所述限位部件的中部具有中空结构,所述限位部件的中空结构构成所述第二凹腔部分,所述直通槽中除所述限位部件之外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凹腔部分。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件为中空的垫片,所述垫片呈闭合环状或者所述垫片上具有径向开口。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为具有弧度的第一曲面结构,所述第一曲面结构的中部向靠近所述端盖的外端面的方向凸出,并与第二凹腔部分的腔底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端盖的外端面为一平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端盖的外端面为第二曲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端盖的外周边缘处还设置有第一对位结构,所述机壳的第二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对位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对位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对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端盖的外周边缘上的凸起对位块;所述第二对位结构包括与所述凸起对位块位置对应的对位凹口,所述凸起对位块卡入所述对位凹口内。一种振锤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机的旋转轴的输出端的振锤。本技术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机通过将端盖的内端面形成的凹腔设计为至少具有两个凹腔结构(即,第一凹腔部分和第二凹腔部分),由于第一凹腔部分比第二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大,轴承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凹腔部分内,而被阻挡在第二凹腔部分外,旋转轴的尾端可以继续向第二凹腔部分内伸入,如此,可以使得轴承仅与旋转轴的外周面相接触,而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与旋转轴的外周面交界处的边缘结构则与轴承不接触,从而避免了该边缘结构对轴承的损伤,增加了轴承寿命。附图说明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电机的旋转轴与端盖及轴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机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现有技术中电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5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振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振锤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四意图;图7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振锤装置的主视图;图8表示图7的左视图;图9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机中电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针对现有技术中单向输出轴的电机的旋转轴会对轴承造成磨损,而影响轴承寿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其能够避免旋转轴对轴承的损伤,增加了轴承寿命。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机包括:能够沿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轴200,所述旋转轴200包括输出端201及与所述输出端201相对的尾端202,所述旋转轴200的尾端端面202a与所述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交界处为边缘结构203;内部具有容置腔的机壳100,所述机壳10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轴200容置在所述机壳100内,且所述旋转轴200的输出端201自所述机壳100的第一端伸出;扣盖在所述机壳100的第二端的端盖400,所述端盖400包括朝向所述容置腔的内端面和背向所述容置腔的外端面,在所述内端面具有凹腔;以及,设置在所述凹腔内的轴承500,所述旋转轴200的尾端延伸至所述凹腔内,并被所述轴承500支撑;所述凹腔内具有相互贯通的第一凹腔部分601和第二凹腔部分602,且所述第一凹腔部分601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凹腔部分602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凹腔部分602位于所述第一凹腔部分601的靠近所述端盖400的外端面的一侧;其中所述旋转轴200的尾端端面202a伸入至所述第二凹腔部分602内,所述轴承500容置在所述第一凹腔部分601内,且所述轴承500仅与所述旋转轴200的外周面相接触,而与所述边缘结构203不接触。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机,通过将所述端盖400的内端面形成的凹腔设计为至少具有两个凹腔结构(即,第一凹腔部分601和第二凹腔部分602),由于第一凹腔部分601比第二凹腔部分602的内径尺寸大,所述轴承5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凹腔部分601内,而被阻挡在第二凹腔部分602外,所述旋转轴200的尾端202可以继续向所述第二凹腔部分602内伸入,如此,可以使得轴承500仅与所述旋转轴200的外周面相接触,而所述旋转轴200的尾端端面202a与所述旋转轴200的外周面交界处的边缘结构203与轴承500则不接触,从而避免了所述边缘结构203对轴承500的损伤,增加了轴承500寿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盖400上的内端面上的凹腔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种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凹腔为由所述端盖400的内端面向内凹陷而一体成型形成的阶梯状凹槽结构。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端盖400为一整体部件,其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机及振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包括:能够沿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包括输出端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尾端,所述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交界处为边缘结构;内部具有容置腔的机壳,所述机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轴容置在所述机壳内,且所述旋转轴的输出端自所述机壳的第一端伸出;扣盖在所述机壳的第二端的端盖,所述端盖包括朝向所述容置腔内的内端面和背向所述容置腔的外端面,在所述内端面具有凹腔;以及,设置在所述凹腔内的轴承,所述旋转轴的尾端延伸至所述凹腔内,并被所述轴承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内具有相互贯通的第一凹腔部分和第二凹腔部分,且所述第一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凹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腔部分的靠近所述端盖的外端面的一侧;其中所述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伸入至所述第二凹腔部分内,所述轴承容置在所述第一凹腔部分内,且所述轴承仅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相接触,而与所述边缘结构不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包括:能够沿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包括输出端及与所述输出端相对的尾端,所述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交界处为边缘结构;内部具有容置腔的机壳,所述机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轴容置在所述机壳内,且所述旋转轴的输出端自所述机壳的第一端伸出;扣盖在所述机壳的第二端的端盖,所述端盖包括朝向所述容置腔内的内端面和背向所述容置腔的外端面,在所述内端面具有凹腔;以及,设置在所述凹腔内的轴承,所述旋转轴的尾端延伸至所述凹腔内,并被所述轴承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内具有相互贯通的第一凹腔部分和第二凹腔部分,且所述第一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凹腔部分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二凹腔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腔部分的靠近所述端盖的外端面的一侧;其中所述旋转轴的尾端端面伸入至所述第二凹腔部分内,所述轴承容置在所述第一凹腔部分内,且所述轴承仅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相接触,而与所述边缘结构不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为由所述端盖的内端面向内凹陷而一体成型形成的阶梯状凹槽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盖的内端面上开设有一直通槽,在所述直通槽的槽底垫设有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俊夫西泽贵光钱谷顺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