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集成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915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密封集成控制器,具有外壳及盖合于外壳顶部的盖板,外壳底部固定有第一引出端、第二引出端,及第三引出端,外壳内腔中部通过第一引出端、第二引出端及第三引出端固定有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上设有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及隔离变压器外壳内腔底部通过陶瓷覆铜板焊接有场效应管芯片与导电条;第一引出端外端接控制电源,第二引出端外端接负载电源,内端通过导电条接场效应管芯片的D极连接,第三引出端外端接负载。该控制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将一定功能的时序电路进行模块化设计,在有限的设计空间内完成复杂的时序控制功能,产品接线简单,工作可靠,弥补了传统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封集成控制器
本技术属于控制器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一定逻辑控制功能的密封集成控制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控制电路设计中,多采用电磁继电器机械触点的串联或并联等方式组合成逻辑控制电路,实现一定的电气控制功能。这类逻辑控制电路存在连线多、体积大、功耗高等缺点,且电路控制主要依靠机械触点的动作实现,工作频率低、动作时间长,触点易抖动。另外,该类逻辑控制电路所用元器件多,占用电路板面积大,已无法满足航空、航天配电系统提出的集成化、模块化、智能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一定逻辑控制功能的模块化密封集成控制器,用于电源配电系统或电路控制系统中实现一定时序的控制功能。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密封集成控制器,密封集成控制器,具有外壳及盖合于外壳顶部的盖板,所述外壳底部固定有第一引出端、第二引出端,及第三引出端,所述外壳内腔中部通过第一引出端、第二引出端及第三引出端固定有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所述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上设有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及隔离变压器;所述外壳内腔底部通过陶瓷覆铜板焊接有场效应管芯片与导电条;所述控制电路输入端与第一引出端内端连接,其输出端接隔离变压器的初级;所述驱动电路输入端接隔离变压器的次级,其输出端通过圆铜线接场效应管芯片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芯片的S极通过导电条与第三引出端内端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端外端接控制电源,所述第二引出端外端接负载电源,内端通过导电条接场效应管芯片的D极连接,第三引出端外端接负载。在本技术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两侧具有四个安装孔。在本技术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端为15个,所述第二引出端为3个,所述第三引出端为7个。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1、该控制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将一定功能的时序电路进行模块化设计。对比传统继电器设计的逻辑控制电路,可在有限的设计空间内完成复杂的时序控制功能,产品接线简单,工作可靠,弥补了传统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不足之处。2、该控制器内部每一路开关均进行并联冗余设计,每一路开关的输出端采用两只功率场效应管芯片并联,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产品功耗。3、该控制器采用两类混合结构设计,外壳部分采用全芯片设计方案,并使用混合微电路组装技术进行组装。4、该控制器输入引出端采用4J34,输出引出端采用无氧铜设计,并采用陶瓷烧结的方式将引出端与外壳烧结为一体,输出引出端采用无氧铜设计以降低产品功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本技术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图4是本技术引出端的接线电气原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功能模块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电气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一种密封集成控制器,结构如图1至图6所示,密封集成控制器,具有外壳2及盖合于外壳2顶部的盖板1,所述外壳2底部固定有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12,及第三引出端6,所述外壳2内腔中部通过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12及第三引出端6固定有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4,所述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4上设有控制电路13、驱动电路14及隔离变压器5;所述外壳2内腔底部通过陶瓷覆铜板7焊接有场效应管芯片10与导电条8;所述控制电路13输入端与第一引出端11内端连接,其输出端接隔离变压器5的初级;所述驱动电路14输入端接隔离变压器5的次级,其输出端通过圆铜线9接场效应管芯片10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芯片10的S极通过导电条8与第三引出端6内端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端11外端接控制电源,所述第二引出端12外端接负载电源,内端通过导电条8接场效应管芯片10的D极连接,第三引出端6外端接负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两侧具有四个安装孔3。第一引出端11为15个,第二引出端12为3个,第三引出端6为7个。第一引出端11外接控制电压,第二引出端12外接负载电源,第三引出端6外接负载。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参考图4、图5及图6)1、单个开关电气原理(以+B、+B1之间的两个开关为例):该控制器的控制电压达到输入接通电压时,控制电路中的R1、R2、R3、C1、C2、C3、V1和T1的初极线圈共同作用,产生一高频振荡信号,该信号经过高频变压器T1耦合到驱动电路,驱动电路中T1次极的振荡信号经二极管V2、V3整流,V5稳压后,加在场效应管V6的G极,驱动场效应管芯片V6的D、S间导通,从而控制控制器输出端+B、+B1之间导通。2、控制器工作原理:该控制器的每组开关均以上述单个开关原理为基础进行设计。每组开关均进行并联冗余设计,因此每组输出采用两只场效应管芯片并联输出,采用两组控制电路对两只场效应管芯片分别进行控制。由于电池母线开关额定电流大,因此电池母线开关采用两只场效应管芯片并联输出,再进行并联冗余设计。该控制器只需简单的外围连线,即可实现控制端小功率电源控制输出端的大负载,并且输入、输出端进行变压器隔离;通过控制端按时序要求加电,从而控制输出端负载按要求进行通断。该控制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将一定功能的时序电路进行模块化设计。对比传统继电器设计的逻辑控制电路,可在有限的设计空间内完成复杂的时序控制功能,产品接线简单,工作可靠,弥补了传统继电器控制电路的不足之处。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化,均应包括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密封集成控制器

【技术保护点】
密封集成控制器,具有外壳(2)及盖合于外壳(2)顶部的盖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底部固定有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12),及第三引出端(6),所述外壳(2)内腔中部通过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12)及第三引出端(6)固定有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4),所述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4)上设有控制电路(13)、驱动电路(14)及隔离变压器(5);所述外壳(2)内腔底部通过陶瓷覆铜板(7)焊接有场效应管芯片(10)与导电条(8);所述控制电路(13)输入端与第一引出端(11)内端连接,其输出端接隔离变压器(5)的初级;所述驱动电路(14)输入端接隔离变压器(5)的次级,其输出端通过圆铜线(9)接场效应管芯片(10)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芯片(10)的S极通过导电条(8)与第三引出端(6)内端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端(11)外端接控制电源,所述第二引出端(12)外端接负载电源,内端通过导电条(8)接场效应管芯片(10)的D极连接,第三引出端(6)外端接负载。

【技术特征摘要】
1.密封集成控制器,具有外壳(2)及盖合于外壳(2)顶部的盖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底部固定有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12),及第三引出端(6),所述外壳(2)内腔中部通过第一引出端(11)、第二引出端(12)及第三引出端(6)固定有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4),所述上层分立元件组装板(4)上设有控制电路(13)、驱动电路(14)及隔离变压器(5);所述外壳(2)内腔底部通过陶瓷覆铜板(7)焊接有场效应管芯片(10)与导电条(8);所述控制电路(13)输入端与第一引出端(11)内端连接,其输出端接隔离变压器(5)的初级;所述驱动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煜李奎肖宝宝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