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53724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5 0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内筒与外筒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辐射状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围绕着内筒的外侧壁交替设置,换热管依次穿过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后围绕着内筒螺旋前进,第一支撑板与换热管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与换热管活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大盘管的换热管的支撑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换热管由于管外和管内流体冲刷导致的振动和磨损,提高螺旋管换热器的稳定性和寿命;同时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支撑板的可动支撑方式,仍然能够保证换热管的应力处于较小范围内,保证换热管的安全,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高了大盘管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大盘管换热器的换热管的支撑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支撑装置的设计,存在着设计复杂,安装装配难度大,稳定性差等问题。反应堆使用的设备要求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同时能够在现有的加工制造水平下可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以防止换热管在管外流体的冲刷下和管内流体流动不稳定性导致的剧烈振动和磨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内筒与外筒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辐射状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围绕着内筒的外侧壁交替设置,换热管依次穿过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后围绕着内筒螺旋前进,第一支撑板与换热管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与换热管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便于换热管穿过的圆孔,与第一支撑板连接处的换热管上套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外径等于圆孔的孔径,套管的内径等于换热管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圆孔在第一支撑板上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方孔,方孔的横截面的方形的边长大于换热管的外径,在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的方孔的两个内侧壁与换热管之间分别卡有固定件,固定件的宽度小于方孔的边长,换热管能在方孔内沿内筒的径向方向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与方孔接触的端面为平面,固定件与换热管接触的端面为圆弧凹面。进一步的,每个方孔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固定件。进一步的,所述方孔在第二支撑板上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数量分别为八个,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匀交替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创造所述的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大盘管的换热管的支撑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换热管由于管外和管内流体冲刷导致的振动和磨损,提高螺旋管换热器的稳定性和寿命,同时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可动支撑方式,仍然能够保证换热管的应力处于较小范围内,保证换热管的安全,本专利技术创造提高了大盘管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的两种支撑方式的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中图a为图3中的a部的放大视图,图B为图a中的B向视图;图5中图b为图3中的b部的放大视图,图C为图b中的C向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撑板;101-圆孔;2-第二支撑板;201-方孔;3-换热管;4-内筒;5-外筒;6-套管;7-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4和外筒5,内筒4与外筒5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辐射状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数量分别为八个,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围绕着内筒4的外侧壁均匀交替设置。一定数量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能够保证为换热管3提供足够的支撑,避免过长的换热管3处于悬空状态。换热管3依次交替穿过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后围绕着内筒4螺旋前进,第一支撑板1与换热管3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2与换热管3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板1上设置有若干便于换热管3穿过的圆孔101,圆孔101在第一支撑板1上均匀分布。如图4,与第一支撑板1连接处的换热管3上套有套管6,套管6的外径等于圆孔101的孔径,套管6的内径等于换热管3的外径。由于套管6与第一支撑板1上的圆孔101完全对应,没有运动空间,因此该部分换热管3与第一支撑板1是无相对运动的,属于固定支撑,固定支撑保证换热管3在流体冲刷的情况下,具有相当的刚度和稳定性。如图5,第二支撑板2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方孔201,方孔201的横截面的方形的边长大于换热管3的外径,在第二支撑板2的长度方向上的方孔201的两个内侧壁与换热管3之间分别卡有固定件7,固定件7与方孔201抵接的端面为平面,固定件7与换热管3抵接的端面为圆弧凹面。换热管3穿过第二支撑板2的方孔201时,不会直接接触方孔201,阻力小,安装难度降低,换热管3穿过方孔201后在每个方孔201的两端分别楔入一个固定件7。固定件7的宽度小于方孔201的边长,这样换热管3在受热的情况下,可以带动固定件7沿着径向方向移动,即实现了可动支撑,可动支撑保证换热管3在受热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变形空间,防止应力过大。本专利技术创造不仅用于大盘管换热器上,还可以使用在其它类似的螺旋换热管3支撑的场合,比如石油化工中盘管式换热器以及中盘管式换热器中。使用本专利技术创造可以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提高设备安全性和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创造,凡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4)和外筒(5),内筒(4)与外筒(5)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辐射状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围绕着内筒(4)的外侧壁交替设置,换热管(3)依次交替穿过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后围绕着内筒(4)螺旋前进,第一支撑板(1)与换热管(3)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2)与换热管(3)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4)和外筒(5),内筒(4)与外筒(5)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辐射状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围绕着内筒(4)的外侧壁交替设置,换热管(3)依次交替穿过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后围绕着内筒(4)螺旋前进,第一支撑板(1)与换热管(3)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2)与换热管(3)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上设置有若干便于换热管(3)穿过的圆孔(101),与第一支撑板(1)连接处的换热管(3)上套有套管(6),所述套管(6)的外径等于圆孔(101)的孔径,套管(6)的内径等于换热管(3)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101)在第一支撑板(1)上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盘管换热器换热管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选禹王亮君葛云贵刘传孙嘉琦殷世聪徐雅晨邵荣张志擎郭豹孔文文王鑫磊成昱旻凌晨尹娇妹艾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