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吸附扩散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2856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7 1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吸附扩散膜,具体包括一基材;至少一扩散复合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扩散复合层包括扩散粒子和抗吸附粒子,所述抗吸附粒子形成表面凸起,所述表面凸起的高度为4‑10μm。由于抗吸附粒子的介入,在显示模组的组装中表面形成空隙,便于空气和水气的流通,从而彻底改善扩散膜与导光板的吸附,改善光学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扩散膜,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吸附的扩散膜。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讯设备显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台式电脑显示器以及大尺寸液晶电视中广泛采用显示模组,对显示模组的性能要求也日趋提高,主要集中在提高亮度和照明均匀度上。在显示模组的组装中通常在导光板上方设置扩散膜,提高光的扩散均匀度,因此对扩散膜性能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显示模组在组装过程中,通常采用框贴或卡壳,光学扩散膜和导光板直接的距离太近,导致光学扩散膜的入光面接触导光板造成吸附,形成牛顿环影响光学效果,造成原材浪费、制成率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光学扩散膜光学易吸附导光板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吸附扩散膜,由于抗吸附粒子的介入,在显示模组的组装中表面形成空隙,便于空气和水气的流通,从而彻底改善吸附。具体包括一基材;至少一扩散复合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扩散复合层包括扩散粒子和抗吸附粒子,所述抗吸附粒子形成表面凸起,所述表面凸起的高度为4-10μm。进一步的,所述表面凸起的高度为4-6μm。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复合层包括一第一基质层和至少部分嵌入该第一基质层的扩散粒子和至少部分析出该第一基质层表面形成凸起的抗吸附粒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基质层的厚度为10-20μm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复合层包含一扩散层,一抗吸附层,所述扩散层设置于基材的一侧,所述抗吸附层设置于扩散层远离基材的一侧,所述扩散层包括一第三基质层和至少部分嵌入该第三基质层的所述扩散粒子,所述抗吸附层包括一第四基质层和至少部分析出基质层表面形成凸起的所述抗吸附粒子。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复合层中的第三基质层的厚度为3-10μm,第四基质层的厚度为10-20μm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复合层中的扩散粒子的粒径为3-8μm。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复合层中的抗吸附粒子的粒径为10-20μm。进一步的,所述扩散复合层远离基材一侧的粗糙度Ra值为0.3-0.4μm。进一步的,所述基材远离扩散复合层的一侧更包括一扩散复合层或一棱镜层或一扩散层。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A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五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五实施例的剖面B处放大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六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七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八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其局部A处放大图。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吸附扩散膜,包括一基材1和至少一扩散复合层2,设置于所述基材1的一侧,所述扩散复合层2包括一第一基质层23,以及至少部分嵌入该第一基质层的扩散粒子24和抗吸附粒子25,该抗吸附粒子至少部分析出该第一基质层23表面,在所述抗吸附扩散膜远离基材一侧的表面形成凸起,所述表面凸起的高度H为4-10μm,优选4-6μm。抗吸复扩散膜远离基材一侧的表面粗糙度Ra值为0.3-0.4μm,优选0.35μm。本专利技术由于抗吸附粒子的介入,析出基质层表面形成凸起,在显示模组的组装中,与相邻器件如导光板8表面形成空隙,便于空气和水气的流通,从而彻底改善吸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基材1选自以下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其共聚改性聚酯等不限于此。所述第一基质层23含有的材料选自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或丙烯多元醇类树脂等树脂类材料,所述扩散粒子24选自丙烯酸甲酯粒子(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PBMA粒子等材料,不限于此,且所述扩散粒子24的粒径为3-8μm,优选5μm。所述抗吸附粒子25选自有机硅粒子、聚苯乙烯粒子、聚碳酸酯粒子、有机硅氧烷粒子、碳酸钙粒子、二氧化钛粒子等,不限于此,且所述抗吸附粒子25的粒径为10-20μm,优选10、15μm。所述第一基质层的厚度为10-20μm,当基质层在此范围内,能起到良好的扩散效果。实际操作中,将所述树脂类材料和所述扩散粒子24和抗吸附粒子25、相关溶剂、助剂等形成混合液,通过辊轴的方式将混合液涂布于所述基材一侧,通过对温度的控制,使溶剂发生挥发现象,挥发过程中由于分子运动带动抗吸附粒子25析出第一基质层23表面,如此烘干溶剂使第一基质层23热固,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烘干的温度和时间,从而调节挥发速度,进一步决定抗吸附粒子25的析出高度H和扩散复合层2的表面粗糙度Ra值。将所述抗吸附扩散膜与导光板8组装时,扩散复合层面向导光板8,扩散复合层表面凸起的高度H决定了本专利技术抗吸附膜于导光板的间距,从而决定抗吸附扩散膜的抗吸附效果。当表面粗糙度Ra值优选为0.35μm、表面凸起高度H优选为4-6μm时,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与导光板8既能达到适当的间距,有起到良好的光学扩散效果。同时,扩散粒子24和抗吸附粒子25混在同一基质层里,简化了制程工序,降低了成本。图3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区别是在所述基材1远离扩散复合层2的一侧设置一扩散层6,所述扩散层6包括一第一基质层63和扩散粒子64,所述扩散粒子选自64选自丙烯酸甲酯粒子(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PBMA粒子等材料,不限于此,且所述扩散粒子64的粒径为3-8μm,优选5μm。当基材1的两侧均设置扩散粒子,光线由导光板发出经过两次扩散,更好地提高光学扩散效果。图4为本专利技术抗吸附扩散膜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区别是在所述基材1远离扩散复合层2的一侧设置另一扩散复合层2’,所述另一扩散复合层2’包括一第二基质层23’和至少部分嵌入第二基质层23’的扩散粒子24’和抗吸附粒子25’。该另一扩散复合层2’的制作方法参照实施例一种扩散复合层2的制作方法。本实施例在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扩散粒子24’和抗吸附粒子25’,除了起到两次光学扩散的效果,同时在显示模组的组装过程中,由于扩散膜远离导光板的一侧经常组装其他种类光学膜,当本实施例的抗吸附扩散膜于其他种类光学膜组装时,不仅改善抗吸附扩散膜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问题,也改善与其他种类光学膜之间的吸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材;至少一扩散复合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扩散复合层包括扩散粒子和抗吸附粒子,所述抗吸附粒子形成表面凸起,所述表面凸起的高度为4‑10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材;至少一扩散复合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扩散复合层包括扩散粒子和抗吸附粒子,所述抗吸附粒子形成表面凸起,所述表面凸起的高度为4-10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凸起的高度为4-6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复合层包括一第一基质层和至少部分嵌入该第一基质层的扩散粒子和至少部分析出该第一基质层表面形成凸起的抗吸附粒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质层的厚度为10-20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吸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复合层包含一扩散层,一抗吸附层,所述扩散层设置于基材的一侧,所述抗吸附层设置于扩散层远离基材的一侧,所述扩散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巍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