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箱结构、壳管式换热器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8619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1 0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箱结构、壳管式换热器和空调器。该管箱结构包括壳体(1)和连接在壳体(1)上的冷媒进液口接管(2),壳体(1)形成有均液腔(3),均液腔(3)内设置有均流管(4)以及位于均流管(4)的出口侧的第一均流板(5),均流管(4)连接至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出口处。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管箱结构,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均流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箱结构、壳管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制冷行业中,干式蒸发器作为整个制冷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部件,在整个制冷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冷媒不能均匀的进入到换热管内,会影响壳管的换热效率。基于此点,现有技术中对换热器进行了改进,将管箱进口处设置了均流板,但是均流板是通过螺钉固定在管板上,一是螺钉占据了换热管的位置,导致可布的换热管的数量减少了数根;二是此均流方法,可能导致中间速度大,两边速度小等不均匀的情况,导致换热效率降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管箱结构、壳管式换热器和空调器,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均流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箱结构,包括壳体和连接在壳体上的冷媒进液口接管,壳体形成有均液腔,均液腔内设置有均流管以及位于均流管的出口侧的第一均流板,均流管连接至冷媒进液口接管的出口处。优选地,均流管沿远离冷媒进液口接管的方向截面递增,均流管的管口处设置有第二均流板,第二均流板和第一均流板间隔设置。优选地,第二均流板上的均流孔面积为均流管的管口面积的80%至90%。优选地,均流管的长度小于均液腔的深度的1/2。优选地,第一均流板上的均流孔与换热器的换热管一一对应设置。优选地,第一均流板上的均流孔孔径为换热管管径的50%至80%。优选地,壳体内形成有多个均液腔,每个均液腔内均设置有均流管和第一均流板。优选地,均流管与冷媒进液口接管同心设置。优选地,冷媒进液口接管的冷媒流通通道先收缩后扩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管箱结构,该管箱结构为上述的管箱结构,管箱结构的第一均流板的均流口与换热管一一对应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管箱结构,盖管箱结构为上述的管箱结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管箱结构,包括壳体和连接在壳体上的冷媒进液口接管,壳体形成有均液腔,均液腔内设置有均流管以及位于均流管的出口侧的第一均流板,均流管连接至冷媒进液口接管的出口处。该管箱结构通过均流管和第一均流板形成二次均流结构,能够在冷媒流动过程中对冷媒进行二次均流,使得冷媒更加均匀地进入到换热管内,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内的冷媒均流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箱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箱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箱结构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箱结构的均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冷媒进液口接管;3、均液腔;4、均流管;5、第一均流板;6、第二均流板;7、冷媒出气口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管箱结构包括壳体1和连接在壳体1上的冷媒进液口接管2,壳体1形成有均液腔3,均液腔3内设置有均流管4以及位于均流管4的出口侧的第一均流板5,均流管4连接至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出口处。该管箱结构通过均流管4和第一均流板5形成二次均流结构,能够在冷媒流动过程中对冷媒进行二次均流,使得冷媒更加均匀地进入到换热管内,防止了个别换热管由于没有分配到冷媒或者分配到冷媒较少,导致其换热管没有达到充分换热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内的冷媒均流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两级分流,使得冷媒更加均匀的进入到换热管内,其换热效率提高了3%左右,蒸发温度升高了10%左右。优选地,均流管4沿远离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方向截面递增,均流管4的管口处设置有第二均流板6,第二均流板6和第一均流板5间隔设置。均流管4沿远离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方向截面递增,可以使冷媒在流动过程中进行扩散,使得冷媒在均流管4内流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充分混合,在第二均流板6处能够分液更加均匀。第二均流板6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均流孔,使得均流管4形成花洒结构,可以对从均流管4流出的冷媒进行初次分流,使得冷媒可以均匀分配。优选地,第二均流板6上的均流孔面积为均流管4的管口面积的80%至90%,可以减少第二均流板6对冷媒流动的阻力,保证冷媒从均流管流出的流量,使得冷媒能够顺利且足量地从均流管流动至第一均流板5处,并从第一均流板5处流出。优选地,均流管4的长度小于均液腔3的深度的1/2,从而保证均流管4的出口与第一均流板5之间具有足够的流动距离,使得冷媒能够较均匀地经过第一均流板5,提高第一均流板5的均流效果。第一均流板5上的均流孔与换热器的换热管一一对应设置,可以将第一均流板5均流后的冷媒均匀分布至换热管内,使换热管内能够平均分配冷媒,保证各个换热管均能够进行充分换热,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优选地,第一均流板5上的均流孔孔径为换热管管径的50%至80%,保证冷媒从第一均流板5进入到换热管之后能够更加充分地换热汽化,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在壳体1内可以形成有多个均液腔3,每个均液腔3内均设置有均流管4和第一均流板5。优选地,均流管4与冷媒进液口接管2同心设置,使得冷媒从冷媒进液口接管2流入到均流管4时能够分配均匀,避免出现流动不均现象。优选地,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冷媒流通通道先收缩后扩张,能够首先对冷媒进行节流之后,使冷媒扩散,并逐渐均匀分配到第二均流板6上的各个均流孔内,提高均流效果。壳体1上还设置有冷媒出气口接管7,能够顺利地将换热汽化后的气态冷媒排放出换热器内,避免其他冷媒在换热器内积聚,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在加工管箱结构时,首先,通过加工管箱结构的壳体1,将两个冷媒进液口接管2和两个冷媒出气口接管7分别焊接在管箱壳体1的冷媒进液口和冷媒出气口处,然后,将两个均流管4分别焊接在管箱结构的均液腔3内,保证均流管4的轴中心与冷媒进液口的轴中心重合,均流管4的长度不能超过管箱结构的均液腔3腔体深度的1/2,以达到冷媒较均匀的经过第一均流板5的目的。均流管4的一端是密封的,密封侧的第二均流板6上也开有若干个均流孔,均流孔开孔面积约为换热管管径面积的1/10左右,最后焊接第一均流板5,或者采用其他连接的方法,将两块第一均流板5分别固定在管箱结构的两个冷媒进液口对应的均液腔3的腔体出口处,保证第一均流板5以及固定零件不要超过管箱的第二均流板6的面积。第一均流板5也可以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通过将加工好的管箱结构连接到管板上,保证第一均流板5上的均流孔与管板上的换热管一一对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壳管式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管箱结构,该管箱结构为上述的管箱结构,管箱结构的第一均流板5的均流口与换热管一一对应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管箱结构、壳管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连接在所述壳体(1)上的冷媒进液口接管(2),所述壳体(1)形成有均液腔(3),所述均液腔(3)内设置有均流管(4)以及位于所述均流管(4)的出口侧的第一均流板(5),所述均流管(4)连接至所述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出口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连接在所述壳体(1)上的冷媒进液口接管(2),所述壳体(1)形成有均液腔(3),所述均液腔(3)内设置有均流管(4)以及位于所述均流管(4)的出口侧的第一均流板(5),所述均流管(4)连接至所述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出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管(4)沿远离所述冷媒进液口接管(2)的方向截面递增,所述均流管(4)的管口处设置有第二均流板(6),所述第二均流板(6)和所述第一均流板(5)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均流板(6)上的均流孔面积为所述均流管(4)的管口面积的80%至9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管(4)的长度小于所述均液腔(3)的深度的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流板(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东兵杨威胡海利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