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轴承构造及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5442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12:21
轴承构造具备在至少一端设有叶轮的主轴(8)和旋转自如地支撑主轴(8)的半浮式轴承(7)。半浮式轴承(7)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7a)、形成于主体(7a)的内周面且支撑主轴(8)的轴承面(7b)以及轴承槽(7f),其在轴承面(7b)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且从主轴(8)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多个轴承槽(7f)的形状及配置中的至少一方在与主轴(8)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上相对于旋转轴呈不对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轴承部来支撑主轴的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一种增压器,其将一端设有涡轮叶轮且另一端设有压缩机叶轮的主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轴承座。将这样的增压器与发动机连接,通过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使涡轮叶轮旋转,而且通过该涡轮叶轮的旋转,经由主轴使压缩机叶轮旋转。从而,增压器随着压缩机叶轮的旋转对空气进行压缩,并送出至发动机。在轴承座形成轴承孔,在该轴承孔之中配置轴承。轴承具有供主轴插通的插通孔,且在其内周面形成承受径向载荷的轴承面。作为设于增压器的这种轴承的一种,已知半浮式轴承及全浮式轴承。半浮式轴承限制主轴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全浮式轴承随着主轴的旋转而旋转(所谓共转(dragrotation))。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增压器中设有半浮式轴承。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增压器中设有两个全浮式轴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370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1252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一直在追求主轴的旋转的高速化。但是,在主轴的转速高的高旋转域中,由于供给至轴承面和主轴之间的润滑油的共转的影响,易于发生油膜涡动(自激振动)。因此,需要寻求对油膜涡动的对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油膜涡动的发生而提高在高旋转域中的旋转体的稳定性的轴承构造及增压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为轴承构造,其主要内容在于,具备:主轴,其在至少一端设有叶轮;以及轴承部,其旋转自如地支撑主轴,轴承部具有:主体,其为圆筒形状;轴承面,其形成于主体的内周面,且支撑主轴;以及轴承槽,其在轴承面上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多个,且从主轴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多个轴承槽的形状及配置的至少一方在与主轴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上相对于旋转轴呈不对称。也可以,轴承部是在主体的内周面沿旋转轴方向隔开而形成有两个轴承面的半浮式轴承。也可以,多个轴承槽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垂直于主轴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的面积与其它轴承槽不同的特异槽。也可以,在收纳有轴承部的壳体形成有供给润滑油的油路,就特异槽而言,面积比其它轴承槽大,各轴承面设有一个,而且配置于:以油路的与轴承部对置的出口端为起点,从起点向主轴的旋转方向前方侧180度为止的相位的范围,或者从起点向主轴的旋转方向后方侧180度为止的相位的范围。也可以,轴承部具有从外周面贯通至各轴承槽的多个供油孔,多个供油孔的至少一个的大小与其它供油孔不同。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为轴承构造,其主要内容在于,具备:主轴,其在至少一端设有叶轮;以及全浮式轴承,其沿主轴的轴向隔开地配置两个,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主轴,全浮式轴承具有:主体,其为圆筒形状,且被主轴插通;轴承面,其形成于主体的内周面,且支撑主轴;以及供油孔,其沿主体的周向配置多个,且从外周面贯通至轴承面而向轴承面引导润滑油,多个供油孔的形状及配置的至少一方在与主轴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上相对于旋转轴呈不对称。也可以,多个供油孔的至少一个的大小与其它供油孔不同。也可以,全浮式轴承具有轴承槽,该轴承槽在轴承面上沿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且从主轴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多个轴承槽的至少一个的大小与其它轴承槽不同。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为增压器,其主要内容在于具备上述的轴承构造。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油膜涡动的发生,从而提高在高旋转域中的旋转体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增压器的概要剖视图。图2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图3(a)~图3(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半浮式轴承的说明图,图3(a)是从正面观察半浮式轴承的增压器的左侧的端面的图,图3(b)是表示图3(a)的III(b)‐III(b)线剖面的图,图3(c)是表示图3(b)的III(c)‐III(c)线剖面的图。图4(a)~图4(d)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三变形例的图,图4(a)及图4(b)表示第一变形例,图4(c)表示第二变形例,图4(d)表示第三变形例。图5(a)及图5(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图7(a)~图7(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全浮式轴承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使专利技术容易理解而例示的,除了特别进行说明之处外,不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单元,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省略与本专利技术无直接关系的单元的图示。图1是增压器C的概要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设为对增压器C的左侧进行表示的方向、将箭头R作为表示增压器C的右侧的方向来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具有轴承座2、通过紧固机构3而连结在轴承座2的左侧的涡轮壳体4、以及通过紧固螺栓5而连结在轴承座2的右侧的压缩机壳体6。它们被一体化。轴承座2的外周面具有突起2a。突起2a设于涡轮壳体4附近,且在沿轴承座2的径向突出。另外,涡轮壳体4的外周面具有突起4a。突起4a设于轴承座2附近,且沿涡轮壳体4的径向突出。轴承座2和涡轮壳体4将突起2a、4a通过紧固机构3带紧固而固定。紧固机构3由夹持突起2a、4a的紧固带(例如G连接器)构成。在轴承座2形成有轴承孔2b。轴承孔2b沿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贯通。在轴承孔2b设有半浮式轴承7(轴承部)。半浮式轴承7旋转自如地支撑主轴8。在主轴8的左端部一体地固定有涡轮叶轮9。涡轮叶轮9旋转自如地收纳于涡轮壳体4内。另外,在主轴8的右端部一体地固定有压缩机叶轮10。压缩机叶轮10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压缩机壳体6内。在压缩机壳体6形成有吸气口11。吸气口11在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且与空气滤清器(未图示)连接。另外,当通过紧固螺栓5将轴承座2和压缩机壳体6连结时,这两壳体2、6的彼此的对置面形成对空气进行升压的扩散流路12。扩散流路12从主轴8(压缩机叶轮10)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呈环状形成。另外,扩散流路12在上述的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10而与吸气口11连通。在压缩机壳体6设有压缩机涡旋流路13。压缩机涡旋流路13呈环状形成,且位于比扩散流路12靠主轴8(压缩机叶轮10)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3与发动机的吸气口(未图示)连通,另外,压缩机涡旋流路13也与扩散流路12连通。因此,当压缩机叶轮10旋转时,将空气从吸气口11吸引至压缩机壳体6内,且在通过压缩机叶轮10的翼间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增速,且在扩散流路12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3升压,然后被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排出口14。排出口14在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且与废气净化装置(未图示)连接。另外,在涡轮壳体4设有流路15和涡轮涡旋流路16。涡轮涡旋流路16呈环状形成,且位于比流路15靠主轴8(涡轮叶轮9)的径向外侧。涡轮涡旋流路16与引导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未图示)排出的废气的气体流入口(未图示)连通。另外,涡轮涡旋流路16也与流路15连通。因此,废气被从气体流入口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16,且经由流路15及涡轮叶轮9而引导至排出口14。在该流通过程中,废气使涡轮叶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至少一端设有叶轮的主轴;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主轴的轴承部,上述轴承部具有: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形成于上述主体的内周面且支撑上述主轴的轴承面;以及在上述轴承面上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多个且从上述主轴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的轴承槽,多个上述轴承槽的形状及配置的至少一方在与上述主轴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上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呈不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12 JP 2014-1213031.一种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在至少一端设有叶轮的主轴;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主轴的轴承部,上述轴承部具有: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形成于上述主体的内周面且支撑上述主轴的轴承面;以及在上述轴承面上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多个且从上述主轴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的轴承槽,多个上述轴承槽的形状及配置的至少一方在与上述主轴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上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呈不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轴承部是在上述主体的内周面沿上述旋转轴方向隔开而形成两个上述轴承面的半浮式轴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轴承槽的至少一个是垂直于上述主轴的旋转轴的剖面的面积与其它轴承槽不同的特异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收纳有上述轴承部的壳体形成有供给润滑油的油路,就上述特异槽而言,面积比其它轴承槽大,在各上述轴承面设有一个,而且配置于:以上述油路的与上述轴承部对置的出口端为起点,从上述起点向上述主轴的旋转方向前方侧180度为止的相位的范围,或者从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浦友美采浦宽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