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插座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08161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5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插座总成,该充电插座总成安装于整车车身,该总成包括:主基座与前端模块;所述主基座包括:端板以及与所述端板一体成型的直流插座与交流插座,所述直流插座与所述交流插座均具有插针端与出线端,直流插座的插针端与快速充电插头配合插接,交流插座的插针端与车载充电插头配合插接;所述前端模块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安装孔,所述直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交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前端模块通过安装孔与所述主基座安装固定。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了插座占用空间以及插座的装配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插座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充电插座主要采用交流插座作为车辆慢充的硬件接口,采用直流插座作为车辆快充的硬件接口。两种插座独立布置、独立制作模具,并且两种插座在布置时,对车辆空间占用大;两种插座出线角度不可调,增加两个插座与周边车身件的固定配合难度;插座末端线缆出线位置为单一固定方式,造成在不同电动车产品匹配时,需重新更换插座模具,造成较大资源浪费;进一步,现有直流插座或交流插座均为螺栓固定,装配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座总成,以减少插座占用空间与插座的装配时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插座总成,安装于整车车身,包括:主基座与前端模块;所述主基座包括:端板以及与所述端板一体成型的直流插座与交流插座,所述直流插座与所述交流插座均具有插针端与出线端,直流插座的插针端与快速充电插头配合插接,交流插座的插针端与车载充电插头配合插接;所述前端模块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安装孔,所述直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交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前端模块通过安装孔与所述主基座安装固定。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前端模块一边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通过所述前端模块与所述主基座安装固定将所述密封圈压紧。优选地,还包括:分别扣接在所述主基座的第一线缆护盖、第二线缆护盖;所述第一线缆护盖扣接于所述交流插座的出线端,所述第二线缆护盖扣接于所述直流插座的出线端。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缆护盖包括:第一线缆入口以及第一线缆出口,所述第一线缆入口内侧具有周向分布的第一内调节块,所述第一线缆入口的边沿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卡扣;所述交流插座的出线端外部从所述端板开始依次设置有第二限位槽与周向分布的第一外调节槽;当所述第一线缆护盖扣接于所述交流插座的出线端时,所述第一外调节槽伸入所述第一线缆护盖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内调节块配合卡接,所述第二限位槽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卡扣卡接。优选地,所述第二线缆护盖包括:第二线缆入口以及第二线缆出口,所述第二线缆入口内侧具有周向分布的第二内调节块,所述第二线缆入口的边沿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卡扣;所述直流插座的出线端外部从所述端板开始依次设置有第三限位槽与周向分布的第二外调节槽;当所述第二线缆护盖扣接于所述直流插座的出线端时,所述第二外调节槽伸入所述第二线缆护盖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内调节块配合卡接,所述第三限位槽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卡扣卡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插座总成,包括:主基座与前端模块;所述主基座包括:端板以及与所述端板一体成型的直流插座与交流插座,所述直流插座与所述交流插座均具有插针端与出线端,所述插针端与充电插头配合插接;所述前端模块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安装孔,所述直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交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前端模块通过安装孔与所述主基座固定。通过本专利技术,减少了插座占用空间与插座的装配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充电插座总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端模块的一边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充电插座总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爆炸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线缆护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直流插座与交流插座出线端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主基座11、直流插座111、第三限位槽112、第二外调节槽12、交流插座121、第二限位槽122、第一外调节槽13、端板2、前端模块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安装孔3、密封圈4、第一线缆护盖41、第一线缆入口411、第一内调节块412、第一卡扣42、第一线缆出口5、第二线缆护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充电插座总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包括:主基座1与前端模块2;所述主基座1包括:端板13以及与所述端板一体成型的直流插座11与交流插座12,所述直流插座11与所述交流插座12均具有插针端与出线端,直流插座的插针端与快速充电插头配合插接,交流插座的插针端与车载充电插头配合插接;所述前端模块2包括: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22以及安装孔23,所述直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所述交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2,所述前端模块2通过安装孔23与所述主基座1安装固定。需要说明的是,直流插座11与交流插座12的直径不同,并且由于在充电的过程中通过电流的大小不同,因此,直流插座11插针端的插针数量与所述交流插座12插针端的插针数量不同。如图1所示,直流插座11插针端的插针为9个,交流插座12插针端的插针为7个。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插座中的插针为金属材料,并且插座中的插针中空设置,用于与充电插头或车载插头的端子配合。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所述前端模块2与所述端板13配合安装,所述前端模块2可以套接所述端板13的上之后,再通过安装孔与所述端板13固定。在所述前端模块2的安装孔23具有6个,当然安装孔并不限定于6个。进一步,端板13为了实现与前端模块2的固定也有与安装孔相对于的安装孔。进一步,为了使前端模块与端板的配合更加紧密、可靠,并且两者密封性更好,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圈3;所述前端模块2一边具有第一限位槽23,所述密封圈3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23内,通过所述前端模块2与所述主基座1安装固定将所述密封圈3压紧。进一步,为了使所述直流插座11与所述交流插座12出线端的出线均可以统一的随意调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4所示,还包括:分别扣接在所述主基座的第一线缆护盖4、第二线缆护盖5;所述第一线缆护盖4扣接于所述交流插座12的出线端,所述第二线缆护盖5扣接于所述直流插座11的出线端。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线缆护盖4包括:第一线缆入口41以及第一线缆出口42,所述第一线缆入口41内侧具有周向分布的第一内调节块411,所述第一线缆入口的边沿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卡扣412;如图6所示,所述交流插座12的出线端外部从所述端板13开始依次设置有第二限位槽121与周向分布的第一外调节槽122;当所述第一线缆护盖4扣接于所述交流插座的出线端时,所述第一外调节槽122伸入所述第一线缆护盖4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内调节块411配合卡接,所述第二限位槽分121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卡扣412卡接。具体地,所述第二线缆护盖5包括:第二线缆入口以及第二线缆出口,所述第二线缆入口内侧具有周向分布的第二内调节块,所述第二线缆入口的边沿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卡扣;如图6所示,所述直流插座11的出线端外部从所述端板13开始依次设置有第三限位槽111与周向分布的第二外调节槽112;当所述第二线缆护盖5扣接于所述直流插座11的出线端时,所述第二外调节槽112伸入所述第二线缆护盖5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内调节块配合卡接,所述第三限位槽111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卡扣卡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缆护盖4与第二线缆护盖5结构可以相同,但是由于直流插座11与交流插座12的直径不同,因此,第一线缆护盖4的第一线缆入口与第二线缆护盖5的第二线缆入口的直径不同;具体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充电插座总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插座总成,安装于整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基座与前端模块;所述主基座包括:端板以及与所述端板一体成型的直流插座与交流插座,所述直流插座与所述交流插座均具有插针端与出线端,直流插座的插针端与快速充电插头配合插接,交流插座的插针端与车载充电插头配合插接;所述前端模块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安装孔,所述直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交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前端模块通过安装孔与所述主基座安装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插座总成,安装于整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基座与前端模块;所述主基座包括:端板以及与所述端板一体成型的直流插座与交流插座,所述直流插座与所述交流插座均具有插针端与出线端,直流插座的插针端与快速充电插头配合插接,交流插座的插针端与车载充电插头配合插接;所述前端模块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安装孔,所述直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交流插座的插针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前端模块通过安装孔与所述主基座安装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座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前端模块一边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通过所述前端模块与所述主基座安装固定将所述密封圈压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插座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扣接在所述主基座的第一线缆护盖、第二线缆护盖;所述第一线缆护盖扣接于所述交流插座的出线端,所述第二线缆护盖扣接于所述直流插座的出线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久志阳斌王春吴睿龙张宝鑫秦李伟姜点双刘平王诗铭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