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98909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该动力电池外壳包括上壳、下壳和吸能框,所述吸能框内具有吸能腔,所述吸能框连接在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所述吸能框、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动力电池模组的容纳腔。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外壳,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保护位于该动力电池外壳内的动力电池模组,吸能效果好、结构简单且可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动力电池通常包括动力电池外壳和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且容纳在动力电池外壳内的动力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外壳用于保护动力电池模组,例如避免在车辆碰撞时损坏动力电池模组。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在车里碰撞时损坏动力电池,通常在车架上设置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保护动力电池,避免碰撞能量传递到动力电池,尤其是避免碰撞能量传递到动力电池外壳。此外,相关技术中为了增强对动力电池模组的保护,通常增加动力电池外壳的强度,导致动力电池外壳的制造复杂,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该动力电池外壳的吸能效果好且结构简单。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包括上壳、下壳和吸能框,所述吸能框内具有吸能腔,所述吸能框连接在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所述吸能框、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动力电池模组的容纳腔。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外壳,吸能效果好,制造简单,且可通过吸收碰撞能量,保护位于该动力电池外壳内的动力电池模组,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外壳的沿图1中的A-A线截断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外壳的沿图1中的B-B线截断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框的沿图4中的C-C线截断后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框的左框条的横截面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框的右框条的横截面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框的沿图4中的D-D线截断后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框的前框条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框的后框条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俯视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侧视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在连接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在连接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电动汽车1000、动力电池外壳100、容纳腔101、上壳1、第一凸包11、第二凸包12、下壳2、吸能框3、吸能腔30、吸能子腔301、前框条31、前框顶壁311、前框底壁312、前框下外侧壁313、前框上斜壁314、前框内侧壁315、第一前框隔板316、第二前框隔板317、后框条32、后框顶壁321、后框底壁322、后框上内侧壁323、后框下内侧壁324、后框外侧壁325、连接壁326、第一后框隔板327、第二后框隔板328、左框条33、左框顶壁331、左框底壁332、左框上斜壁333、左框下外侧壁334、左框内侧壁335、第一左框隔板336、第二左框隔板337、第三左框隔板338、第四左框隔板339、右框条34、右框顶壁341、右框底壁342、右框上斜壁343、右框下外侧壁344、右框内侧壁345、第一右框隔板346、第二右框隔板347、第三右框隔板348、第四右框隔板349、加强梁4、加强梁吸能腔41、前副车架500、连接组件600、第一连接件701、连接销7011、第二连接件702、连接凹槽7021、第一支架703、第二支架704、螺纹紧固件705、车身800、吸能框顶面的宽度W1、吸能框底面的宽度W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图14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1000。如图1-图14所示,电动汽车1000包括车身800、前副车架500、动力电池和连接组件600。前副车架500安装在车身800上,动力电池也安装在车身800上。动力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外壳100和设在动力电池外壳100内的动力电池模组。如图1-图11所示,动力电池外壳100包括上壳1、下壳2和吸能框3。吸能框3内具有吸能腔30,从而使动力电池外壳100具有吸能作用,吸能框3连接在上壳1与下壳2之间,从而吸能框3、上壳1和下壳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动力电池模组的容纳腔101,即动力电池模组容纳在该容纳腔101内,而吸能框3套在动力电池模组的外面,当车辆受到碰撞时,吸能框3的吸能腔30可以充分吸收能量,避免碰撞能量传递至动力电池模组。简言之,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外壳100是具有吸能结构(包括吸能腔30)的动力电池外壳100,在车辆受到碰撞时,动力电池外壳100的吸能结构吸收碰撞能量,防止容纳在动力电池外壳100内部的动力电池模组损坏,从而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且动力电池外壳100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连接组件600连接在动力电池外壳100与前副车架500之间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碰撞能量从前副车架500传递到动力电池外壳100。换言之,动力电池外壳100与前副车架500通过连接组件600连接,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特别是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将碰撞能量从前副车架500传递到动力电池外壳100,从而构成一条能量传递通道,进而前副车架500和动力电池外壳100构成了车身800碰撞能量吸能结构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前副车架500和动力电池外壳100均安装在车身800上且通过连接组件600相连,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从前副车架500经过连接组件600传递给动力电池外壳100,而动力电池外壳100具有吸能结构,从而碰撞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被吸收、被消减,避免了动力电池模组的损坏,增强了前副车架500的抗碰撞能力。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汽车1000,通过连接组件600将动力电池外壳100和前副车架500连接起来,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碰撞能量能够从前副车架500传递到动力电池外壳100上,并且动力电池外壳100具有吸能结构,从而更加有利于碰撞能量的吸收,保护动力电池模组的同时,提高了前副车架500的抗碰撞能力,提升了安全性能。连接组件600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以实现前副车架500和动力电池外壳100在车辆碰撞时可连接为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60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701和第二连接件702,第一连接件701与前副车架500相连,第二连接件702与动力电池外壳100相连,第一连接件701和第二连接件702中的一个具有连接销7011,第一连接件701和第二连接件702中的另一个具有连接凹槽7021,可选地,连接组件600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如图14所示,第一连接件701具有连接销7011,第二连接件702具有连接凹槽702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件701具有连接凹槽7021,第二连接件702具有连接销7011。连接凹槽7021与连接销7011适配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得碰撞能量从前副车架500传递到动力电池外壳100。作为一种具体示例,以第一连接件701具有连接销7011,第二连接件702具有连接凹槽7021为例,连接销7011与连接凹槽7021相对,例如连接销7011与连接凹槽7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下壳和吸能框,所述吸能框内具有吸能腔,所述吸能框连接在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所述吸能框、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动力电池模组的容纳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下壳和吸能框,所述吸能框内具有吸能腔,所述吸能框连接在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所述吸能框、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动力电池模组的容纳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的内表面上彼此间隔地设有多条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内具有加强梁吸能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能框的内壁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由横截面为大体矩形的空心管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能框的横截面上,所述吸能框的顶面的宽度小于所述吸能框的底面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框为大体矩形且包括前框条、后框条、左框条和右框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框条包括平的左框顶壁、平的左框底壁、左框下外侧壁、左框上斜壁和竖直的左框内侧壁,所述左框内侧壁的上沿与所述左框顶壁的内沿相接,所述左框内侧壁的下沿与所述左框底壁的内沿相接,所述左框上斜壁从所述左框下外侧壁的上沿向内向上延伸,所述左框下外侧壁的下沿与所述左框底壁的外沿相接,所述左框上斜壁的上沿与所述左框顶壁的外沿相接,所述右框条与所述左框条相对于所述吸能框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彼此对称。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框条还包括第一左框隔板、第二左框隔板,第三左框隔板和第四左框隔板,所述第一左框隔板的上沿与所述左框顶壁的外沿和所述左框上斜壁的上沿相接,所述第一左框隔板的下沿与所述左框内侧壁的中部相接,所述第二左框隔板的上沿与所述左框下外侧壁的上沿和所述左框上斜壁的下沿相接,所述第二左框隔板的下沿与所述左框底壁的内沿和所述左框内侧壁的下沿相接,所述第三左框隔板的上沿与所述第一左框隔板的上沿、所述左框顶壁的外沿和所述左框上斜壁的上沿相接,所述第三左框隔板的下沿与所述第二左框隔板的中部相接,所述第四左框隔板的上沿与所述第二左框隔板的中部相接,所述第四左框隔板的下沿与所述左框底壁的中部相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所述第四左框隔板与所述左框顶壁、左框底壁、左框上斜壁、左框下外侧壁和左框内侧壁一
\t体形成。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吸能结构的动力电池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贝恩德·赫克托奥拉夫·考克马库斯·克斯特斯阿米尼·劳夫陈世骏杰拉尔德·厄特尔罗兰·卡利斯特弗兰克·施魏克哈特艾凤杰李焕浪阿诺·罗林格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