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07676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30 1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制剂领域,目的是根据中医对中风与胸痹的认识机理而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红芪90~320g、川芎30~120g、红景天50~160g、丹参80~160g、红花50~120g、赤芍60~120g、泽泻100~220g、僵蚕50~100g、黄芪90~320g;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药物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特别是供中风与胸痹患者使用的胶囊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技术介绍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缺损为共同特征,以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有神志不清的脑血管病,以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已经成为人类死亡三大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渊源已久。《内经》未有“中风”之名,但有“仆击”、“薄厥”、“煎厥”、“大厥”、“偏枯”、“偏风”、“风痱”、“巅疾”等病名,如《素问·调经论》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中风”病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夫风之为病,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自汉以后,虽然后世有许多关于中风的论述,但在病名的发展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从中风病名的细化和分化上论述。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亦有明确的论断:《内经》明确提出正气不足,营卫虚弱,外邪人中,引起中风。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汉代张仲景认为中风是由于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贼邪不泻所致;隋代巢元方指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是中风病的根本原因。明代张景岳则倡“非风”,“内伤积损”之说,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云“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清代叶天士首创“肝阳化风”学说,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日:“类者伪也,近代以来,医者不分真伪今叶氏专利技术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中提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现代医学将中风病称为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并且汲取了医学影像、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管壁发生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血管壁弹性降低。颅外栓子随血液进入颅内动脉导致动脉血管闭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引起的一系列临床改变。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药物,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中风与胸痹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中风与胸痹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中风与胸痹的现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以解决中风与胸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其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中风与胸痹等证。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红芪90~320g、川芎30~120g、红景天50~160g、丹参80~160g、红花50~120g、赤芍60~120g、泽泻100~220g、僵蚕50~100g、黄芪90~320g。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红芪100~280g、川芎40~105g、红景天60~140g、丹参90~140g、红花60~105g、赤芍70~105g、泽泻115~200g、僵蚕60~90g、黄芪100~280g。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红芪250g、川芎90g、红景天120g、丹参120g、红花90g、赤芍90g、泽泻170g、僵蚕80g、黄芪250g。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粉尘及干燥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待用;B、按照传统制备中药胶囊剂的方法,将研磨好的极细末药物过筛后,放入药器中混合均匀,然后制备成胶囊剂(其胶囊锁合后总长度为23.3mm,药粉容量0.4~0.5g/粒),分装密封后,即得成品胶囊剂。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胶囊剂药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2.5g /次(孕妇禁服),一个月为一疗程,服药3~12个疗程,病获痊愈。本专利技术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其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专利技术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红芪,性味:甘、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川芎,性味:辛、温,具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月经不调、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风湿痹痛等症;红景天,性味:寒、甘、涩,具有补气清肺、益智养心、收涩止血、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体弱、病后畏寒、气短乏力、肺热咳嗽、咯血、白带腹泻、跌打损伤、烫火伤、神经症、高原反应等症;丹参,性味: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等症;红花,性味:味辛、性温,具有活血能经、祛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胞痹心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中风偏竣、斑疹等症;赤芍,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功效,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泽泻,性味:甘、寒,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僵蚕,性味:味辛、咸、性平,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疗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瘰疬、痄腮、风疹、疮毒;黄芪,性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本专利技术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中风与胸痹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认为:就中风与胸痹,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红芪90~320g、川芎30~120g、红景天50~160g、丹参80~160g、红花50~120g、赤芍60~120g、泽泻100~220g、僵蚕50~100g、黄芪90~320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红芪90~320g、川芎30~120g、红景天50~160g、丹参80~160g、红花50~120g、赤芍60~120g、泽泻100~220g、僵蚕50~100g、黄芪90~320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风与胸痹的胶囊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红芪100~2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娟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飞龙水处理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