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流率测量仪和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951498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流率测量仪和测量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散状材料热流率测量仪和测量方法。该测量仪包括热源、多个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12)和信号处理器(11)。所述温度控制器(12)与热源的加热棒(1)相连;所述信号处理器(11)与多个温度传感器相连,还与热源的加热棒(1)相连。该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测量仪的布置→读取配置→参数设置→数据采集→热导率计算→热流率测量的准备→热流率数据采集→热流率计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热流率测量仪和测量方法,在现场测量被测媒质的热导率,根据热导率以及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热流率,对现场很少干扰,灵敏度高,热流通路无遮挡,大大提高测试灵敏性及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其涉及一种散状材料热流率测量仪 和测量方法。
技术介绍
热流率是表征热量传递转移的强度物理量,相应的量化检测仪器是热流计。目前, 使用最广泛的热阻式表面热流计采用的是热电堆原理,在被测表面附加一层已知热导率的 附加壁,测量附加壁面内外热电堆温差,由热流密度方程推算得出通过附加壁的热流,这种 方法容易对被测表面实际状况造成干扰,从而导致测量的较大误差。 无干扰测量表面热流分布的热流计,包括纯福射式热流计、全热流计、流体(热 水)热流计和福射热流计。纯福射式热流计要消除对流和其他影响,得到纯福射热流,适合 高温辐射表面测试,如工业炉膛表面,但在常温条件下测试结果有较大误差;全热流计测量 对流与辐射之和,高温测试较准确,在常温条件下测量结果有较大误差;流体(热水)热流 计则测量流体的流量和焓值的乘积,常用于管路流动流体热量计量,不能用于地表面热流 率测量;辐射热流计采用已知吸收率的测头铜片来测量辐射热流,主要为空间研究服务,也 可用于地面环境辐射测量,但其仅适用于测量辐照热流,但不能测得包括对流辐射的综合 热流率。 国际上报道的稳态热流计要求有特定测试板且精度较低;激光法及瞬态热带法测 量热流率的处理过程复杂,并且要求额外对密度及热容进行测试;地表太阳能及热传递规 律的研究者通常采用粗糙的经验值估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流率测量精度 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热流率测量仪,包括:热源、地表温度传感器5、大气温度传感器6、第一温度 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信 号处理器11和温度控制器12,其中, 所述热源包括:加热棒1、加热套管2、增强填充剂3和锥形钻头4,其中,加热棒1 位于加热套管2的内部,增强填充剂3位于加热套管2内部除加热棒1以外的空间中,锥形 钻头4设置在加热套管2的下端; 所述温度控制器12,与热源的加热棒1相连; 地表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感应探头位于地表;大气温度传感器6的温度感应探头 位于空气中;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的温度感应探头位于被测材料中;加 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的温度感应探头紧贴于加热套管2的外壁;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 感器10与温度控制器12连接,其温度感应探头固定于加热套管2的内壁; 所述信号处理器11与地表温度传感器5、大气温度传感器6、第一温度传感器7、 第二温度传感器8、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和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相连,所述 信号处理器11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4、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15、人机交互模块16、电源模块 17以及辅助装置18,数据采集模块14、人机交互模块16、电源模块17以及辅助装置18通 过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15彼此互相连接。 所述加热套管2外径D与加热套管2的长度Η之比小于0. 1。 所述增强填充剂3为导热树脂。 所述加热棒1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20°C-30°C。 所述信号处理器11还具有外部通信接口,与上位机13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4包括抗混叠滤波模块19、多路切换开关20、A/D转换模块21 和电压采集模块22,其中,抗混叠滤波模块19依次连接多路切换开关20和A/D转换模块 21,电压采集模块22连接A/D转换模块21 ; 所述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15包括MCU核心控制器23、FLASH存储模块24和晶振 及复位电路25,MCU核心控制器23分别与FLASH存储模块24和晶振及复位电路25连接; 人机交互模块16包括液晶显示模块26和键盘接口模块27,两者分别与数据存储 与处理模块15的MCU核心控制器23连接; 电源模块17包括5V电源转换模块28 ; 辅助装置18包括内部温度传感器29、时钟模块30和串口通信模块31,三者分别 与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15的MCU核心控制器23。 一种测量热流率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测量仪的布置:将包括加热棒1、加热套管2、增强填充剂3和锥形钻头4的热源 和温度感应探头位于加热套管2内壁的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 -起插入被测材料中, 地表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感应探头放置于地表,大气温度传感器6的温度感应探头放置于 空气中,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的温度感应探头放置于被测材料中,加热套 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的温度感应探头紧贴于加热套管2的外壁,并将加热棒1以及各个温 度传感器连接至信号处理器11 ; b、读取配置:启动测量仪,MCU核心控制器23读取配置数据; c、参数设置:设置温度控制器12的温度、测试时间、加热棒的电阻值和地表温度 传感器5、大气温度传感器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 器9和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的位置参数,对地表温度传感器5、大气温度传感器6、 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和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 感器10调零,开启温度控制器12,温度控制器12通过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感应加 热套管2的温度,并对加热棒1加热; d、热导率数据采集:地表温度传感器5、大气温度传感器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 二温度传感器8、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和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的温度信息为 每秒采集一次,每分钟计算一次平均值,存储在FLASH存储模块24中; e、热导率计算:变化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位置得到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 T(xl,yl),变化第二温度传感器8位置得到第二温度传感器8的温度T(x2,y2), 信号处理器11获得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的温度,信号处 理器11计算被测材料热导率,并将热导率结果输出,其中, 热导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 其中,λ为热导率,q为热功率,Η为加热棒1的长度,T(xl,yl)为第一温度传 感器7在(xl,yl)处的温度,T(x2,y2)为第二温度传感器8在(x2,y2)处的温度,xl、 x2分别为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的测量点距加热棒1中心轴的距离, yl、y2分别为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的测量点距地面的距离,测量点 坐标满足如下关系:xl辛x2且xl〈x2,xl彡χ2>?并按照测试数据调整能够满足: T(xl,yl)-T(x2,y2)彡5°C,其中,D为加热套管2的外径; f、热流率测量的准备:待被测材料冷却后,将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感应探头 移动到地表温度传感器5正下方,被测材料中; g、热流率数据采集:地表温度传感器5和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信息为每秒采 集一次,每分钟计算一次平均值,存储在FLASH存储模块24中; h、热流率计算:垂直变化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位置得到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 T(x3,y3),根据信息处理器11获得地表温度传感器5和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和已获得 的热导率,信号处理器11计算被测材料热流率,并将热流率结果输出,其中, 热流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λ为热导率,Te为地表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T(x3,y3)为第一温度传感器 7在(x3,y3)处的温度,x3为第一温度传感器7的测量点距加热棒1中心轴的距离,y3为 当前第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2/CN105372288.html" title="一种热流率测量仪和测量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热流率测量仪和测量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流率测量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地表温度传感器(5)、大气温度传感器(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信号处理器(11)和温度控制器(12),其中,所述热源包括:加热棒(1)、加热套管(2)、增强填充剂(3)和锥形钻头(4),其中,加热棒(1)位于加热套管(2)的内部,增强填充剂(3)位于加热套管(2)内部除加热棒(1)以外的空间中,锥形钻头(4)设置在加热套管(2)的下端;所述温度控制器(12),与热源的加热棒(1)相连;地表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感应探头位于地表;大气温度传感器(6)的温度感应探头位于空气中;第一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温度传感器(8)的温度感应探头位于被测材料中;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的温度感应探头紧贴于加热套管(2)的外壁;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与温度控制器(12)连接,其温度感应探头固定于加热套管(2)的内壁;所述信号处理器(11)与地表温度传感器(5)、大气温度传感器(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加热套管表面温度传感器(9)和加热套管内壁温度传感器(10)相连,所述信号处理器(11)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4)、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15)、人机交互模块(16)、电源模块(17)以及辅助装置(18),数据采集模块(14)、人机交互模块(16)、电源模块(17)以及辅助装置(18)通过数据存储与处理模块(15)彼此互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小艳桂心哲高明赵淑梅王建平李桂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