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70068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2 2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吸收系统,热交换系统,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和控温系统组成。独特的循环吸收再解吸双重热交换系统大大提高了热利用率,降低了运行成本。二氧化碳吸收自循环系统和二氧化碳再解吸自循环系统保证了CO2捕获和利用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烟气净化处理
,特别是指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因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选择性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能源和高科技环保技术开发的主打现实和战略课题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电厂的烟道气,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然而目前已有的二氧化碳捕获装置捕获效率较低、设备造价高、运行能耗高等缺点,不利于在大型燃煤电厂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对现烟气中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提出改进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提高二氧化碳的捕获效率、降低环保能耗,且结构简单。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包括有二氧化碳吸收系统和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系统包括有二氧化碳吸收塔、第一储液罐及第一液体动力源;所述二氧化碳吸收塔包括有吸收塔塔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吸收塔塔体固定连接的吸收塔顶端盖和吸收塔底端盖;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气体出口 ;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液体入口 ;在所述吸收塔底端盖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液体出口 ;在所述吸收塔底端盖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气体入口;所述第一液体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液体入口通过第三连接管路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包括有二氧化碳再解吸塔、第二储液罐、储气罐及第二液体动力源;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塔包括有再解吸塔塔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再解吸塔塔体固定连接的再解吸塔顶端盖和再解吸塔底端盖;在所述再解吸塔塔体上设置有第二液体入口 ;在所述再解吸塔顶端盖上设置有第二气体出口 ;在所述再解吸塔底端盖上设置有第二液体出口 ;所述第二气体出口通过第四连接管路与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第二液体出口与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入口通过第五连接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出口通过第六连接管路与第二液体动力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七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液体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液体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八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液体入口连接;且所述第二液体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九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入口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热交换系统,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有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包括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包括有第三入口、第四入口、第三出口及第四出口 ;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七A连接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出口通过第七B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液体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液体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九A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三入口通过第九B管路连接;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一液体入口通过第九C管路连接。进一步,还包括有控温系统,所述控温系统包括有第一控温系统、第二控温系统及第三控制温系统;所述第一控温系统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系统上;所述第二控温系统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上;所述第三控温系统设置于所述热交换系统上。所述第一控温系统、所述第二控温系统以及所述第三控温系统均为夹套控温装置;所述第一控温系统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塔外侧;所述第二控温系统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塔外侧;所述第三控温系统设置于所述热交换系统外侧。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为板式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为板式热交换器。在所述吸收塔塔体内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为Θ环填料。所述填料当量直径为2-100mm。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为蠕动栗或脉冲栗;所述第二液体动力源为蠕动栗或脉冲栗O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独特的循环吸收再解吸双重热交换系统,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从而降低了能耗。同时本装置的吸收循环系统和解吸循环系统可分别独立运作和连续运作,从而实现吸收再解吸效率可控,增加了操作的灵活性便于向不同规模燃煤电厂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二氧化碳吸收塔,2第一储液罐,3第一液体动力源,4第一热交换器,5第二热交换器,6 二氧化碳再解吸塔,7第二储液罐,8第二液体动力源,9储气罐,10吸收塔塔体,11吸收塔顶端盖,13吸收塔底端盖,14再解吸塔塔体,15再解吸塔顶端盖,16再解吸塔底端盖,17第一气体出口,18第一液体入口,19第一气体入口,20第一液体出口,21第二气体出口,22第二液体入口,23第二液体出口,24第一入口,25第二入口,26第一出口,27第二出口,28第三入口,29第四入口,30第三出口,31第四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本技术提供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二氧化碳吸收系统、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热交换系统及控温系统。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系统包括有二氧化碳吸收塔1、第一储液罐2及第一液体动力源3 ;所述二氧化碳吸收塔I包括有吸收塔塔体10,以及分别与所述吸收塔塔体10固定连接的吸收塔顶端盖11和吸收塔底端盖13 ;在本实施例中,吸收塔塔体的内径为104mm,外径为109mm,高度为1.2m ;吸收塔顶端盖22高度为0.2m,吸收塔底端盖23高度为0.2m ;第一储液罐容积为40L。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并不影响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现。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吸收塔及第一储液罐均为不锈钢材质;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它耐腐蚀材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与所述吸收塔塔体之间通过法兰连接;所述吸收塔塔体与所述吸收塔塔体底端盖之间通过所述法兰连接;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与所述吸收塔塔体之间,以及所述吸收塔塔体与所述吸收塔塔体底端盖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垫圈。在所述吸收塔塔体内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为不锈钢Θ环填料。所述填料当量直径为 2-100_。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体动源3为蠕动栗或脉冲栗,用于定向完成引导二氧化碳吸收液体进入所述填料以便流过二氧化碳吸收塔。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1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气体出口 17 ;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液体入口 18 ;在所述吸收塔底端盖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液体出口 20 ;在所述吸收塔底端盖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气体入口 19 ;在所述第一液体出口处设置有一个三通管道,分别连接第一储液罐的入口和取样口。所述第一液体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液体入口通过第三连接管路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包括有二氧化碳再解吸塔6、第二储液罐7、储气罐9及第二液体动力源8 ;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塔6包括有再解吸塔塔体14,以及分别与所述再解吸塔塔体14固定连接的再解吸塔顶端盖15和再解吸塔底端盖16 ;在本实施例中,再解吸塔塔体的内径为84mm,外径为89mm,高为Im ;再解吸塔顶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捕获再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二氧化碳吸收系统和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系统包括有二氧化碳吸收塔、第一储液罐及第一液体动力源;所述二氧化碳吸收塔包括有吸收塔塔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吸收塔塔体固定连接的吸收塔顶端盖和吸收塔底端盖;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气体出口;在所述吸收塔顶端盖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液体入口;在所述吸收塔底端盖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液体出口;在所述吸收塔底端盖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气体入口;所述第一液体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出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液体入口通过第三连接管路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系统包括有二氧化碳再解吸塔、第二储液罐、储气罐及第二液体动力源;所述二氧化碳再解吸塔包括有再解吸塔塔体,以及分别与所述再解吸塔塔体固定连接的再解吸塔顶端盖和再解吸塔底端盖;在所述再解吸塔塔体上设置有第二液体入口;在所述再解吸塔顶端盖上设置有第二气体出口;在所述再解吸塔底端盖上设置有第二液体出口;所述第二气体出口通过第四连接管路与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第二液体出口与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入口通过第五连接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储液罐的出口通过第六连接管路与第二液体动力源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七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液体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液体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八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液体入口连接;且所述第二液体动力源的出口通过第九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入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俊余允东陈亭亭周晓青张燕汪浩张敏陈风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立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