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至少包括位于其两侧的角柱以及横向设置在两角柱顶部之间的上横梁,所述堆码框的两顶端角件顶部共开设有三个起吊孔,其中两个起吊孔并列相邻地设置在所述堆码框顶端角部一端的顶角件顶部,第三个起吊孔设置在所述堆码框顶端角部的另一端顶角件顶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超宽集装箱堆码框结构,可以形成两组用于与集装箱吊装设备相应的中心孔距,其中一组满足集装箱ISO标准要求,这使得该超宽集装箱既满足ISO起吊标准,又满足部分地区及使用者的需求;同时由于位于堆码框顶端角部的一端的内侧孔和外侧孔的孔之间的间距较大,很好地保证了两孔之间连接部分的强度,这些特点使该超宽集装箱使用更方便、更安全、更通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型刚性容器的部件,具体涉及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
技术介绍
集装箱作为货运的工具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式联运的国际通用的标准运输工具。如图1所示,标准的集装箱1,包括有用于载货的底架10、位于底架10两端的堆码框11,集装箱1外部的长、宽、高尺寸符合集装箱ISO标准的规定,其中宽度一般为2438mm(8英尺);如图2所示,为便于集装箱1的吊装、堆码以及运送中的定位连接、箱体保护、以及刚度和强度等的需要,堆码框11一般包括位于其两侧的角柱110、设置于角柱顶部的顶角件111、设置在角柱底部的底角件112、横向连接在两个顶角件之间的上横梁113,横向连接在两个底角件之间的下横梁114;堆码框11各个部件之间一般均为固定连接,这使得堆码框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满足集装箱要求;如图3、4所示,顶角件111和底角件112中均设有用于容纳符合集装箱ISO标准的转锁的内腔,顶角件111上开设有与内腔连通的顶孔1110、端孔1111、侧孔1112,底角件112上开设有与内腔连通的底孔1120、端孔1121、侧孔1122;集装箱ISO标准对角件之间的平面距离有严格的规定,如图5所示,一般堆码框端角部两角件之间的顶孔1110之间的孔中心距(在集装箱的吊运中,顶孔一般用于起吊,故顶孔也可称为起吊孔)或底孔中心距一般标准为2260mm(该宽度是集装箱的起吊宽度),并允许有10mm的误差距离,可以在2256~2265mm之间。相应于集装箱的ISO标准规定,分布于全球码头、港口的吊具、运输车辆等一般均按吊装、运送标准集装箱的规格设计。因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及一些集装箱使用者的个性要求,一些地区使用的集装箱外部宽度不是2438mm,起吊设备也不按照集装箱ISO标准的要求设计,而外部宽度超过2438mm的集装箱通称为超宽集装箱,如部分北美内陆使用的53英尺超宽集装箱,其外部宽度为2600mm,箱体堆码框上起吊孔之间的孔中心距为2448mm,这就导致这些箱在其他地方转运时由于码头、港口的吊具不配套而存有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些特殊要求的箱即能满足特殊地区的要求,又能正常参加国际联运。人们很自然的想到在超宽集装箱箱顶增加一对孔,即在堆码框宽度方向有两对孔,中心距分别为满足ISO要求的2256~2265mm及满足一些特殊需要。如图6所示,当前已经在使用的一种堆码框2,该堆码框2设置在超宽集装箱箱体接近端部的位置,设置在其顶角部的两顶角件20上均开设有两对起吊孔201和202,其中,位于箱体内侧的起吊孔202之间的中心距为2260mm,位于箱体外侧的起吊孔201之间的中心距为2448mm,这使得在堆码框2的顶部形成孔中心距分别为2260mm和2448mm两对中心距,如此,使得该超宽集装箱既可满足国际联运的吊装要求又能满足北美内陆联运的吊装要求;但由此也造成堆码框顶部的顶角件体积较大,过多地占用了集装箱的载货空间,并且按集装箱ISO标准,同一角件上的两个起吊孔的连接部分宽度仅为30.5mm,连接部分的高度为28.5mm;据此计算,两起吊孔连接部位的强度不够,容易产生变形,应力偏大,使用不安全,因此,目前已经使用的如图6所示的堆码框2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该堆码框在保证超宽集装箱能够参与国际联运的同时,又使其能够参与一些特殊地区内的转运、运送;并且具有较好的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至少包括位于其两侧并与集装箱底架固接的角柱、设置于角柱顶部的顶角件,以及横向设置在两顶角件之间的上横梁,所述堆码框两顶端的顶角件顶部共开设有三个起吊孔,其中两个起吊孔并列相邻地设置在所述堆码框顶端角部的一端顶角件的顶部,分别为内侧孔和外侧孔,第三个起吊孔设置在所述堆码框顶端角部的另一端顶角件的顶部;所述第三个起吊孔与所述内侧孔之间的中心间距符合集装箱ISO标准的规定,一般为2256mm~2265mm,优选2260mm。所述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其中,所述内侧孔和外侧孔之间的中心间距为98mm~198mm,优选188mm。所述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其中,所述第三起吊孔与外侧孔的中心间距为2354~2463mm,优选2448mm。所述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其中,所述堆码框还进一步包括设置于角柱底部的底角件、以及横向连接在两个底角件之间的下横梁。所述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其中,所述内侧孔和外侧孔可以开设在一个顶角件上,也可以分别开设在两个并列排列的顶角件上。所述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其中,所述三个起吊孔均可承纳符合超宽集装箱ISO标准的转锁。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超宽集装箱堆码框结构,可以形成两组用于与集装箱吊装设备相应的中心孔距,其中一组满足集装箱ISO标准要求,这使得该装配该堆码框的集装箱既满足ISO起吊标准,又满足部分地区及使用者的需求;同时由于位于堆码框顶端角部一端的内侧孔和外侧孔之间的间距较大,很好地保证了两孔之间连接部分的强度;这些特点使该超宽集装箱使用更方便、更安全、更通用。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标准集装箱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示意图;图3是设置在图1或2所示集装箱堆码框上顶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设置在图1或2所示集装箱堆码框上底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一种堆码框在集装箱上的装配位置及其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另一种堆码框在超宽集装箱上的装配位置及其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超宽集装箱堆码框结构的第一种实施例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超宽集装箱堆码框结构的截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超宽集装箱堆码框结构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超宽集装箱堆码框结构的第三种实施例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本专利技术结合如下的附图进行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将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尽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7所示,一种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31,包括位于两侧的角柱310、设置于角柱310顶部的顶角件311与角柱310底部的底角件312、以及横向连接在两个顶角件311之间的上横梁313与两个底角件312之间的下横梁314,堆码框顶端角部两端的顶角件开设有三个起吊孔,其中两个起吊孔并列相邻地设置在堆码框顶端角部的一端角件311的顶部,分别为内侧孔3112和外侧孔3111,第三个起吊孔3110设置在堆码框顶端角部的另一端角件311’的顶部,角件310上的内侧孔3112的中心与另一端角件311’起吊孔3110的中心距离为2260mm,该距离允许有10mm的误差,即允许在2256~2265mm之间,符合集装箱ISO标准的规定。同时,由于外部宽度超过2438mm的超宽集装箱通称为超宽箱,则位于同一角件311内侧孔3112与外侧顶孔3111之间的中心间距为98mm~198mm即可满足超宽集装箱外部宽度超过2438mm的要求,其中优选值为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宽集装箱的堆码框结构,至少包括位于其两侧并与集装箱底架固接的角柱、设置于角柱顶部的顶角件,以及横向设置在两顶角件之间的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堆码框两顶端的顶角件顶部共开设有三个起吊孔,其中两个起吊孔并列相邻地设置在所述堆码框顶端角部的一端顶角件的顶部,分别为内侧孔和外侧孔,第三个起吊孔设置在所述堆码框顶端角部的另一端顶角件的顶部;所述第三个起吊孔与所述内侧孔之间的中心间距符合集装箱ISO标准的规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