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排式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6568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2 0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辆,其具有至少一对侧向间隔开的座椅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10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712,396以及于2013年5月31提交的序列号61/829,743的优先权,将这些专利申请的主题以参引的方式并入本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技术介绍
通常,全地形车辆(“ATV”)和多用途车辆(“UV”)被用于在各种地形上运载一个或两个乘客以及少量的货物。由于对于全地形车辆的娱乐休闲兴趣的不断增加,专业的全地形车辆如用于非公路骑行、竞赛以及货运的全地形车辆已经进入市场。大部分全地形车辆包括最多两个乘客用座椅,这两个乘客或者是并排就坐或者是以乘客位于全地形车辆的驾驶员后方的方式就坐。驾驶员和乘客挨着彼此就坐在侧向间隔开的座椅上的并排式全地形车辆已经变得受欢迎,这是因为能够允许乘客分享驾驶员的视角。在美国专利7,819,220和8,328,235、美国专利公报2012/0031693、以及于2012年10月11日提交的专利申请序列号61/712,396中示出了某些并排式全地形车辆,将这些美国专利和专利申请中的每一者的主题以参引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多用途车辆,其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框架,该框架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撑;动力传动系,该动力传动系由框架支撑;操作者区域,该操作者区域由并排式座椅和操作者控制装置来限定;驾驶室框架,该驾驶室框架覆盖操作者区域并且由至少第一前部支撑部分和>第二前部支撑部分、至少第一后部支撑部分和第二后部支撑部分、以及联接前部支撑部分与后部支撑部分的纵向延伸部分限定;以及操作者区域,该操作者区域具有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其中,该驾驶员座椅具有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该乘客座椅具有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为并排式设置,驾驶室框架构造成用以支撑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以及乘客座椅的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和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包括分别在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的后方联接至驾驶室框架的肩部卷收器。根据本公开的说明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框架,该框架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撑;动力传动系,该动力传动系由框架支撑;以及操作者区域,该操作者区域具有由框架支撑的座椅部分。座椅部分包括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其中,该驾驶员座椅具有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该乘客座椅具有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为并排式布置。框架构造成用以支撑用于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以及用于乘客座椅的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在第一联接位置、第二联接位置、第三联接位置、第四联接位置、第五联接位置以及第六联接位置中的至少一者联接至驾驶员座椅和框架中的一者,并且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在第一联接位置、第二联接位置、第三联接位置、第四联接位置、第五联接位置以及第六联接位置中的至少一者联接至乘客座椅和框架中的一者。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以及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撑的框架。框架包括下框架部分以及联接至下框架部分以限定操作者区域的驾驶室框架。多用途车辆还包括支撑在操作者区域内的座椅区域。座椅区域包括呈并排式设置的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多用途车辆还包括: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与驾驶员座椅相邻并且被限定于下框架部分与驾驶室框架之间以用于进入及离开操作者区域;以及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与乘客座椅相邻并且被限定于下框架部分与驾驶室框架之间以用于进入及离开操作者区域。另外,多用途车辆包括:第一框架构件,该第一框架构件延伸到第一开口中并且以可拆装的方式联接至下框架部分和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以及第二框架构件,该第二框架构件延伸到第二开口中并且以可拆装的方式联接至下框架部分和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多用途车辆还包括第一门,该第一门延伸穿过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门在第一框架构件联接至下框架部分和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时联接至第一框架构件,并且第一门在第一框架构件被从多用途车辆移除时联接至下框架部分和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多用途车辆还包括第二门,该第二门延伸穿过第二开口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门在第二框架构件联接至下框架部分和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时联接至第二框架构件,并且第二门在第二框架构件被从多用途车辆移除时联接至下框架部分和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用途车辆包括:框架;支撑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操作者室;动力系;后部多用途基座,该后部多用途基座定位在操作者室的后方;槽框件,该槽框件与后部多用途基座的上缘相邻地定位并且联接至后部多用途基座以及能够从后部多用途基座移除;以及管道,该管道具有联接至动力系的第一端部以及联接至槽框件的第二端部;其中,空气穿过槽框件和通向动力系的管道被输送至动力系。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用途车辆包括:操作者室;至少一个车身板构件;储藏箱,该储藏箱联接至车身板构件,并且具有第一封闭件和第二封闭件,该第一封闭件具有至少带有部分透明的窗的第一板。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用途车辆包括:框架;支撑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操作者室;用于驱动地面接合构件的动力系;以及后悬架,该后悬架包括纵臂,该纵臂大体水平地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用途车辆包括:框架;支撑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操作者室,该操作者室具有至少一个座椅,该至少一个座椅包括座椅底部和座椅靠背;以及燃料箱,该燃料箱定位在座椅下方,并且延伸到位于座椅底部的前部的前方的最靠前位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用途车辆包括:框架;支撑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操作者室;车身板,车身板至少部分地限定操作者室,并且车身板的接合部搭接;座椅支撑框架,该座椅支撑框架定位在搭接部分上;以及座椅,该座椅联接至座椅支撑框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旁通式减振器包括细长的减振器缸,该减振器缸具有大致管状本体,管状本体具有管状臂壁,管状本体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至少两个孔道在管状壁内并且在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延伸,并且每个孔道都具有与管状本体的内部相连通的通道,其中,通道中的第一通道比通道中的第二通道更靠近上端部;活塞,该活塞定位在管状本体的内部中;活塞杆,该活塞杆固定至活塞并且延伸超出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一者;上部盖,该上部盖封闭上端部;下部盖,该下部盖封闭下端部;上部盖和下部盖中的一者设置有与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相连通的第一通路;第一止回阀,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1/201380053219.html" title="并排式车辆原文来自X技术">并排式车辆</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框架(12),所述框架(12)由所述地面接合构件(14、16)支撑;动力传动系(30),所述动力传动系(30)由所述框架支撑;操作者区域(60),所述操作者区域(60)由并排式座椅和操作者控制装置限定;驾驶室框架(84),所述驾驶室框架(84)覆盖所述操作者区域并且由至少第一前部支撑部分(610a)和第二前部支撑部分(612a)、至少第一后部支撑部分和第二后部支撑部分(622b)、以及联接所述前部支撑部分与所述后部支撑部分的纵向延伸部分(610b、612b)限定;以及操作者区域,所述操作者区域具有驾驶员座椅(62)和乘客座椅(64),其中,所述驾驶员座椅(62)具有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所述乘客座椅(64)具有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为并排式设置,所述驾驶室框架构造成用以支撑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以及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和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包括分别在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的后方联接至所述驾驶室框架的肩部卷收器(1428;1440;144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0.11 US 61/712,396;2013.05.31 US 61/829,7431.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
多个地面接合构件;
框架(12),所述框架(12)由所述地面接合构件(14、16)支撑;
动力传动系(30),所述动力传动系(30)由所述框架支撑;
操作者区域(60),所述操作者区域(60)由并排式座椅和操作者
控制装置限定;
驾驶室框架(84),所述驾驶室框架(84)覆盖所述操作者区域并
且由至少第一前部支撑部分(610a)和第二前部支撑部分(612a)、至
少第一后部支撑部分和第二后部支撑部分(622b)、以及联接所述前部
支撑部分与所述后部支撑部分的纵向延伸部分(610b、612b)限定;以

操作者区域,所述操作者区域具有驾驶员座椅(62)和乘客座椅
(64),其中,所述驾驶员座椅(62)具有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
所述乘客座椅(64)具有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
述乘客座椅为并排式设置,所述驾驶室框架构造成用以支撑所述驾驶员
座椅的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以及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客约束性安全
带系统,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和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包
括分别在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的后方联接至所述驾驶室框
架的肩部卷收器(1428;1440;14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肩部卷收器联接
至所述第一后部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后部支撑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驾驶员座椅
和所述乘客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和座椅底部,并且所述肩部卷收器侧向地
定位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轮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

\t肩部卷收器竖向地定位在所述座椅靠背的顶部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
驾驶室框架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后部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后部支撑部分
之间延伸的横杆(624),并且所述肩部卷收器联接至所述横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肩部卷收器联接
至竖向地定位在所述座椅靠背的顶部下方的所述横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每个座椅设置有
多个肩部卷收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在每
个座椅的一侧联接至所述框架的至少一个臀部卷收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包括在每个座椅的相反两侧
联接至所述框架的多个臀部卷收器。
10.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
多个地面接合构件(14、16);
框架,所述框架由所述地面接合构件支撑;
动力传动系,所述动力传动系由所述框架支撑;以及
操作者区域(60),所述操作者区域具有座椅部分,所述座椅部分
由所述框架支撑并且包括驾驶员座椅(62)和乘客座椅(64),其中,
所述驾驶员座椅(62)具有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所述乘客座椅(64)
具有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客座椅为并排式
设置,所述框架构造成用以支撑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
系统以及所述乘客座椅的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

\t全带系统在第一联接位置、第二联接位置、第三联接位置、第四联接位
置、第五联接位置以及第六联接位置中的至少一个联接位置联接至所述
驾驶员座椅和所述框架中的一者,并且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在第
一联接位置、第二联接位置、第三联接位置、第四联接位置、第五联接
位置以及第六联接位置中的至少一个联接位置联接至所述乘客座椅和
所述框架中的一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驾驶员约束性
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一联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联接位置位于被支撑在所
述驾驶员座椅上的驾驶员的后方,并且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
述第一联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联接位置位于被支撑在所述乘客座椅上的
乘客的后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驾驶员
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三联接位置和所述第四联接位置与所述驾
驶员座椅的座椅底部侧向地间隔开,并且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
所述第三联接位置和所述第四联接位置与所述乘客座椅的座椅底部侧
向地间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驾驶员约束性
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五联接位置和所述第六联接位置定位在所述驾驶
员座椅的座椅底部下方并且大体在所述驾驶员座椅的座椅底部前方,并
且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五联接位置和所述第六联接位
置定位在所述乘客座椅的座椅底部下方并且大体在所述乘客座椅的座
椅底部前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所述驾驶员约束性
安全带系统的驾驶员闩锁机构,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构造成包
括第一带、第二带、第三带、第四带、第五带以及第六带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所述第一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

\t的所述第一联接位置处和所述驾驶员闩锁机构处,所述第二带以可卷收
的方式联接在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二联接位置处和
所述驾驶员闩锁机构处,所述第三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驾驶员
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三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处和所述驾驶员闩锁
机构处,所述第四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
统的所述第四联接位置处和所述驾驶员闩锁机构处,所述第五带以可卷
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驾驶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五联接位置处
和所述驾驶员闩锁机构处,所述第六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驾驶
员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六联接位置处和所述驾驶员闩锁机构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所述乘客约束性安
全带系统的乘客闩锁机构,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构造成包括第一
带、第二带、第三带、第四带、第五带以及第六带中的一者,其中,所
述第一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
一联接位置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处,所述第二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
在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二联接位置处和所述乘客闩锁
机构处,所述第三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
的所述第三约束性安全带系统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处,所述第四带以
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四联接位置
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处,所述第五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乘客
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五联接位置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处,所述
第六带以可卷收的方式联接在所述乘客约束性安全带系统的所述第六
联接位置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用于述驾驶员闩锁
机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中的至少一者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构造成用
以判定所述驾驶员闩锁机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中的至少一者何时被
闩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指示器,所述指示
器位于所述操作者区域内并且以可操作的方式联接至所述传感器以指

\t示所述驾驶员闩锁机构和所述乘客闩锁机构中的至少一者何时被闩锁。
18.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
多个地面接合构件(14、16);
框架(12),所述框架(12)由所述地面接合构件支撑并且包括下
框架部分以及联接至所述下框架部分以限定操作者区域的驾驶室框架
(84);
座椅区域(60),所述座椅区域(60)支撑在所述操作者区域内并
且包括呈并排式设置的驾驶员座椅(62)和乘客座椅(64);
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相邻并且被限定于所述
下框架部分与所述驾驶室框架之间以用于进入及离开所述操作者区域;
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乘客座椅相邻并且被限定于所述下
框架部分与所述驾驶室框架之间以用于进入及离开所述操作者区域;
第一框架构件(164),所述第一框架构件(164)延伸到所述第一
开口中并且以可拆装的方式联接至所述下框架部分和所述驾驶室框架
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框架构件(164),所述第二框架构件(164)延伸到所述第二
开口中并且以可拆装的方式联接至所述下框架部分和所述驾驶室框架
中的至少一者;
第一门(1500),所述第一门(1500)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至
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门在所述第一框架构件联接至所述下框架部分和所
述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时联接至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并且所述第一
门在所述第一框架构件被从所述多用途车辆移除时联接至所述下框架
部分和所述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门(1500),所述第二门(1500)延伸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的至
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门在所述第二框架构件联接至所述下框架部分和所
述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时联接至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并且所述第二
门在所述第二框架构件被从所述多用途车辆移除时联接至所述下框架
部分和所述驾驶室框架中的至少一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第一门和所述
第二门构造成在开启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旋转经过约90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所述第一门的止动
表面,用于在所述第一门处于所述开启位置时将所述第一门保持于约90
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所述第二门
的止动表面,用于在所述第二门处于所述开启位置时将所述第二门保持
于约90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8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在处于闭合位置时与所述下框架部分和所述
驾驶室框架大体平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第一门和所述
第二门是朝向所述操作者区域渐缩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第一门和所述
第二门包括框架和覆盖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第一门和所述
第二门包括侧部网。
26.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
框架(12);
支撑所述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14、16);
操作者室(60);
动力系(30);
后部多用途基座(1832),所述后部多用途基座(1832)定位在所
述操作者室的后方;
槽框件(2300),所述槽框件(2300)与所述后部多用途基座的上
缘相邻地定位并且联接至所述后部多用途基座以及能够从所述后部多
用途基座移除;以及
管道(828),所述管道(828)具有联接至所述动力系的第一端部
以及联接至所述槽框件的第二端部;
其中,空气穿过所述槽框件和通向所述动力系的所述管道而被输送
至所述动力系。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动力系包括发
动机,并且所述管道将空气输送至发动机进气口。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动力系包括无
极变速器(CVT),并且所述管道将冷却空气输送至所述无级变速器。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
联接至所述车辆的驾驶室框架,所述驾驶室框架能够从所述车辆移
除以进行运输;
在所述驾驶室框架被移除之后,就位时的所述槽框件是所述车辆上
的最高点。
30.根据权利要求26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后部多用途基座包括开口,所述管道穿过所述开口而突出,并且其
中,所述槽框件包围所述管道的顶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管包括将所述
管道密封地配合至所述开口的联接件,并且其中,所述管的所述顶部定
位得比所述开口高。
32.根据权利要求26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
定位在所述槽框件中的空气过滤器或滤网,所述空气过滤器或滤网能够
从所述车辆移除以进行清洁。
33.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
操作者室(60);
至少一个车身板构件(1824);
储藏箱(1858),所述储藏箱(1858)联接至所述车身板构件,并
且具有第一封闭件(1878)和第二封闭件(1876),所述第一封闭件具
有第一板(1884),所述第一板(1884)至少带有部分透明的窗(1884b)。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封闭件由
所述第一板和内部中间板限定。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内部中间板限
定所述第二封闭件。
36.根据权利要求34至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储藏箱包括具有一个敞开侧部的基本封闭的容器,并且所述第一板
和所述中间板定位在所述一个敞开侧部中。
37.根据权利要34至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
述第一板和所述中间板闩锁在一起以限定所述第一封闭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4至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板旋转以进入所述第一封闭件。
39.根据权利要求34至3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封闭件的尺寸设定成配合智能手机,并且能够通过所述透明窗
看到所述智能手机的屏幕。
40.根据权利要求34至3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中间板能够一起旋转以进入所述第二封闭件。
41.根据权利要求34至4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板相对于所述中间板密封。
42.根据权利要求34至4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中间板相对于所述容器密封。
43.根据权利要求34、权利要求34至4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
车辆,其中,所述中间板联接有闩锁臂。
44.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
框架(12);
支撑所述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14、16);
操作者室(60);
用于驱动所述地面接合构件的动力系(30);以及
后悬架(2602),所述后悬架(2602)包括纵臂(650),所述纵臂
大体水平地设置。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纵臂具有平的
下表面。
46.根据权利要求44或4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纵臂呈
基本矩形的横截面。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纵臂包括盒形
梁(670)。
48.根据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纵臂包
括纵向部分(670a)和横向部分(670b),所述纵向部分和所述横向部
分经由斜切口(670c)相连并且焊接在一起。
49.根据权利要求44至4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后悬架包括两个减振器(656、790),所述两个减振器(656、790)
联接在所述纵臂中的每一者与所述框架之间。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定位在所述操作者
室后方的后部多用途基座,所述减振器在位于所述操作者室后方并且位
于所述后部多用途基座下方的位置处安装至所述框架。
51.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
框架(12);
支撑所述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14、16);
操作者室(60),所述操作者室(60)至少具有包括座椅底部和座
椅靠背的座椅;以及
燃料箱(2070),所述燃料箱(2070)定位在所述座椅下方并且延
伸至位于在所述座椅底部(2046b)的前部前方的最靠前位置。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多用途车辆包
括两个并排式座椅。
53.根据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多用途
车辆包括定位在所述操作者室后方的动力系。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传动轴从所述动力
系延伸以与前部地面接合构件传动地联接。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燃料箱在所述
传动轴上方延伸。
56.根据权利要求54或5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燃料箱
包括位于其下表面上的凹部,用以容纳所述传动轴。
57.根据权利要求51至5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
所述燃料箱定位在乘客座椅下方。
58.一种多用途车辆(10),包括:
框架(12);
支撑所述框架的地面接合构件(14、16);
操作者室(60);
车身板(2054、2056),所述车身板(2054、2056)至少部分地限
定所述操作者室,并且,所述车身板的接合部(2140、2150)搭接;
座椅支撑框架(126),所述座椅支撑框架(126)定位在所述搭接
部分上;以及
座椅(1836、1838),所述座椅(1836、1838)联接至所述座椅支
撑框架。
59.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搭接部分限定
矩形突出部。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中,所述座椅支撑框架
包括成型为用于定位在所述矩形突出部上方的底部敞开的槽状件。
61.一种旁通式减振器(2630),包括
细长的减振器缸,所述减振器缸具有大致管状本体(2650),所述
管状本体(2650)具有管状壁,所述管状本体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至
少两个孔道(2670a-2670e)在所述管状壁内并且在所述上端部与所述下
端部之间延伸,并且每个孔道都具有与所述管状本体的内部相连通的通
道(2676a-2676e),其中,所述通道中的第一通道比所述通道中的第二
通道更靠近所述上端部;
活塞(2706),所述活塞(2706)定位在所述管状本体内部;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固定至所述活塞并且延伸超出所述上端部和所
述下端部中的一者;
上部盖(2652),所述上部盖(2652)封闭所述上端部;
下部盖(2658),所述下部盖(2658)封闭所述下端部;
所述上部盖和所述下部盖中的一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
第二孔道相连通的第一通路(2654a);
第一止回阀(2654),所述第一止回阀(2654)定位在所述第一通
路中;以及
液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伦·D·德卡德菲利普·B·斯温安迪·T·艾夫斯奥斯丁·L·豪科姆肖恩·D·彼得森戈东·J·斯坦梅茨亚当·J·施兰根科里·S·罗伊泰克丹尼尔·L·戈夫曼克林顿·A·约翰逊安德鲁·C·施莱夫詹森·R·菲尔茨托马斯·C·哈内格拉夫约翰·A·卡什塔内克詹姆斯·J·恩德里齐里基·G·耶格阿伦·J·尼斯丹尼尔·J·努格特伦克里斯·J·赫德柯蒂斯·C·卡尔鲁思丹尼尔·P·施特罗巴赫
申请(专利权)人: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