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15509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6 00:48
逆变器装置具有:散热框体,其具有主面、散热片、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该散热片配置在所述主面的相反侧,该第1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该第2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半导体模块,其配置在所述主面中的与所述散热片对应的区域,具有二极管模块以及逆变器模块;浪涌电流抑制电阻,其由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1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以及再生电阻,其由所述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2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逆变器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逆变器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即在电气装置中,针对在上部安装有发热量大的电气部件的框体,在框体内部的空腔侧设置多个散热片,将作为电磁噪声的产生源的电气部件配置在框体的内部,将框体上部的电气部件和框体内部的电气部件通过电线进行电连接。由此,根据专利文献I,能够实现发热量大的电气部件的散热良好,并且从作为电磁噪声的产生源的电气部件向外部辐射的电磁噪声较小的电气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519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对来自框体上部的电气部件的热量进行散热,需要在框体内部设置多个散热片,并且,为了减小从作为电磁噪声的产生源的电气部件向外部辐射的电磁噪声,需要将框体设为箱型,并将作为电磁噪声的产生源的电气部件以不与多个散热片碰触的方式收容在其内部。因此,电气装置作为整体易于大型化,难以减小部件安装空间。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减小部件安装空间的逆变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I个技术方案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散热框体,其具有主面、散热片、第I凹部以及第2凹部,该散热片配置在所述主面的相反侧,该第I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该第2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半导体模块,其配置在所述主面中的与所述散热片对应的区域,具有二极管模块以及逆变器模块;浪涌电流抑制电阻,其由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I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以及再生电阻,其由所述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2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 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能够抑制散热框体的高度使其不会高于散热片前端的高度,因此能够减少部件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I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I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逆变器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I 使用图1说明实施方式I涉及的逆变器装置I的电路结构。图1是示出逆变器装置I的电路结构的图。 逆变器装置I具有:半导体模块10、平滑电容器C、电流检测器CT、控制部CTRL、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继电器RL、再生电阻30、再生二极管D、再生晶体管TR、电压传感器SNS。半导体模块10具有二极管模块1a以及逆变器模块10b。 逆变器装置I将从电源PS供给的交流电力利用二极管模块1a变换为直流电力,利用平滑电容器C使直流电力平滑,并将平滑后的直流电力在逆变器模块1b中通过多个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而变换为交流电力,将变换后的交流电力供给至电动机M而驱动电动机M。 此时,为了有效地通过平滑电容器C进行平滑化,有时在平滑电容器C中使用大容量的电容器。因此,在电源PS接通时,有可能向逆变器模块1b流入大的浪涌电流,如果大的浪涌电流流入,则逆变器模块1b内的多个开关元件有可能劣化。 为了抑制该浪涌电流,在二极管模块1a和逆变器模块1b之间的P线上并联连接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以及继电器RL,控制部CTRL在电源PS接通时使继电器RL成为开路状态而由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消耗二极管模块1a的输出电流。即,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电连接在二极管模块1a和逆变器模块1b之间。例如,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的一端T21与二极管模块1a的P侧输出端子Tll连接,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的另一端T22与逆变器模块1b的P侧输入端子T13连接。 此外,如果从高速运转变为减速运转,则电动机M作为发电机而动作,因此有可能由于来自电动机M的再生电力而母线电压上升,如果母线电压上升,则逆变器装置I难以进行适当的电力变换动作。 为了抑制该母线电压的上升,在二极管模块1a和逆变器模块1b之间,在P线和N线之间连接再生二极管D以及再生晶体管TR,并在该再生二极管D与再生晶体管TR的中间节点和P线之间连接再生电阻30,控制部CTRL在利用电压传感器SNS检测出的逆变器模块1b的输入侧电压超过规定电压的情况下,使再生晶体管TR导通而由再生电阻30消耗来自电动机M的再生电力。S卩,再生电阻30电连接在二极管模块1a和逆变器模块1b之间。例如,再生电阻30的一端T31与二极管模块1a的P侧输出端子Tll连接,再生电阻30的另一端T32经由再生二极管D而与逆变器模块1b的P侧输入端子T13连接,并经由再生晶体管TR而与逆变器模块1b的N侧输入端子T14连接。 如上所述,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以及再生电阻30电连接在半导体模块10中的二极管模块1a和逆变器模块1b之间,因此在安装时,优选配置在半导体模块10的附近。 下面,使用图2说明逆变器装置I的安装结构。图2是示出逆变器装置I的安装形式的图,图2(b)是示出逆变器装置I的安装结构的俯视图,图2(a)是用A-A线剖切图2(b)的俯视图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2(c)是用C-C线剖切图2(b)的俯视图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逆变器装置I具有散热框体40、半导体模块10、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以及再生电阻30。 散热框体40收容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以及再生电阻30,并且在其主面40a上搭载有半导体模块10,多个散热片Fl?F6与散热框体40的主体一体成型。浪涌电流抑制电阻20以及再生电阻30由封装材料51、52封装在散热框体40内。 具体而言,散热框体40如图2(a)?(C)所示,以大致长方体形状作为基本结构,并且形成有沿C-C线方向延伸的槽TRl?TR6和沿A-A线方向延伸的槽TR7。散热框体40例如通过铝压铸而一体成型为如图2(a)?(c)所示的形状。 更具体而言,散热框体40在主面40a的相反侧形成有槽TRl?TR6和槽TR7,在主面40a的相反侧配置有多个散热片Fl?F6。在散热框体40的主面40a中,与散热片Fl?F6对应的区域是区域40al,在与该区域40al相邻的区域40a2处设有第I凹部40b。在散热框体40中,包围第I凹部40b的壁部WLl经由槽TRl而与多个散热片Fl?F6隔开。第I凹部40b具有与区域40a2对应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此外,在散热框体40的主面40a中,与散热片Fl?F6对应的区域是区域40al,在与该区域40al相邻的区域40a3处,设有第2凹部40c。在散热框体40中,包围第2凹部40c的壁部WL2经由槽TR7而与多个散热片Fl?F6隔开。第2凹部40c具有与区域40a3对应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半导体模块10配置在散热框体40的主面40a中的与散热片Fl?F6对应的区域40al。由此,由半导体模块10中的多个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等产生的热量能够从主面40a中的区域40al经由散热片Fl?F6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逆变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散热框体,其具有主面、散热片、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该散热片配置在所述主面的相反侧,该第1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该第2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半导体模块,其配置在所述主面中的与所述散热片对应的区域,具有二极管模块以及逆变器模块;浪涌电流抑制电阻,其由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1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以及再生电阻,其由所述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2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散热框体,其具有主面、散热片、第I凹部以及第2凹部,该散热片配置在所述主面的相反侧,该第I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该第2凹部与所述主面中的对应于所述散热片的区域相邻而设置; 半导体模块,其配置在所述主面中的与所述散热片对应的区域,具有二极管模块以及逆变器模块; 浪涌电流抑制电阻,其由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I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以及 再生电阻,其由所述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2凹部内,且电连接于所述二极管模块和所述逆变器模块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框体通过铝压铸而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内勇树松田健作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