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DC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71862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端子,用于固定第一线端和第二线端,该端子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其中,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绝缘设置;第二壳体上设有正极端、负极端,以及与正极端电连接的第一压线部和与负极端电连接的第二压线部;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第一压线部压紧第一线端,且第二压线部压紧第二线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DC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端子不易出现正负极短接现象;同时使得第一线端和第二线端能够通过第一压线部和第二压线部可靠地电连接至正负极端,从而提高了端子的可靠性;由于整个安装过程不需要增加套管、人工焊接以及焊接后包胶的工序,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及DC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端子及DC线。
技术介绍
目前,DC线在数码产品、小家电和测试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一般用于电源输出或者为数码产品及小家电产品充电。 DC线一般包括端子和线材,端子包括正极端和负极端,线材包括正极线和负极线,现有DC线一般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正极线和负极线分别对应焊接至正极端和负极端上。为了防止正极线和负极线短接,在焊接前通常需要在正极线和/或负极线上增加绝缘套管,不仅浪费工时,生产效率低下,且即使增加了绝缘套管,也不能保证焊接完成后不出现正极线和负极线短接现象。由于现有DC线一般通过手工焊接的方式将线材焊接至端子上,很可能由于人为因素而出现虚焊现象,从而造成产品可靠性低、合格率低下。此外,现有DC线在焊接完成后,还要将端子放入模具中进行包胶处理,工序繁琐,生产效率低下。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DC线的正负极易短接以及DC线生产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端子,用于固定第一线端和第二线端,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用于放置第二线端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正极端、负极端,以及与所述正极端电连接的第一压线部和与所述负极端电连接的第二压线部;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一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一线端并将所述第一线端电连接至所述正极端,且所述第二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二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二线端并将所述第二线端电连接至所述负极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线部上设有用于压紧所述第一线端的尖端部,和/或所述第二压线部上设有用于压紧所述第二线端的尖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线部和/或所述第二压线部呈锯齿状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压线部和/或所述第二压线部呈梳齿状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线部与所述正极端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压线部与所述负极端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呈与所述第一线端适配的凹槽状设置,所述第一压线部伸入凹槽内将所述第一线端压紧;所述第二固定部呈与所述第二线端适配的凹槽状设置,所述第二压线部伸入凹槽内将所述第二线端压紧。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适配的定位凸块,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定位凸块位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抵接壁,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抵接壁抵接的第二抵接壁,所述第一抵接壁向背离于所述第二抵接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定位凹槽,所述第二抵接壁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抵接壁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定位凸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端和第二线端通过所述定位凹槽进入所述端子内部。 优选地,所述定位凸块的端部呈弧面设置。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DC线,该DC线包括线材和端子,所述线材端部设有第一线端和第二线端,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用于放置第二线端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正极端、负极端,以及与所述正极端电连接的第一压线部和与所述负极端电连接的第二压线部;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一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一线端并将所述第一线端电连接至所述正极端,且所述第二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二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二线端并将所述第二线端电连接至所述负极端。 本技术提供的端子,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用于放置第一线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用于放置第二线端的第二固定部,在第二壳体上设置与正极端电连接的第一压线部和与负极端电连接的第二压线部,并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上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压线部压紧第一线端,且第二压线部压紧第二线端,从而使得第一线端与第二线端被牢固地固定,不易出现正负极短接现象;同时使得第一线端能够通过第一压线部可靠地电连接至正极端,且使得第二线端能够通过第二压线部可靠地电连接至负极端,从而提高了端子的可靠性;此夕卜,由于整个安装过程不需要增加套管、人工焊接以及焊接后包胶的工序,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端子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端子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本技术提供一种端子,用于固定第一线端10和第二线端20,参照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端子包括第一壳体30和与第一壳体30固定连接的第二壳体40 ;其中,第一壳体30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端10的第一固定部31和用于放置第二线端20的第二固定部32,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之间绝缘设置;第二壳体40上设有正极端50、负极端60,以及与正极端50电连接的第一压线部70和与负极端60电连接的第二压线部80 ;当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40固定连接时,第一压线部70压紧第一线端10以固定第一线端10并将第一线端10电连接至正极端50,且第二压线部80压紧第二线端20以固定第二线端20并将第二线端20电连接至负极端60。 上述端子用于DC线中。其中,DC线包括线材和上述端子。本实施例中,线材由两根导线及包覆于两所述导线外侧的绝缘层组成,且每根导线外侧均分别设有绝缘层,以使两根导线之间绝缘。组装DC线时,选取线材的一端,并去除线材端部的绝缘层,使之露出两根导线,即为上述第一线端10和第二线端20。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去除的绝缘层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只要能有足够长的第一线端10和第二线端20分别与第一压线部70和第二压线部80压紧且电连接即可。 上述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4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40均呈半圆柱状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0和第二壳体40也可以设置为半长方体状。 上述第一壳体30采用塑料制成,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与第一压线部70和第二压线部80配合并使得第一压线部70压紧第一线端10、且第二压线部80压紧第二线端20,同时第一压线部70和第二压线部80能够分别与第一线端10和第二线端20牢固地电连接即可。例如,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可以为卡扣、凹槽等。 上述第二壳体40采用塑料制成,正极端50、负极端60、第一压线部70和第二压线部80均为金属导体,本实施例中均采用钣金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钣金SUS301制成。上述正极端50与第一压线部7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焊接、卡合固定连接等;上述负极端60与第二压线部80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焊接或卡合固定连接等。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线部70与正极端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用于固定第一线端和第二线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用于放置第二线端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正极端、负极端,以及与所述正极端电连接的第一压线部和与所述负极端电连接的第二压线部;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一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一线端并将所述第一线端电连接至所述正极端,且所述第二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二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二线端并将所述第二线端电连接至所述负极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用于固定第一线端和第二线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二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用于放置第二线端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绝缘设置;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正极端、负极端,以及与所述正极端电连接的第一压线部和与所述负极端电连接的第二压线部;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一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一线端并将所述第一线端电连接至所述正极端,且所述第二压线部压紧所述第二线端以固定所述第二线端并将所述第二线端电连接至所述负极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线部上设有用于压紧所述第一线端的尖端部,和/或所述第二压线部上设有用于压紧所述第二线端的尖端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线部和/或所述第二压线部呈锯齿状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压线部和/或所述第二压线部呈梳齿状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线部与所述正极端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压线部与所述负极端一体成型。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六二张俊
申请(专利权)人: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