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54312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6 0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若干所述电源端子中具有相互配合且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在所述两片电源端子中,每片电源端子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扣持部、另一侧形成有弯折延伸以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扣持部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所述第二扣持部设有向外延伸的悬臂。所述第一扣持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扣持部设有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定位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若干所述电源端子中具有相互配合且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在所述两片电源端子中,每片电源端子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扣持部、另一侧形成有弯折延伸以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扣持部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所述第二扣持部设有向外延伸的悬臂。所述第一扣持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扣持部设有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定位片。【专利说明】电源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与线缆相连接的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而对于采用导电端子上下固定结合的方式的电连接器,在组装时,通常直接将上下导电端子装入绝缘本体内,且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上均未设有卡扣结构,从而在组装以及使用时导电端子很容易脱落,进而导致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固性较差,影响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稳固性较好,且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较强。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若干所述电源端子中具有相互配合且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在所述两片电源端子中,每片电源端子设有线缆结合部、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与所述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扣持部、另一侧形成有弯折延伸以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扣持部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所述第二扣持部设有向外延伸的悬臂,所述第一扣持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扣持部设有位于所述悬臂上方以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定位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电源端子的若干收容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包括分别收容于每一所述收容槽内的若干组电源端子,每组电源端子即包括所述相互配合且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悬臂朝向所述线缆结合部方向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扣持部包括自所述卡槽的一侧边向外折弯而形成的凸肋,所述凸肋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悬臂上下抵顶以限制所述第二扣持部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内上下、前后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肋自所述卡槽的一侧边撕破并向上折弯形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扣持部包括自所述卡槽的一侧边向外突伸的凸块,自所述定位片的上侧壁沿所述定位片的延伸方向凹陷有凹槽,以在所述定位片卡扣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后,所述凸块收容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凹槽中,以限制所述第二扣持部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内上下、前后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扣持部包括位于所述卡槽一侧的限位边,所述限位边包括沿所述定位片的延伸方向向外拱起的突边,以使得所述限位边于所述定位片延伸方向的截面大致呈拱桥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片的外侧壁上设有凸点,以在所述定位片卡扣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后,所述凸点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突边相配合,限制所述第二扣持部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内上下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片的两端分别向外突伸有卡块,以使得所述定位片的长度大于所述卡槽的长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源连接器通过在所述第一扣持部上设置卡槽,在所述第二扣持部上设置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定位片,从而所述定位片卡扣于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所述卡槽中,以使得所述电源端子组装稳定。【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源连接器组合与线缆配合安装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第一电源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6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一的立体图。图7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二的立体图。图8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三的立体图。图9是图3所示电源端子的实施方式四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组合I包括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第二电源连接器200及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的线缆30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结构相同,故本说明书仅对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200的结构于此不再赘述。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源端子20。请参阅图4与图5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 一端向前延伸的两个对接部12。所述两个对接部12沿所述绝缘本体10厚度方向对齐并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对接部12的至少一侧壁上还凹陷有狭槽121,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从而增强对接稳定性。其中一个对接部12设有自其外表面向外突伸并沿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延伸的突条1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突条13设置于其中一对接部12远离另一对接部12的外表面上。所述突条13自所述主体部11的末端沿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2的末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突条13大致呈梯形设置,从而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突条13能够起到防呆作用。所述主体部11包括基部111及连接所述基部111与所述对接部12的结合部112。所述基部111包括自所述结合部112的末端向外倾斜延伸的斜边113,以使得所述基部111的宽度大于所述结合部112的宽度。所述基部11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114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滑槽11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侧壁114上设置有八条滑槽115。所述两侧壁114与所述斜边113相连接且与所述突条13所在平面垂直,从而在插拔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时,所述滑槽115和所述斜边113可增加所述绝缘本体10与手之间的摩擦力,以方便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100的插拔。所述绝缘本体10还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20的两个收容槽14。所述两个收容槽14之间设有隔板15,所述每一收容槽14与所述每一对接部12前后对应且向前延伸并贯穿至所述对接部12的前端。所述收容槽14的两内侧壁上均设有限位槽141。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若干电源端子20包括分别收容于所述两个收容槽14内的两组电源端子20,每组电源端子20包括相互配合且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在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0中,每片电源端子20设有线缆结合部23、接触部21以及连接所述线缆结合部23与所述接触部21的连接部22。所述线缆结合部23包括用以收容并夹持所述线缆300的收容空间231。所述接触部21包括三根接触臂211。所述连接部2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扣持部221、另一侧形成有弯折延伸以与另一片电源端子20的所述第一扣持部221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222。所述第二扣持部222设有向外撕破形成的悬臂2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宏骐洪永炽郑杰友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