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44210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00:30
一种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包括前壳体(3)、后壳体(1)、下壳体(10)、头枕杆(2)、推动机构;所述头枕杆(2)由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第三横向杆体(213)组成,所述第三横向杆体(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的顶端、第二杆体(212)的顶端相连,所述头枕杆(2)的正面形状为倒“U”形,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上分别设有头枕杆槽(19);所述下壳体(10)呈开口向上的盒体,所述下壳体(10)套在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和第二竖向杆体(212)上,所述头枕杆(2)的上部位于所述前壳体(3)、后壳体(1)之间,所述推动机构、前壳体(3)的下端、后壳体(1)的下端位于所述下壳体(10)内;所述前壳体(3)、后壳体(1)的两边分别设有导向柱移动孔(13)、所述导向柱移动孔(13)内设有可沿导向柱移动孔(13)滑动的导向柱(4),所述导向柱(4)的两端固定在所述下壳体(10)上,所述导向柱(4)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三横向杆体(213)在空间上互相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矩形推动框(7)、复位弹簧(6)、推动按钮(11),所述矩形推动框(7)套在所述第二竖向杆体(212)上,所述矩形推动框(7)的一侧嵌有带齿槽(20)的前后移动齿条(5),所述前后移动齿条(5)与所述导向柱(4)相互平行;所述后壳体(1)的下方中部设有门型槽(14),所述门型槽(14)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卡嵌在所述齿槽(20)内的定位块(9);所述矩形推动框(7)上设有弹簧定位柱(15),所述下壳体(10)上设有弹簧支承柱(21),所述复位弹簧(6)的两端被所述弹簧定位柱(15)、弹簧支承柱(21)固定;所述推动按钮(11)位于所述下壳体(10)的右侧,且推动按钮(11)从外向内穿过所述下壳体(10)的右侧与所述矩形推动框(7)相接触;当所述推动按钮(11)按动时,所述定位块(9)脱离所述齿槽(20),当所述推动按钮(11)复位时,所述定位块(9)卡入所述齿槽(20)内。(*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它包括前壳体、后壳体、下壳体、头枕杆、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矩形推动框、复位弹簧、推动按钮,所述矩形推动框的一侧设有带齿槽的前后移动齿条;所述后壳体的下方中部设有门型槽,所述门型槽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卡嵌在所述齿槽内的定位块;所述矩形推动框上设有弹簧定位柱,所述下壳体上设有弹簧支承柱,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被所述弹簧定位柱、弹簧支承柱固定;所述推动按钮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右侧,且推动按钮从外向内穿过所述下壳体的右侧与所述矩形推动框相接触。本技术通过推动机构实现头枕上、下、左、右的四向移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安全可靠。【专利说明】—种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头枕,特别是公开一种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
技术介绍
由于乘客对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座椅头枕发展迅速,为满足不同身高乘客的需求,现在的汽车座椅都能实现位置调节,从而使不同身高的人获得满意的舒适性。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是两方向头枕,该种类型的头枕可沿头枕杆进行上下两方向的调节。但不能进行前后方向调节,仍不能满足乘客对舒适性的要求。基于两方向头枕,市场上又出现了两种结构的四方向头枕。一种头枕是能过旋转泡沫体,将头枕可沿头枕杆泡沫的顶部朝前移动,从而达到了前后调节的目的,但该结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四方向头枕,这种头枕向前调节后,乘客头部只与头枕的前部接触,使得接触面积大减小,不能完全满足乘客的舒适性要求。另外一种头枕则避免了旋转头枕与乘客头部接触面积小的缺陷,该头枕将头枕泡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泡沫部分,后部为支撑部分,整个头枕可沿头枕杆作上下方向调节,同时头枕前部又可沿支撑部分作前后调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四方向调节功能。但是,该头枕结构太过复杂,成本太高,体积太大,致命的缺陷是可调节范围太小以及耐冲击强度较弱,可靠性和耐久性较差。再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带按钮能上下移动的汽车座椅头枕,如专利申请号为201220281721.0,名为《一种带按钮能上下前后移动的汽车座椅头枕》,这种汽车座椅头枕结构相对简单,整个头枕泡沫体能沿头枕杆作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移动,但是这种头枕机构庞大,使得整个头枕的尺寸太大,造成资源的浪费,造成了汽车空间的浪费,同时为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不能保证美观,给外观设计带来不少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所占空间小、装配简单、调节范围大、耐冲击强度更高的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包括前壳体3、后壳体1、下壳体10、头枕杆2、推动机构;所述头枕杆2由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第三横向杆体213组成,所述第三横向杆体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的顶端、第二杆体212的顶端相连,所述头枕杆2的正面形状为倒“U”形,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上分别设有头枕杆槽19 ;所述下壳体10呈开口向上的盒体,所述下壳体10套在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和第二竖向杆体212上,所述头枕杆2的上部位于所述前壳体3、后壳体I之间,所述推动机构、前壳体3的下端、后壳体I的下端位于所述下壳体10内;所述前壳体3、后壳体I的两边分别设有导向柱移动孔13、所述导向柱移动孔13内设有可沿导向柱移动孔13滑动的导向柱4,所述导向柱4的两端固定在所述下壳体10上,所述导向柱4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三横向杆体213在空间上互相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矩形推动框7、复位弹簧6、推动按钮11,所述矩形推动框7套在所述第二竖向杆体212上,所述矩形推动框7的一侧嵌有带齿槽20的前后移动齿条5,所述前后移动齿条5与所述导向柱4相互平行;所述后壳体I的下方中部设有门型槽14,所述门型槽14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卡嵌在所述齿槽20内的定位块9 ;所述矩形推动框7上设有弹簧定位柱15,所述下壳体10上设有弹簧支承柱21,所述复位弹簧6的两端被所述弹簧定位柱15、弹簧支承柱21固定;所述推动按钮11位于所述下壳体10的右侧,且推动按钮11从外向内穿过所述下壳体10的右侧与所述矩形推动框7相接触;当所述推动按钮11按动时,所述推动按钮11带动所述矩形定位框7向左移动,所述复位弹簧6被迫压缩,由于所述前后移动齿条5固定在矩形推动框7上,因此所述前后移动齿条5也随矩形推动框7向左移动,使得所述定位块9脱离所述齿槽20 ;当所述推动按钮11复位时,所述复位弹簧6复位,所述矩形推动框7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向右移动,所述前后移动齿条5随矩形推动框7 —起向右移动,使得所述定位块9卡入所述齿槽20内。所述前后移动齿条5上设有2、个齿槽20,形成2、个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档位。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上的头枕杆槽19分别为2飞个,形成2飞个高度调节档位。所述复位弹簧6为螺旋弹簧柱。本技术是在专利申请号为201220281721.0,名为《一种带按钮能上下前后移动的汽车座椅头枕》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进一步简化,降低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并保证本技术能实现前、后、上、下的四向移动调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矩形推动框作为传动件之一将推动机构、前壳体、后壳体发生动作,使本技术头枕在前、后方向作移动调整,还能通过头枕杆下端部的头枕杆槽与座椅的配合,使头枕能向上、下方向发生动作,操作简单,制造方便,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更简易。【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后壳体与定位块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推动机构位于前后方向的最前移动档位时,与头枕杆、下壳体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推动机构位于前后方向的最后移动档位时,与头枕杆、下壳体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其中:1、后壳体;2、头枕杆;3、前壳体;4、导向柱;5、前后移动齿条;6、复位弹簧;7、矩形推动框;8、螺钉;9、定位块;10、下壳体;11、推动按钮;13、导向柱移动孔;14、门型槽;15、弹簧定位柱;16、导向柱安装孔;19、头枕杆槽;20、齿槽;21、弹簧支承柱;22、限位通孔;211、第一竖向杆体;212、第二竖向杆体;213、第三横向杆体。【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f图5,本技术包括前壳体3、后壳体1、下壳体10、头枕杆2、推动机构。所述头枕杆2由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第三横向杆体213组成,所述第三横向杆体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的顶端、第二杆体212的顶端相连,所述头枕杆2的正面形状为倒“U”形,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上分别设有头枕杆槽19 ;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上的头枕杆槽19分别为2飞个,形成2飞个高度调节档位。所述下壳体10呈开口向上的盒体,所述下壳体10上设有左右两个限位通孔22,所述下壳体10套在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和第二竖向杆体212上,即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分别插在所述限位通孔22中,且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与下壳体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四向移动的简易汽车头枕,包括前壳体(3)、后壳体(1)、下壳体(10)、头枕杆(2)、推动机构;所述头枕杆(2)由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第三横向杆体(213)组成,所述第三横向杆体(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的顶端、第二杆体(212)的顶端相连,所述头枕杆(2)的正面形状为倒“U”形,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二竖向杆体(212)上分别设有头枕杆槽(19);所述下壳体(10)呈开口向上的盒体,所述下壳体(10)套在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和第二竖向杆体(212)上,所述头枕杆(2)的上部位于所述前壳体(3)、后壳体(1)之间,所述推动机构、前壳体(3)的下端、后壳体(1)的下端位于所述下壳体(10)内;所述前壳体(3)、后壳体(1)的两边分别设有导向柱移动孔(13)、所述导向柱移动孔(13)内设有可沿导向柱移动孔(13)滑动的导向柱(4),所述导向柱(4)的两端固定在所述下壳体(10)上,所述导向柱(4)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杆体(211)、第三横向杆体(213)在空间上互相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矩形推动框(7)、复位弹簧(6)、推动按钮(11),所述矩形推动框(7)套在所述第二竖向杆体(212)上,所述矩形推动框(7)的一侧嵌有带齿槽(20)的前后移动齿条(5),所述前后移动齿条(5)与所述导向柱(4)相互平行;所述后壳体(1)的下方中部设有门型槽(14),所述门型槽(14)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卡嵌在所述齿槽(20)内的定位块(9);所述矩形推动框(7)上设有弹簧定位柱(15),所述下壳体(10)上设有弹簧支承柱(21),所述复位弹簧(6)的两端被所述弹簧定位柱(15)、弹簧支承柱(21)固定;所述推动按钮(11)位于所述下壳体(10)的右侧,且推动按钮(11)从外向内穿过所述下壳体(10)的右侧与所述矩形推动框(7)相接触;当所述推动按钮(11)按动时,所述定位块(9)脱离所述齿槽(20),当所述推动按钮(11)复位时,所述定位块(9)卡入所述齿槽(20)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银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岱美汽车内饰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