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2674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6 1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所述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均为漏斗状,所述反应釜外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A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A,所述反应釜内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B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B;所述反应釜内层嵌套在反应釜外层内部,所述反应釜外层的内壁和反应釜内层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若干环形排布在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所述通孔的直径沿漏液口B到进液开口B逐渐递增;因为表层流体的黏度较低,所以表层流体可以通过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之间的间隙快速的流动到反应釜底部,通过和底部的高黏度流体混合,降低沿层阻力,方便流体进行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所述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均为漏斗状,所述反应釜外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A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A,所述反应釜内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B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B;所述反应釜内层嵌套在反应釜外层内部,所述反应釜外层的内壁和反应釜内层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若干环形排布在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所述通孔的直径沿漏液口B到进液开口B逐渐递增;因为表层流体的黏度较低,所以表层流体可以通过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之间的间隙快速的流动到反应釜底部,通过和底部的高黏度流体混合,降低沿层阻力,方便流体进行排出。【专利说明】一种反应爸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应釜,属于化工领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反应釜均为单层形,特别在浙青等高粘度流体盛放时,因为底层流体的密度大于上层流体的密度,会存在排出缓慢,容易堵塞出料口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通过一个双层的反应釜,使得底层和上层流体可以方便混合,加快流体的流动性。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所述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均为漏斗状,所述反应釜外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 A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 A,所述反应釜内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 B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 B ; 所述反应釜内层嵌套在反应釜外层内部,所述反应釜外层的内壁和反应釜内层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若干环形排布在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所述通孔的直径沿漏液口 B到进液开口 B逐渐递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所述漏液口 B的长度小于漏液口 A的长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所述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之间通过若干连接筋固定,所述连接筋一端固定在反应釜外层的内壁,所述连接筋另一端固定在反应釜内层的外壁。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反应釜的反应釜外层内设置反应釜内层,在反应釜内层上设置通孔,因为表层流体的黏度较低,所以表层流体可以通过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之间的间隙快速的流动到反应釜底部,通过和底部的高黏度流体混合,降低沿层阻力,方便流体进行排出。【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反应釜外层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应釜外层;2、反应釜内层;3、通孔;4、排液口 B;5、排液口 A;6、连接筋。【具体实施方式】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专利技术所涉及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1 一种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外层I和反应釜内层2,所述反应釜外层I和反应釜内层2均为漏斗状,所述反应釜外层I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 A和设置在底部的排液口 A5,所述反应釜内层2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 B和设置在底部的排液口 B4 ;所述反应釜内层2嵌套在反应釜外层I内部,所述反应釜外层I的内壁和反应釜内层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反应釜内层2的内壁上设置有通孔3,所述通孔33呈若干环形排布在反应釜内层2的内壁上,所述通孔3的直径沿漏液口 B到进液开口 B逐渐递增;为了低粘度的流体可以与高粘度的流体良好的混合,所述漏液口 B的长度小于漏液口A的长度; 为了保证低粘度流体的良好流动性,所述反应釜外层I和反应釜内层2之间通过若干连接筋6固定,所述连接筋6 —端固定在反应釜外层I的内壁,所述连接筋6另一端固定在反应釜内层2的外壁。当浙青等高黏度流体加入到反应釜时,因为流体静置后会有分层效应,此时质量偏大,黏度较大的流体会滞留在反应釜底部,如果直接从排液口排出的话,底层黏度较高的流体会堵塞住排液口,但本产品可以使得黏度较低的上层液体从缝隙中快速的流动到排液口处,降低了排液口壁面的沿程阻力,提高了排出的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反应爸,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爸包括反应爸外层和反应爸内层,所述反应爸外层和反应釜内层均为漏斗状,所述反应釜外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 A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 A,所述反应爸内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 B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 B ; 所述反应釜内层嵌套在反应釜外层内部,所述反应釜外层的内壁和反应釜内层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若干环形排布在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所述通孔的直径沿漏液口 B到进液开口 B逐渐递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口B的长度小于漏液口 A的长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之间通过若干连接筋固定,所述连接筋一端固定在反应釜外层的内壁,所述连接筋另一端固定在反应釜内层的外壁。【文档编号】B01J19/00GK103721657SQ201310704193【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0日 【专利技术者】黄应华 申请人:吴江市俊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所述反应釜外层和反应釜内层均为漏斗状,所述反应釜外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A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A,所述反应釜内层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液开口B和设置在底部的漏液口B;所述反应釜内层嵌套在反应釜外层内部,所述反应釜外层的内壁和反应釜内层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呈若干环形排布在反应釜内层的内壁上,所述通孔的直径沿漏液口B到进液开口B逐渐递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应华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俊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