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96522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9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其包含本体及旋转体。本体包含上盖、轴承及下盖。上盖具有入口及出口。轴承装设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上盖包含凸向该轴承的挡墙。挡墙包含止挡段及限位段。止挡段介于入口与出口之间,且限位段自止挡段的一端朝上盖的侧缘延伸。旋转体可旋转地装设于轴承。旋转体包含一第一凸墙及一第二凸墙。第一凸墙与第二凸墙彼此间隔一距离而形成一凹陷。凹陷分别与入口及出口连通。出口位于第一凸墙与限位段之间。止挡段介于第二凸墙与限位段之间,且止挡段与第二凸墙间保持间距以形成液流口。液流口连通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其包含本体及旋转体。本体包含上盖、轴承及下盖。上盖具有入口及出口。轴承装设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上盖包含凸向该轴承的挡墙。挡墙包含止挡段及限位段。止挡段介于入口与出口之间,且限位段自止挡段的一端朝上盖的侧缘延伸。旋转体可旋转地装设于轴承。旋转体包含一第一凸墙及一第二凸墙。第一凸墙与第二凸墙彼此间隔一距离而形成一凹陷。凹陷分别与入口及出口连通。出口位于第一凸墙与限位段之间。止挡段介于第二凸墙与限位段之间,且止挡段与第二凸墙间保持间距以形成液流口。液流口连通入口。【专利说明】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
本提案涉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为因应超高精密定位与微细加工系统的需求,摩擦力非常微小的液静压轴承系统成为高精密工具机不可缺少的关键组件。液静压轴承相比较于气静压轴承具备了更优异的刚性、阻尼性能与切削加工时的抑制颤振能力,再加上微(纳)米级精密运动定位精度,可提供超精密切削工具机的轴承设计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案,故全球高阶精密工具机导轨的轴承系统几乎都一致采用液静压轴承系统。现有完整的工具机液静压轴承系统,应包含液静压轴承油腔本体,外部供油系统及节流装置(节流器)三部分。节流装置的功能在于调节流体的流量,使系统获得稳定的流量供给。节流装置一般分为节流比为固定值的固定节流装置以及节流比为变动值的可变节流装置。由于可变节流装置因具有比固定节流装置更优异的节流效果,故市面上一般以可变节流装置为主。目前市面上的可变节流装置一般利用薄膜结构来调节流量,然而薄膜式可变节流装置因易产生疲劳变形而降低调节流量的效果。因此,如何改善可变节流装置的疲劳变形的问题以延长可变节流装置的使用寿命将是研发人员必须克服的一项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用于改善薄膜式可变节流装置具有疲劳变形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用以控制一流体的流量,包含一本体及一旋转体。本体包含一上盖、一轴承及一下盖。上盖具有一第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轴承装设于上盖及下盖之间,且轴承具有一轴孔。上盖包含凸向该轴承的一第一挡墙。第一挡墙包含一第一止挡段及一第一限位段。第一止挡段介于第一入口与该第一出口之间,且第一限位段自第一止挡段的一端朝上盖的侧缘延伸。旋转体可旋转地装设于轴孔内。旋转体具有一上表面。上表面面向上盖。旋转体包含一第一凸墙及一第二凸墙。第一凸墙与第二凸墙竖立于上表面且彼此间隔一距离而形成一第一凹陷。第一凹陷分别与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连通。第一出口位于第一凸墙与第一限位段之间。第一止挡段介于第二凸墙与第一限位段之间,且第一止挡段与第二凸墙间保持一第一间距以形成一第一液流口。第一液流口连通第一入口。其中,流体用以自第一出口流入或流出第一凹陷,使得第一凸墙因两侧的压力差而相对远离或靠近第一挡墙,并使得第二凸墙相对远离或靠近第一止挡段以调整流体自第一液流口流入第一凹陷的流量。根据上述本提案所揭露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旋转体可旋转地设置于轴承。并不用通过薄膜来达到流量控制的效果,故本提案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不会有疲劳变形的问题。此外,旋转体的受压段分别受到流体的压力差以带动第一凸墙的受压段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第一限位段以及第二凸墙的凸出部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第二限位段,以调整受压段的相对两侧的压力值而达到液静压轴承的流量控制的效果。以上的关于本提案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提案的原理,并且提供本提案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配置于液静压轴承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图4A为图3的旋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图7与图8为图2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的作动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20液静压轴承22 转轴24 第一注液口26 第二注液口28第三注液口30第四注液口40供油装置100 本体110 上盖111 凸座112 第一挡墙112a第一止挡段112b第一限位段112c第二限位段113 第二挡墙114 第一入口115 第一出口120 下盖121 凸座122第三挡墙122a第二止挡段122b第三限位段122c第四限位段123第四挡墙124第二入口125第二出口130组装座131组装槽140轴承141轴孔200旋转体210上表面212第一凸墙214受压段216延伸段218第二凸墙220基部222凸出部224第一侧缘226斜面228第二侧缘230斜面240下表面242第三凸墙244受压段246延伸段248第四凸墙250基部252凸出部254贯穿孔256第一液流口258第二液流口260第一流道262第二流道264第一凹陷266第二凹陷270环形通道280环形通道285压力缓冲空间290压力缓冲空间【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图1为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配置于液静压轴承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图4A为图3的旋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10,用以控制一流体的流量。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两个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10与一供油装置40 —同配置于液静压轴承20以调整液静压轴承20内的流体的流量。液静压轴承20包含一转轴22,且液静压轴承20具有一第一注液口 24、一第二注液口 26、一第三注液口 28及一第四注液口 30。其中一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10连通第一注液口 24与第三注液口 28,另一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10连通第二注液口 26与第四注液口 30。各注液口分别连通转轴22与液静压轴承20的内壁面所形成的空间,使流体可以自各注液口注入液静压轴承20。各注液口彼此相隔90度以平均分布于液静压轴承20四周。流体例如是润滑液以降低转轴22转动时的摩擦耗能。然而当转轴22承受负重时,转轴22就会偏离原始轴心而与轴承的内壁面接触,进而开始增加转轴22转动时的摩擦耗能。因此,必须通过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10与供油装置40来调整液静压轴承20内的流量以令转轴22复位,进而降低转轴22转动时的摩擦耗能。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10包含一本体100及一旋转体200。本体100包含一上盖110、一下盖120、一组装座130及一轴承140。上盖110与下盖120分别装设于组装座130的相对两侧。组装座130具有一组装槽131。轴承140装设于组装槽131内,以令轴承140位于上盖110及下盖120之间。轴承140具有一轴孔141。旋转体200旋转地装设于轴孔141内。更进一步来说,旋转体200通过轴承140相对本体100旋转,可降低旋转体200转动的摩擦耗能。详细来说,上盖110包含一凸座111、第一挡墙112及一第二挡墙113。此外,上盖110具有一第一入口 114及一第一出口 115。第一入口 114与上述供油装置40相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流量控制装置,用以控制一流体的流量,包含:本体,包含上盖、轴承及下盖,该上盖具有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该轴承装设于该上盖及该下盖之间,且该轴承具有轴孔,该上盖包含凸向该轴承的第一挡墙,该第一挡墙包含第一止挡段及第一限位段,该第一止挡段介于该第一入口与该第一出口之间,且该第一限位段自该第一止挡段的一端朝该上盖的侧缘延伸;以及旋转体,可旋转地装设于该轴孔内,该旋转体具有上表面,该上表面面向该上盖,该旋转体包含第一凸墙及第二凸墙,该第一凸墙与该第二凸墙竖立于该上表面且彼此间隔一距离而形成一第一凹陷,该第一凹陷分别与该第一入口及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一出口位于该第一凸墙与该第一限位段之间,该第一止挡段介于该第二凸墙与该第一限位段之间,且该第一止挡段与该第二凸墙间保持一第一间距以形成一第一液流口,该第一液流口连通该第一入口;其中,该流体用以自该第一出口流入或流出该第一凹陷,使得该第一凸墙因两侧的压力差而相对远离或靠近该第一挡墙,并使得该第二凸墙相对远离或靠近该第一止挡段以调整该流体自该第一液流口流入该第一凹陷的流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华志黄社振陈家伟苏兴川林卫助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