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铁专利>正文

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88388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5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包括永磁铁棒,及绕设于永磁铁棒外周的螺旋管;所述的螺旋管外周还设有永磁套管;需磁化的流体经螺旋管内流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需要磁化的流体从螺旋管内流过,并受到内侧的永磁铁棒和外侧的永磁套管的磁化,使磁管内部磁场强度可达到20000GS,且可以使流体流经磁管时最大限度地切割磁力线。其结构简单,且大幅度提高了磁化的磁场强度,解决了现有磁化处理装置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体积大、重量重、磁能积利用率低的不足,实现了单位体积磁化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且工艺性好的优势,其适用范围广、成本低,便于组织大批量生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包括永磁铁棒,及绕设于永磁铁棒外周的螺旋管;所述的螺旋管外周还设有永磁套管;需磁化的流体经螺旋管内流过。本技术使需要磁化的流体从螺旋管内流过,并受到内侧的永磁铁棒和外侧的永磁套管的磁化,使磁管内部磁场强度可达到20000GS,且可以使流体流经磁管时最大限度地切割磁力线。其结构简单,且大幅度提高了磁化的磁场强度,解决了现有磁化处理装置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体积大、重量重、磁能积利用率低的不足,实现了单位体积磁化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且工艺性好的优势,其适用范围广、成本低,便于组织大批量生产。【专利说明】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磁化装置,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适用于对液体、气体等流体进行强效磁化处理的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流体磁化处理技术已经在节能、环保、人体保健等多个
成功应用。虽然不断有流体磁化技术成功应用的成果被大量报道,但始终没能广泛地推广应用,且人们对该技术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原因何在?笔者通过对国内类似产品的结构及原理、性能参数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发现国内众多的磁化处理装置受结构的影响,普遍存在磁场强度低(普遍低于5000GS)、磁化结构复杂等问题,导致效果差、效率低、不稳定、不安全,使用效果不明显的缺点。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流体磁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包括永磁磁棒,及绕设于永磁磁棒外周的螺旋管;所述的螺旋管外周还设有永磁套管;需磁化的流体经螺旋管内流过。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永磁套管为分体式结构,至少包括二个瓦片式永磁铁。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螺旋管的圈数为10-20圈。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螺旋管的圈数为10-20圈;螺旋管内径为5_15mm,壁厚为0.5-1.0mm,永磁磁棒的直径为20-40mm,永磁套管的内径为32_72mm。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螺旋管为导磁体或永磁体。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永磁套管外周设有铁磁屏蔽管,永磁套管的两端设有与铁磁屏蔽管可拆式联接的端盖;所述的端盖为非导磁体。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螺旋管的两端沿轴线方向向外延伸穿过端盖,与端盖外侧设有的管接头密封联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可拆式联接为螺纹联接或带卡簧固定的轴孔联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铁磁屏蔽管的外周还设有管状外壳。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螺旋管内流过的流体为水、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使需要磁化的流体从螺旋管内流过,并受到内侧的永磁磁棒和外侧的永磁套管的磁化,使磁管内部磁场强度可达到10000GS,且可以使流体流经磁管时最大限度地切割磁力线。其结构简单,且大幅度提高了磁化的磁场强度,解决了现有磁化处理装置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体积大、重量重、磁能积利用率低的不足,实现了单位体积磁化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且工艺性好的优势,其适用范围广、成本低,便于组织大批量生产。当用于燃油磁化处理时,燃油经由螺纹磁化流动,使燃油催化、磁化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不仅节油效果明显、燃烧充分,而且在有效提高发动机功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排放。当用于水磁化处理时,水从螺纹强磁管中穿过,强磁场作用下水分子的氢键角发生改变,原来缔合链状的大分子,断裂成单个小分子,水分子偶极距发生偏转,使水的分子簇减小,激活了水的生态活性,应用在工业、农业或人体保健行业亦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的螺旋管采用纳子接头与管接头进行联接的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及其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0永磁磁棒20螺旋管30永磁套管31瓦片式永磁铁40铁磁屏蔽管50端盖51管接头52密封圈60管状外壳`50A端盖70台阶孔71内孔72外孔80纳子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包括永磁磁棒10,及绕设于永磁磁棒10外周的螺旋管20 ;螺旋管20外周还设有永磁套管30 ;需磁化的流体经螺旋管20内流过。永磁套管30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二个瓦片式永磁铁31。其中,螺旋管的圈数为10-20圈;螺旋管内径为5-15mm,壁厚为0.5-1.0mm,永磁磁棒的直径为20-40mm,永磁套管的内径为32_72mm。目前有加工出来的产品尺寸和磁场强度的数据为:永磁磁棒:外径25mm、长度IOOmm ;表磁达到10000-12000GS ;螺旋管内径为6.35mm,壁厚为0.5mm ;螺旋管的圈数15圈;永磁套管由瓦片式永磁铁构成:长100mm、内径40mm、外径60mm、径向充磁、表磁4000-5000GS ;铁磁屏蔽套管,内径为60mm。螺旋管20为导磁体或永磁体,优选采用高磁导率材料。永磁套管30外周还设有铁磁屏蔽管40,永磁套管30的两端设有与铁磁屏蔽管40可拆式联接的端盖50 ;端盖50为非导磁体,可以防止磁场从两端漏出去。螺旋管20的两端沿轴线方向向外延伸穿过端盖50,与端盖50外侧设有的管接头51密封联接。铁磁屏蔽管40与端盖50的可拆式联接为带有密封圈52的螺纹联接。铁磁屏蔽管40的外周还设有管状外壳60,该管状外壳60为非导磁材料,可以防止磁场外漏。其中,螺旋管内流过的流体为水、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为了实现螺旋管20的两端与管接头51密封联接,如图3所示,在端盖50A的中心设有一个台阶孔70,包括内孔71和外孔72,外孔72小,用于穿过管接头51的螺纹部,内孔71大,用于装入纳子接头80,由于纳子接头需要与管接头螺纹联接,由于不能转动,故内孔为方形孔(比如四方孔或六方孔)或带有定位销的圆孔;纳子接头80的形状与内孔的形状相同,二者为间隙小于0.5mm的轴孔配合(可以轴向移动),以使管接头可以从端盖外侧穿过外孔,能对准装在内孔上的纳子接头,快速实现二者的螺纹联接。纳子接头内螺纹底部设有带内锥孔的内凹槽,螺旋管的端部在管接头的锥形头部作用下,变成锥形,作用于纳子接头的内凹槽,实现螺旋管与管接头的密封联接。由于螺旋管是螺旋状,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因此,螺旋管两端的密封联接不会发生干涉等情况,反复拆装均不受影响。上述实施例中,为单一螺旋管径的螺旋管结构,用于流速较小的流体磁化,且结构类似一个管状体,较长,占用空间大。但安装空间又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二个螺旋管,包括内螺旋管和外螺旋管,这样可以减少整个装置的长度,而且磁场更集中,磁化的效果更佳。另外,流体的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在同一个位置,便于传统产品的改装升级。内螺旋管和外螺旋管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整体式结构,在一个绕管设备上一次性绕制rfu 。于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三个螺旋管,即包括内螺旋管、中螺旋管和外螺旋管,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流体的输入接口与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强效磁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永磁磁棒,及绕设于永磁磁棒外周的螺旋管;所述的螺旋管外周还设有永磁套管;需磁化的流体经螺旋管内流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铁郑晓天曾振军
申请(专利权)人:郑铁郑晓天曾振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