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70583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3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属于煤粉燃烧器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易于点火,燃烧稳定,NOx排放量少的燃烧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包括本体,本体的一端为燃烧室,另一端为向燃烧室提供燃料和助燃物的进料系统,所述进料系统的整体为一圆筒状,进料系统的内部由内及外依次套装有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所述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均同心设置,所述外侧管的内壁和中间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外二次风道,所述中间管的内壁和内侧管的外壁之间形成内二次风道,所述内侧管为一次风道;本发明专利技术易于点火,燃烧稳定,有害气体排放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
本专利技术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属于煤粉燃烧器

技术介绍
我国贫煤、无烟煤等低挥发份煤的资源极其丰富,但这种煤极不易着火和燃尽,调峰运行十分困难。对于低挥发份煤,习惯采用四角切圆直流的燃烧方式,但随着锅炉容量的增加,四角切圆燃煤锅炉炉膛出口烟温偏差有增大的趋势,不能满足要求。旋流煤粉燃烧器利用旋转射流,能形成有利于着火的高温烟气回流区,并使气流强烈混合,但在燃烧低挥发份煤时存在严重的稳燃问题,另外,在现有的锅炉上,通常采用浓淡分流燃烧技术,经过浓淡分流后煤粉浓度较高,煤粉的找活特性也显著改善,但是,煤粉在燃烧器内燃烧室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NOx,对环境和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劣质烟煤和贫煤的污染程度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易于点火,燃烧稳定,NOx排放量少的燃烧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包括本体,本体的一端为燃烧室,另一端为向燃烧室提供燃料和助燃物的进料系统,所述进料系统的整体为一圆筒状,进料系统的内部由内及外依次套装有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所述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均同心设置,所述外侧管的内壁和中间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外二次风道,所述中间管的内壁和内侧管的外壁之间形成内二次风道,所述内侧管为一次风道;其中,所述外二次风道内设置有第一气流调整器,所述第一气流调整器的结构为:包括圆管,所述圆管的管内设置有栅格状隔板,所述圆管外圆周与外二次风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件。其中,所述内二次风道内设置有第二气流调整器,所述第二气流调整器与第一气流调整器的结构相同。其中,所述一次风道的一端设置有扩流锥,所述扩流锥的出口设置在燃烧室内;其中,所述燃烧室包括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所述一级燃烧室将进料系统与二级燃烧室相连通,所述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均呈喇叭状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均为耐热钢材质。其中,所述连接件的结构为多个均布设置在圆管外圆周上的肋条。其中,所述连接件的结构为环状的连接板。其中,所述扩流锥由多个扇形板绕一次风道的中心线围成。其中,所述扩流锥伸出一次风道端部30_50mm。其中,所述扩流锥的扩锥角半角为40-5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专利技术采用内二次风道和外二次风道的分级配送方式,使得空气和煤粉的混合更加完全,方便进行燃烧调节,燃烧调节方式灵活,而且在在内二次风道设置有第一气流调整器,外二次风道内设置有第二气流调整器,可使内二次风道和外二次风道内的空气进一步浓缩,湍流作用增强,进入燃烧室的空气和煤粉浓度高,使得燃烧室在燃烧过程中处于还原气氛下,燃烧产生的NOx大量被还原,从而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由于采用少量的燃油即可点燃燃烧室中的煤粉,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点火用油。二、本专利技术的一次风道靠近燃烧室的一端设置有扩流锥,可使一次风道固体壁面附近的边界层中气流速度减小,从而在流场中某一区域使火焰传播速度与气流速度相匹配,火焰前沿便能稳定下来,达到稳定燃烧的目的,同时可大大降低NOX的生成。三、本专利技术中扩流锥伸出一次风管端部30_50mm,这样既不会对粉流产生过大的阻力,也不会因扩散角过大产生“飞边”现象,同时扩锥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调节,以适应贫煤、无烟煤等低挥发份煤粉的稳定、高效燃烧。四、本专利技术中扩流锥的扩锥角半角为40-55°,可保证足够大的回流区直径,达到助燃、稳燃的效果,同时可防止“飞边”现象的产生。五、燃烧室分为两级燃烧室,煤粉在燃烧室内的燃烧更加充分,燃烧效果好。六、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均为耐热钢材质,耐火性能好,可长期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气流调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扩流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进料系统,2为燃烧室,11为外侧管,12为中间管,13为内侧管,14为外二次风道,15内二次风道,16为一次风道,17为第一气流调整器,18为第二气流调整器,19为扩流锥,21为一级燃烧室,22为二级燃烧室,171为连接件,172为隔板,173为圆管,191为扇形板。【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包括本体,本体的一端为燃烧室2,另一端为向燃烧室2提供燃料和助燃物的进料系统1,所述进料系统I的整体为一圆筒状,进料系统I的内部由内及外依次套装有外侧管11、中间管12和内侧管13,所述外侧管11、中间管12和内侧管13均同心设置,所述外侧管11的内壁和中间管12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外二次风道14,所述中间管12的内壁和内侧管13的外壁之间形成内二次风道15,所述内侧管13为一次风道16 ;其中,所述外二次风道14内设置有第一气流调整器17,所述第一气流调整器17的结构为:包括圆管173,所述圆管173的管内设置有栅格状隔板172,所述圆管173外圆周与外二次风道1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件171。其中,所述内二次风道15内设置有第二气流调整器18,所述第二气流调整器18与第一气流调整器17的结构相同。其中,所述一次风道16的一端设置有扩流锥19,所述扩流锥19的出口设置在燃烧室2内;其中,所述燃烧室2包括一级燃烧室21和二级燃烧室22,所述一级燃烧室21将进料系统I与二级燃烧室22相连通,所述一级燃烧室21和二级燃烧室22均呈喇叭状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外侧管11、中间管12和内侧管13均为耐热钢材质。其中,所述连接件171的结构为多个均布设置在圆管173外圆周上的肋条。其中,所述连接件171的结构为环状的连接板。其中,所述扩流锥19由多个扇形板191绕一次风道16的中心线围成。其中,所述扩流锥19伸出一次风道16端部30_50mm。其中,所述扩流锥19的扩锥角半角为40-55°。本专利技术使用时,煤粉通过一次风道16送入炉膛,煤粉在经过扩流锥19时产生高温烟气,形成反向流,从而使煤粉气流加热燃烧。煤粉气流通过扩流锥19时,一部分沿锥体送入燃烧室2,一部分从锥体通道送入燃烧室2,从而产生浓淡气流效果,使煤粉能够稳定、高效的燃烧,内二次风通过内二次风道15内设置的第二气流调节器后进入燃烧室2,外二次风通过外二次风道14内设置的第一气流调节器后进入燃烧室2,使得进入燃烧室2的煤粉和空气的浓度都很高,可将NOx还原,产生的有害气体减少。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得各种变化,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的一端为燃烧室,另一端为向燃烧室提供燃料和助燃物的进料系统,所述进料系统的整体为一圆筒状,进料系统的内部由内及外依次套装有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所述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均同心设置,所述外侧管的内壁和中间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外二次风道,所述中间管的内壁和内侧管的外壁之间形成内二次风道,所述内侧管为一次风道;所述外二次风道内设置有第一气流调整器,所述第一气流调整器的结构为:包括圆管,所述圆管的管内设置有栅格状隔板,所述圆管外圆周与外二次风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件。所述内二次风道内设置有第二气流调整器,所述第二气流调整器与第一气流调整器的结构相同。所述一次风道的一端设置有扩流锥,所述扩流锥的出口设置在燃烧室内;所述燃烧室包括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所述一级燃烧室将进料系统与二级燃烧室相连通,所述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均呈喇叭状向外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于点火且燃烧稳定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本体的一端为燃烧室,另一端为向燃烧室提供燃料和助燃物的进料系统,所述进料系统的整体为一圆筒状,进料系统的内部由内及外依次套装有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所述外侧管、中间管和内侧管均同心设置,所述外侧管的内壁和中间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的外二次风道,所述中间管的内壁和内侧管的外壁之间形成内二次风道,所述内侧管为一次风道; 所述外二次风道内设置有第一气流调整器,所述第一气流调整器的结构为:包括圆管,所述圆管的管内设置有栅格状隔板,所述圆管外圆周与外二次风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连接件。 所述内二次风道内设置有第二气流调整器,所述第二气流调整器与第一气流调整器的结构相同。 所述一次风道的一端设置有扩流锥,所述扩流锥的出口设置在燃烧室内; 所述燃烧室包括一级燃烧室和二级燃烧室,所述一级燃烧室将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民发王欢郎凤娥郎鹏德郎秀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邦实创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