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编机的复合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5293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在导针片基体(5)和两个刀片(6、7)的组合范围的前端的前卡合部(2a),在狭缝部(5a)中容纳突起部(6a、7a)。在中间的中卡合部(2b),凸部(5b)和凹部(6b、7b)对置,在设置于凸部(5b)的前端部的槽(55e)中收容并卡合凹部。在组合范围的后端的后卡合部(2c),在切口部(5c)中容纳并卡合两个刀片的后端部(6c、7c)。在将两个刀片安装于导针片基体时,先将突起部勾挂于狭缝部,进行在前卡合部的卡合。接着在顺时针方向进行以前卡合部为支点的摆动,进行在中卡合部以及后卡合部的卡合。若在卡合的状态下被插入针槽内,则能够作为导针片(2)一体地动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横编机的复合针
本技术涉及一种由导针片开闭针钩的横编机的复合针。
技术介绍
以往,在横编机中,存在使用复合针作为编织针的情况。在复合针中,针主体和导针片以组合成针主体被配置在成为针槽的底面侧的下方、导针片被配置在成为针槽的表面侧的上方的状态被收容在针槽中。针主体在成为针床的齿口侧的前部具有针钩,沿针槽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使针钩相对于齿口进退。导针片将开闭针钩的部件和具备受到三角的驱动的针踵的部件结合而形成(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从宽度方向的两侧由舌夹着进行针钩的开闭,再有,在舌能够越过针钩并进入齿口的复合针中,还能够实现利用舌进行的移圈等动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在这些复合针中,具备受到三角的驱动的针踵的部件和开闭针钩的部件被组合成由预先形成的结合部结合,结合部通过后加工中的铆接作业被牢固地进行固定。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74745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946323号公报为了固定复合针的结合部,需要铆接作业等后工序,所以,费工夫。另外,因为在结合部被牢固地固定的状态下将复合针插入各针槽或因维护等而从针槽除去时,部件之间的相对变形也被限制,所以,作业费工夫。再有,不能进行将形成复合针的部件的一部分更换那样的修复,即使一部分产生损伤等,也需要更换整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要在后工序中牢固地进行固定的横编机的复合针。本技术是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所述横编机的复合针作为组合状态的编织针被收容于被并列设置在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中,所述复合针分别配置有成为表面侧的上方的导针片和成为底面侧的下方的针主体,针主体能够沿针槽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以使得前部的针钩相对于齿口进退,导针片由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的组合形成,能够进行相对于针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其特征在于,在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的组合中,在前后方向上设置预先设定的长度的组合范围,组合范围的前端的前卡合部由被设置在各刀片上的突起部、和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上并容纳上述突起部的狭缝部形成,组合范围的中间的中卡合部由被设置在各刀片上的凹部、和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上并与刀片的上述凹部对置的凸部形成,所述凸部能够在形成于前端部的槽中收容两个刀片的上述凹部,组合范围的后端的后卡合部由各刀片的后端部、和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上并容纳上述刀片的后端部的切口部形成。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针片基体的切口部在宽度方向的中间具有进行限制的分隔部,以使得上述两个刀片的后端部不会越过宽度方向的中间地移动。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针主体具有:收容槽,其在针床的底面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开口,并收容上述两个刀片的上述突起部和上述凹部的中间部分;和推压部,其在上述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最为后退的状态下,从针槽的表面侧推压被收容在收容槽中的两个刀片。根据本技术,复合针的导针片将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组合,通过相对于针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来开闭针主体的前部的针钩。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在前后方向以预先设定的长度被设置的组合范围内,分别在前端的前卡合部、中间的中卡合部以及后端的后卡合部卡合,由此被结合。在将复合针装配于针槽时,若使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在三个卡合部卡合,则能够在针槽内作为导针片一体地动作,因此,不需要在形成复合针时的后工序中在导针片基体上组合并牢固地固定两个刀片。因为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没有被牢固地固定,所以,即使在进行与针槽的装拆时,也能够使相互之间的变形增大等,容易地进行作业。在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的任意一个受到损伤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换受到损伤的部件,作为复合针再次使用。另外,根据本技术,因为在切口部设置分隔部进行限制,以使各刀片的后端部不会越过宽度方向的中央,所以,被限制成两个刀片不会在宽度方向脱开。另外,根据本技术,在将复合针装配于针槽时,需要在收容槽中收容两个刀片,以便从设置在针主体上的推压部受到推压。因为两个刀片和针主体没有被牢固地固定,所以,能够一边将刀片收容于收容槽,一边容易地进行将复合针装配于针槽的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复合针I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将图1的复合针I分解了的构成零件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导针片基体5的包括三个卡合部的部分的侧视图以及仰视图和使两个刀片6、7卡合在导针片基体5的状态的仰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导针片基体5和刀片6、7的卡合状态的局部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1的复合针I中的中卡合部2b附近的局部的结构的侧视图以及侧视剖视图。图6是针对图1的复合针I的后卡合部2c,表示其它例的局部的侧视图以及仰视剖视图及表示另外其它的例的局部侧视图。图7是表示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复合针11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正视剖视图、表示刀片16、17的结构的侧视图以及表示针主体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11:复合针;2、12:导针片;2a、12a:前卡合部;2b、12b:中卡合部;2c、12c:后卡合部;3、13:针主体;3a:针钩;5、15:导针片基体;5a、15a:狭缝部;5b、15b:凸部;5c、5f、5h、15c:切口部;5e、15e:槽;5g、51:分隔部;6、7、16a、17a:刀片;6a、7a、16a、17a:突起部;6b、7b、16b、17b:凹部;6c、7c、16c、17c:后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在图1?图6中,表示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复合针I的结构。在图7中,表示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复合针11的结构。在实施例2的复合针11中,存在在对与实施例1的复合针I对应的部分标注仅十位的数值不同,但其它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另外,在有关图1?图7的说明中,存在对没有记载在说明对象的附图中的部分,标注其它的附图记载的附图标记来提及的情况。实施例1图1是针对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复合针I表示整体结构。复合针I作为组合状态的编织针被收容于被并列设置在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中,该复合针I分别配置了成为表面侧的上方的导针片2和成为底面侧的下方的针主体3。针主体3可以沿针槽在前后方向往复移动,以便前部的针钩3a相对于齿口进退。针主体3使挺针片4的前端部4a与设置在后部的凹部3b嵌合连结。在挺针片4的中间部分设置针踵4b。挺针片4的与针踵4b相比成为后方的部分在使尾端部4c与针床的底面抵接时,通过弹性变形将针踵4b向上方推起。在复合针I被收容在针槽中的状态下,被推起的针踵4b从针床的表面突出。导针片2由导针片基体5和两个刀片6、7的组合形成,可以进行相对于针主体3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在导针片基体5和两个刀片6、7的组合中,在前后方向设置被预先设定的长度的组合范围2S。在组合范围2S的前端的前卡合部2a,在狭缝部5a中容纳并卡合突起部6a、7a。突起部6a、7a被设置在各刀片6、7上,一边倾斜一边向后上方突出。狭缝部5a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5上,向前方开口,并从下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向下方开口。在组合范围2S的中间的中卡合部2b,凸部5b和凹部6b、7b卡合。凹部6b、7b被设置在各刀片6、7上,沿前后方向在成为一定的宽度的范围内,上下方向的高度减少。凸部5b被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所述横编机的复合针作为组合状态的编织针被收容于被并列设置在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中,所述复合针分别配置有成为表面侧的上方的导针片和成为底面侧的下方的针主体,针主体能够沿针槽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以使得前部的针钩相对于齿口进退,导针片由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的组合形成,能够进行相对于针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其特征在于,在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的组合中,在前后方向上设置预先设定的长度的组合范围,组合范围的前端的前卡合部由被设置在各刀片上的突起部、和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上并容纳上述突起部的狭缝部形成,组合范围的中间的中卡合部由被设置在各刀片上的凹部、和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上并与刀片的上述凹部对置的凸部形成,所述凸部能够在形成于前端部的槽中收容两个刀片的上述凹部,组合范围的后端的后卡合部由各刀片的后端部、和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上并容纳上述刀片的后端部的切口部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9.25 JP 2012-2113821.一种横编机的复合针,所述横编机的复合针作为组合状态的编织针被收容于被并列设置在横编机的针床上的针槽中,所述复合针分别配置有成为表面侧的上方的导针片和成为底面侧的下方的针主体, 针主体能够沿针槽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以使得前部的针钩相对于齿口进退, 导针片由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的组合形成,能够进行相对于针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 其特征在于, 在导针片基体和两个刀片的组合中,在前后方向上设置预先设定的长度的组合范围, 组合范围的前端的前卡合部由被设置在各刀片上的突起部、和被设置在导针片基体上并容纳上述突起部的狭缝部形成, 组合范围的中间的中卡合部由被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园村稔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