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83509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0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包括抽真空模块和变压器;抽真空模块包括抽真空装置、连接管以及控制阀门;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其一端与抽真空装置密封连通,另一端与变压器的油枕密封连通;控制阀门,包括第一控制阀门,设置于第一连接管上,用于控制抽真空装置与油枕之间是否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将变压器与抽真空模块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抽真空装置使变压器的油枕和与其连通的箱体处于负压状态,散热器中的变压器油转移至油枕和箱体中,检修结束后,解除负压状态,变压器油又流回散热器中,整个检修过程,变压器油通过自体内的转移即可使散热器处于无油或少油状态,避免了对变压器油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包括抽真空模块和变压器;抽真空模块包括抽真空装置、连接管以及控制阀门;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其一端与抽真空装置密封连通,另一端与变压器的油枕密封连通;控制阀门,包括第一控制阀门,设置于第一连接管上,用于控制抽真空装置与油枕之间是否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将变压器与抽真空模块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抽真空装置使变压器的油枕和与其连通的箱体处于负压状态,散热器中的变压器油转移至油枕和箱体中,检修结束后,解除负压状态,变压器油又流回散热器中,整个检修过程,变压器油通过自体内的转移即可使散热器处于无油或少油状态,避免了对变压器油的二次污染。【专利说明】变压器油转移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变压器检修过程中,对变压器油进行转移的系统。
技术介绍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是变换电压,以利于功率的传输。电压经升压变压器升压后,可以减少线路损耗,提高送电的经济性,达到远距离送电的目的。而降压变压器则能把高电压变为用户所需要的各级使用电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变压器主要由箱体、绝缘套管、油枕、散热器、铁芯与绕组组成。变压器箱体(即油箱)里灌满变压器油,铁芯与绕组浸在变压器油里。在油箱上部有油枕,通过第一油管与箱体连通。箱体外接有散热器,散热器内排列着许多散热管,通过第二油管和第三油管与散热器连通。第二油管上设置有第一蝶阀,第三油管上设置有第二蝶阀,通过第一蝶阀和第二蝶阀的开闭控制箱体与散热器间是否连通。运行中的铁芯与绕组产生的热能使变压器油温度升高,温度高的变压器油密度较小,上升进入散热管,变压器油在散热管内循环流动后温度降低、密度增加,在散热管内下降重新进入箱体,因此,铁芯与绕组的热量通过变压器油的自然循环即可散发出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各种大型变压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使用过程中,大型变压器会出现局部损坏,需要更换相应附件。通常的做法如图1、图2所示。图1针对的是变压器箱体21需要检修的情况。传统的做法是:关闭第一蝶阀212和第二蝶阀213,之后打开位于箱体21底部的底端阀门214以及与外部油柜3连通的连通阀门31,使箱体21中的变压器油经底端阀门214流出,之后经滤油机4和连通阀门31流入到油柜3中。当箱体21油位下降至入孔法兰的下端部时,依次关闭底端阀门214、滤油机4和连通阀门31,即可对箱体21进行检修,更换损坏的附件。待箱体21检修完毕后,依次打开底端阀门214、滤油机4和连通阀门31,将变压器油返回至箱体21,最后打开第一蝶阀212和第二蝶阀213,完成全部作业流程。图2针对的是散热器23需要检修的情况。传统的做法是:打开位于散热器23顶部的排气阀,之后依次打开散热器23底部的排油阀和与外部油柜3连通的连通阀门31,通过散热器23底部的排油阀、滤油机4和连通阀门31,将散热器23中的变压器油流入到油柜3中,使散热器23处于无油状态。待散热器23检修完毕后,将变压器油通过滤油机4注入散热器23中,之后关闭排气阀和排油阀,完成全部作业流程。但上述两种检修过程,均需将变压器油放入外部的油柜3储藏,易造成变压器油的二次污染,整个过程操作复杂,检修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变压器检修过程中,需将其内部的变压器油放入外部的油柜储藏,易造成变压器油的二次污染,从而提供一种无需使用外部油柜,即可在检修过程中对变压器油进行转移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包括抽真空模块和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箱体、油枕以及散热器,所述箱体与所述油枕间通过第一油管连通;所述箱体通过第二油管和第三油管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第二油管上设置有第一蝶阀,所述第三油管上设置有第二蝶阀,通过所述第一蝶阀和所述第二蝶阀的开闭控制所述箱体与所述散热器间是否连通;所述抽真空模块,包括抽真空装置、连接管以及控制阀门;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其一端与所述抽真空装置密封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枕密封连通;所述控制阀门,包括第一控制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用于控制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油枕之间是否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连接管,还包括第二连接管,其一端与所述抽真空装置密封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密封连通;所述控制阀门,还包括第二控制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用于控制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是否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抽真空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真空泵和分离罐;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分离罐的端口密封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分离罐的端口之间通过三通管接头密封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抽真空模块,还包括散热器抽真空装置、散热器连接管以及散热器控制阀门;所述散热器连接管,其一端与所述散热器抽真空装置密封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密封连通;所述散热器控制阀门设置于所述散热器连接管上,用于控制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是否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散热器抽真空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真空泵和第二分离罐;所述散热器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离罐的端口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油枕的顶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油枕顶部的排油阀门紧固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或者所述散热器连接管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散热器的顶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变压器油转移系统,所述第二连接管或者所述散热器连接管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散热器顶部的排气阀门紧固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所述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包括抽真空模块和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即为常见的变压器,包括箱体、油枕以及散热器,所述箱体与所述油枕间通过第一油管连通,所述箱体通过第二油管和第三油管与散热器连通。第二油管上设置有第一蝶阀,第三油管上设置有第二蝶阀,通过第一蝶阀和第二蝶阀的开闭控制箱体与散热器间是否连通。所述抽真空模块包括抽真空装置、连接管以及控制阀门;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其一端与所述抽真空装置密封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枕密封连通;所述控制阀门,包括第一控制阀门,设置于所述连接管上,用于控制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油枕之间是否连通。散热器需要检修时,打开所述第一控制阀门,关闭所述第一蝶阀,打开所述第二蝶阀;所述抽真空装置开启后,所述油枕与所述抽真空装置接口处抽真空形成负压环境,所述散热器中的变压器油会通过所述第三油管,流经所述第二蝶阀转移至所述油枕和所述箱体中,便于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检修;检修结束后,依次关闭所述抽真空装置和所述第一控制阀门解除负压,之后打开第一蝶阀,使变压器油通过第二蝶阀自然回流至所述散热器中即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将变压器本体与抽真空模块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抽真空装置使变压器的油枕和与其连通的箱体处于负压状态,使得位于散热器中的变压器油转移至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油转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抽真空模块(1)和变压器(2);所述变压器(2),包括箱体(21)、油枕(22)以及散热器(23),所述箱体(21)与所述油枕(22)间通过第一油管(211)连通;所述箱体(21)通过第二油管(215)和第三油管(216)与所述散热器(23)连通,所述第二油管(215)上设置有第一蝶阀(212),所述第三油管(216)上设置有第二蝶阀(213),通过所述第一蝶阀(212)和所述第二蝶阀(213)的开闭控制所述箱体(21)与所述散热器(23)间是否连通;所述抽真空模块(1),包括抽真空装置(11)、连接管(12)以及控制阀门(13);所述连接管(12),包括第一连接管(121),其一端与所述抽真空装置(11)密封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油枕(22)密封连通;所述控制阀门(13),包括第一控制阀门(13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21)上,用于控制所述抽真空装置(11)与所述油枕(22)之间是否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强胡东张金良张鹏刘宁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