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251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马达本体部和帽部件。所述马达本体部具有定子、外罩部件、轴承、轴、转子保持架、电路板和基板座部,所述外罩部件覆盖所述定子,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所述轴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转子保持架与所述轴连接,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所述基板座部位于比所述定子的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且与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帽部件具有顶盖部、筒状部和弹性部,所述筒状部从所述顶盖部的外缘部朝向所述马达本体部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并利用恢复力对所述电路板施加朝向下方的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转子型的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在复印机和复合机等的办公设备中,作为驱动源使用内转子型的马达。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54390号公报公开的DC无刷马达中,在定子的电绝缘部件的前面安装有传感器基板。传感器基板通过设置于电绝缘部件的三根卡合爪而按压在作为电绝缘部件的前端面的台阶部的底部而固定。在传感器基板中安装有检测转子的磁极的位置的三个磁传感器。在日本特开2011-167054号公报公开的马达中,电路板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绝缘体。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439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67054号公报然而,如果采用螺丝或焊接等安装电路板,则增大了安装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日本特开2008-54390号公报,在利用卡合爪的情况下,当安装电路板时,会对电路板作用较大的力,因而存在损坏电子元件和电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鉴于上述课题在马达中安装电路板时,防止电路板翘曲的同时缩短安装工时。本技术所例示的马达具有马达本体部和安装于所述马达本体部的帽部件。所述马达本体部具有定子、外罩部件、轴承、轴、转子保持架、转子磁体、电路板以及基板座部。所述定子呈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所述外罩部件覆盖所述定子的外周,所述轴承直接或隔着其他部件间接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所述轴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转子保持架与所述轴连接,所述转子磁铁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且朝向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展,所述基板座部位于比所述定子的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且与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帽部件具有顶盖部、筒状部以及弹性部,所述顶盖部覆盖所述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筒状部从所述顶盖部的外缘部朝向所述马达本体部延伸,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并利用恢复力对所述电路板施加朝向下方的力。本技术能够缩减在马达中安装电路板的工数。并且,能够防止安装电路板时电路板的翘曲。【附图说明】图1为马达的主视图。图2为马达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马达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安装电路板前的马达的俯视图。图5为帽部件的立体图。图6为帽部件的立体图。图7为弹性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图8为弹性部的纵向剖视图。图9为表示马达的制造流程的图。图10表示弹性部的其他例子的纵向剖视图。附图符号说明L...马达;10…马达本体部;13…轴承;15...帽部件;28…基板座部;111…轴;112…转子保持架;113…转子磁铁;121…外罩部件;122…定子;123…电路板;126…贯通孔;151…搭扣配合部;152…筒状部;153…顶盖部;154…弹性部;156…凹部;158…基板对置面;161…臂部;162…接触部;163…(臂部的)根部;164…突起;232…绝缘体;233…线圈;265…销J1...中心轴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在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中,将图2中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图2中的下侧简称为“下侧”。所谓“上侧”与“下侧”的表现不必与重力方向一致。并且,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图1为本技术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主视图。图2与图3为马达I的纵向剖视图。马达I为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以及复合机等的办公设备中作为驱动源的内转子型的马达。如图2所示,马达I包括旋转部11、静止部12、两个轴承13、编码器14和帽部件15。旋转部11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在图2中,旋转部11位于静止部12的下侧。旋转部11的输出轴朝向下方。以下,将马达I的帽部件15以外的部位称为“马达本体部10”。轴承13固定于静止部12,并将旋转部1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13为含油套筒。帽部件15呈带盖的大致圆筒状,且覆盖定子122的上方。编码器14位于帽部件15内。旋转部11包括轴111、转子保持架112以及转子磁铁113。轴111呈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且被轴承13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保持架112与轴11的输出侧的相反侧连接。转子保持架112包括轴固定部211、连接部212以及圆筒部213。轴固定部211在上侧的轴承13的上侧固定于轴111。连接部212从轴固定部211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213从连接部212的外缘朝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113安装在圆筒部213的外侧面。转子磁铁113既可是圆筒状,也可是多个磁铁沿周向排列的磁铁。转子保持架112通过将薄板冲压加工而形成。例如,薄板由金属的磁性体形成。在轴固定部211与上侧的轴承13之间配置有两枚树脂板214。轴111中下侧的轴承13的下侧安装有卡具215。通过轴固定部211和卡具251可防止轴111向上下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静止部12包括外罩部件121、定子122以及电路板123。外罩部件121包括内筒部221、外筒部222以及底部223。内筒部221和外筒部222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筒状,且同轴配置。底部223连接外筒部222的下端和内筒部221的下端。在底部223设有将马达I安装到所要求的位置的多个安装孔224。内筒部221利用内侧面225支承轴承13。外筒部222覆盖定子122的外周,且利用内侧面226支承定子122。外罩部件121由一个作为金属的板部件冲压加工而成型。优选外罩部件121为导电性部件。尤其优选外罩部件121为磁性体。定子122包括定子铁芯231、绝缘体232以及线圈233。定子122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环状。定子铁芯231由将多个薄板的磁性钢板以上下方向层叠而形成。定子铁芯231由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41和多个齿242构成。铁芯背部241压入外筒部222。齿242从铁芯背部24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转子磁铁113配置在定子122的内侧。齿242的末端与定子磁铁113在径向对置。绝缘体232由树脂形成。绝缘体232覆盖定子铁芯231。电路板123位于定子122的上方,且朝向相对于中心轴线Jl垂直的方向扩展。电路板123被保持在绝缘体232的上方。图4为安装电路板123前的马达I的俯视图。图3表示图4所示的箭头A-A位置的截面。如图3和图4所示,绝缘体232由九个上侧部分绝缘件251和九个下侧部分绝缘件252构成。上下配置的一组上侧部分绝缘件251和下侧部分绝缘件252构成与一个齿242对应的一个部分绝缘件。换言之,绝缘体232包括与多个齿242分别对应的部分绝缘件。上侧部分绝缘件251覆盖一个齿242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上半部分。上侧部分绝缘件251包括外侧突出部261和内侧突出部262。外侧突出部261在线圈233的径向外侧朝向比外筒部222的上端227靠上方突出。外侧突出部261也是绝缘体232的外筒部222的上侧的部位。内侧突出部262在齿242的末端的上侧朝向上方突出。如后述,外侧突出部261的上部起到与电路板123的下表面接触的基板座部的功能。以下,将外侧突出部261的上部称为“基板座部28”,以不包含在绝缘体232来对基板座部28进行说明。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座部28是构成绝缘体23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其包括:?马达本体部;以及?帽部件,其安装于所述马达本体部,?所述马达本体部具有:?定子,其呈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外罩部件,其覆盖所述定子的外周;?轴承,其直接地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轴,其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转子保持架,其与所述轴连接;?转子磁铁,其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且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电路板,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且朝向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展;以及?基板座部,其位于比所述定子的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且与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所述帽部件具有:?顶盖部,其覆盖所述电路板的上方;以及?筒状部,其从所述顶盖部的外缘部朝向所述马达本体部延伸,?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具有:?弹性部,其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且利用恢复力对所述电路板施加朝向下方的力。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20 JP 2012-1814311.一种马达, 其包括: 马达本体部;以及 帽部件,其安装于所述马达本体部, 所述马达本体部具有: 定子,其呈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 外罩部件,其覆盖所述定子的外周; 轴承,其直接地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 轴,其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转子保持架,其与所述轴连接; 转子磁铁,其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且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 电路板,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且朝向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展;以及 基板座部,其位于比所述定子的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且与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帽部件具有: 顶盖部,其覆盖所述电路板的上方;以及 筒状部,其从所述顶盖部的外缘部朝向所述马达本体部延伸,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具有: 弹性部,其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且利用恢复力对所述电路板施加朝向下方的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具有: 接触部,其与所述电路板接触;以及 臂部,其从所述筒状部或所述顶盖部延伸出来,且连接所述筒状部与所述接触部或者连接所述顶盖部与所述接触部, 在俯视时,所述臂部的根部与所述接触部位于不同的位置, 俯视时的所述臂部的所述根部、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电路板的接触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比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剖开所述臂部的截面中的、所述臂部的最小宽度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位于比所述电路板靠上方的位置。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川敬三岩下靖由长泽纯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