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2012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遮蔽壳体、以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及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顶壁、与顶壁平行设置的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侧壁,所述顶壁与底壁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侧壁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所述侧壁的斜面,且所述侧壁设有凸伸出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导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良绝缘本体的结构,使得对接部的对接框口呈对称设计,可支持对接电连接器的正、反方向插入,降低了对插入方向的要求,可提高插入的便利性;同时,在对接部两侧设有斜面和导引部,可使得对接过程更为顺畅。(*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属于精密零件,通常用于与一对接端连接器电性连接,实现信号传输的功能,电连接器在电子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如:电脑内部印刷电路板上就具有各式各样的电连接器,诸如USB连接器、D-Sub连接器、RJ-45连接器等。通常来说,电连接器都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通常设有固持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槽,而大多数电连接器都需要通过与另一对接端连接器对接后才能实现信号传输,由于电连接器本身体积小巧,且由塑料制成,在对接插拔过程中,容易因受力不稳而造成对绝缘本体的损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在对接过程中对绝缘本体产生的破坏。目前,大多数电连接器在对接过程中,为了防止误插入而带来的损害,通常会在电连接器上设置防呆结构,比较常见的是将对接框口设置成非对称形式,从而使对接时只能按照预定的对接方式对接,否则将无法顺利对接插入,这大大降低了误插入所带来的损害,但是,也增加了对接过程的麻烦,操作人员往往需要看清楚后才能顺利对接,发现错误时,需调整后再进行对接插入,使得对接过程不够顺畅。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能改善对接过程的顺畅性,提高对接操作的便利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以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及自基部凸伸出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顶壁、与顶壁平行设置的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侧壁,所述顶壁与底壁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侧壁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所述侧壁的斜面,且所述侧壁设有凸伸出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导引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底壁及侧壁之间形成一对接腔及位于对接腔前端的对接框口,所述对接框口呈矩形,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对接框口的两端。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呈长条形设置,并设有一与所述对接部连接的连接部及位于连接部两端的固定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的后侧设有一开口及位于开口上下两侧的定位壁,所述定位壁上设有若干排列设置的卡槽,用于卡持所述导电端子。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上设有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内侧设有一凸出的定位柱。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表面和底壁表面均设有一与所述遮蔽壳体卡持连接的凸块。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包覆于所述对接部上的主体部及位于主体部两侧的耳部;主体部的两侧设有与所述斜面配合的坡面。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耳部呈四方形片状,其自所述主体部的后侧向外弯折延伸而出,且所述耳部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对应设置的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改良绝缘本体的结构,使得对接部的对接框口呈对称设计,如此,可支持对接电连接器的正、反方向插入,降低了对插入方向的要求,可提高插入的便利性;同时,在对接部两侧设有斜面和导引部,可使得对接过程更为顺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去除遮蔽壳体后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的遮蔽壳体20、以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30。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上,且用于与一对接电连接器对接连接,从而实现电信号的传输。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一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凸伸出的对接部12。所述基部11呈长条形设置,并设有一与所述对接部12连接的连接部111及位于连接部111两端的固定部112,所述连接部111的后侧设有一开口 113及位于开口 113上下两侧的定位壁114,所述开口 113用于供导电端子30从后面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0内,所述定位壁114上设有若干排列设置的卡槽115,用于卡持所述导电端子30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部分,从而对导电端子30实现固定定位,防止导电端子30的尾部在焊接至电路板上时发生偏移,导致焊接位置不准。所述固定部112分别位于所述基部11的两端,并且相对于基部11呈对称设置,所述固定部112上设有一固定孔116,用于收容固定件(如:螺栓)以将电连接器固定在电路板上,而且所述固定孔116呈圆形,固定孔116的内侧设有一凸出的定位柱117,该定位柱117用于与电路板上的定位孔(未图示)配合。所述对接部12设有一顶壁121、与顶壁121平行设置的底壁122、及连接所述顶壁121和底壁122的侧壁123,所述顶壁121、底壁122及侧壁123之间形成一狭长型对接腔124及位于对接腔124前端的对接框口 125,用于与一对接电连接器对接,且所述对接框口125呈矩形。所述顶壁121表面和底壁122表面均设有一凸块126,用于与所述遮蔽壳体20卡持连接,且所述顶壁121和底壁122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所述侧壁123的斜面127。所述侧壁123设有一向前凸起的导引部128,所述导引部128位于所述对接腔124的两端,并突出于所述顶壁121和底壁122。所述遮蔽壳体20为金属件,其通过一体冲压弯折而成,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所述遮蔽壳体20包括包覆于所述对接部12上的主体部21及位于主体部21两侧的耳部22,所述主体部21呈封闭环型,其环绕包覆于所述对接部12上,并将对接部12的顶壁121、底壁122及侧壁123——覆盖,而且所述主体部21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与所述凸块126卡扣的第一卡扣孔23,主体部21的两侧设有与所述斜面127配合的坡面24及对应绝缘本体10侧壁123设置的第二卡扣孔25。所述耳部22呈四方形片状,其自所述主体部21的尾部向外弯折延伸而出,用于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0的固定部112上,且所述耳部22设有与所述固定孔116对应设置的通孔26。所述导电端子30收容于所述对接腔124内,并包括若干第一端子31及位于第一端子31两侧的第二端子32。所述第一端子31分为上、下两排,分别固定于所述顶壁121和底壁122上,且所述第一端子31设有一水平设置的固定臂38及自固定臂38末端弯折延伸而成的腿部33,所述固定臂38的前端设有一弹性接触臂34,所述腿部33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定位壁114上的卡槽115内,实现固定定位,所述固定臂38与所述腿部33呈L型。所述第二端子32为电源端子,分为两对,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31的两侧,所述第二端子32设有一水平状固定臂35、位于水平状固定臂35前端的弹性接触臂36、及位于水平状固定臂35末端的水平状安装脚37,所述安装脚37与所述水平状固定臂35呈一字型。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通过将绝缘本体10对接部12的对接框口125设置成对称结构,即对接部12的顶壁121与底壁122上下对称设置,两侧壁123左右对称设置,如此,可支持对接电连接器的正、反方向插入,降低了对插入方向的要求,可提高插入的便利性;同时,在对接部12及遮蔽壳体20的两侧设有斜面127及坡面24,可使得对接过程更为顺畅。以上所述,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以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及自基部凸伸出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顶壁、与顶壁平行设置的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与底壁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侧壁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所述侧壁的斜面,且所述侧壁设有凸伸出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导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以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及自基部凸伸出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顶壁、与顶壁平行设置的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与底壁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侧壁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顶壁和底壁的两侧均设有连接所述侧壁的斜面,且所述侧壁设有凸伸出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导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底壁及侧壁之间形成一对接腔及位于对接腔前端的对接框口,所述对接框口呈矩形,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对接框口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呈长条形设置,并设有一与所述对接部连接的连接部及位于连接部两端的固定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祝平方志宏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