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194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端子的线缆、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的隔板(4)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体,所述隔板具有若干凹槽(42),所述若干端子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接触部及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后端且收容于对应凹槽内,所述隔板上每两个相邻的凹槽之间设有隔栏(44),该隔栏为T形。该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隔板结构,其可以有效防止端子翘曲。(*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IBM、微软、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 USB协会(USB-1F),初步设立USB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发布了 1.0、1.1及2.0等版本。上述USB 1.0、1.1,2.0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I)低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兆比特每秒;(3)高速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USB 2.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IG至2G每秒(IG=1000兆比特)。为适应较高的传输速率,USB 3.0介面规格随之问世。2008年11月17日,在美国加州举行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USB3.0开发组宣布了 USB3.0技术规格标准的完成和预计发布时间。其包括A型、B型、powered-B型、micro-B型插座、插头及micro-A型插头和micro-AB型插座等型号。USB3.0在USB2.0的基础上增加了 5根端子用于传输高速信号,USB 3.0的传输速度将会达到4.8千兆比特/秒,为USB2.0的10倍之高,而且还向下兼 容USB 2.0,这种规格可以满足现在同时或者分别传输高速和低速信号的需求。一种B型USB 3.0插头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1057092号所示,该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的隔板及包围于绝缘本体外的壳体,其中导电端子的尾部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后端面且承接于隔板上的对应凹槽内,然导电端子收容于凹槽内容易产生翘曲现象,造成不良。因此,确有必要对电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隔板结构的电连接器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端子的线缆、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的隔板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体,所述隔板具有若干凹槽,所述若干端子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接触部及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后端且收容于对应凹槽内,所述隔板上每两个相邻的凹槽之间设有隔栏,该隔栏为T形。进一步,所述凹槽被隔栏沿上下方向分成宽度不同的两个部分。进一步,所述宽度不同的两个部分中较宽的部分为端子容纳槽,较窄的部分为线缆容纳槽。进一步,所述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叠加设置的收容腔及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收容腔内以传输高速信号。进一步,所述两个相邻隔栏的底部之间的宽度大于对应的第二端子的宽度,顶部之间的宽度小于对应的第二端子的宽度。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沿水平方向排成一排。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第一,第二端子的线缆、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的隔板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体,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接触部及焊接部,所述隔板具有若干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焊接部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后端且收容于对应的第一、第二凹槽内,其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隔栏,所述第一隔栏呈T形。进一步,所述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栏,第二隔栏的两侧面为呈对称的圆弧形结构。进一步,所述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栏,第二隔栏的截面也呈T形。进一步,所述第二隔栏的顶部为一板体,板体的两侧向着彼此凹进形成有一对圆弧形凹口。[0021 ]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有如下有益效果: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隔板结构,其能够有效防止端子翘曲。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2至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隔板的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组装入隔板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与隔板的另一视角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第一端子2及若干第二端子3、组装于绝缘本体I后端的隔板4、包围于绝缘本体I外部的遮蔽体5、电性连接于第一,第二端子2,3后端的线缆6、包覆成型于遮蔽体5后部和线缆6前部的绝缘包覆体7。请参照图2至图6所示,绝缘本体I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的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卡扣臂12,所述主体部11具有一上表面110,该上表面110向下凹设形成五个收容槽112。所述主体部11的后端设有一高出上表面110的凸台部113,凸台部113内设有五个分别与对应收容槽112连通的通孔114。主体部11前端为前表面115,自前表面115向后凹设形成收容空间1150,该收容空间1150的对应内壁上设有若干收容通道1151,收容通道1151靠近主体部11的前表面115处设有挡块1152,主体部11后表面设有若干连通对应收容通道1151的贯穿孔1153。[0031 ] 第一端子2包括四根端子,且第一端子2中的每一根均包括平板状的接触部21、自接触部向后延伸的固持部22及位于末端的焊接部23,所述接触部21的前端设有一斜端部211,固持部22与焊接部23之间连接有弯折部24。四根第一端子2的接触部21分成上下两排排列,焊接部23沿水平方向排成一排。第一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I的收容空间1150内对应的收容通道1151内。若干第二端子3用以传输高速信号,且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其排布方式按照B型USB3.0标准进行排布。所述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中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输出高速信号,而另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接收高速信号。接地端子位于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用以降低差分信号端子在传输高速信号时产生的串扰。每根第二端子3均包括弹性的接触部31、焊接部33及连接接触部31及焊接部33的连接部32。焊接部33沿水平方向排列成一排,第二端子3中最外侧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的焊接部33相对于接触部31向外偏移以增大相邻焊接部33之间的间距。第二端子3收容于绝缘本体I的对应的收容槽112中。隔板4组装于绝缘本体I后端,且隔板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扣块41,该对卡扣块41分别与绝缘本体I两侧对应的卡扣臂12相配合。隔板4的下表面设有若干收容对应第一端子2的焊接部23的第一凹槽42,若干第二凹槽43沿水平方向设置于隔板4的中部。其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凹槽4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隔栏44,这些第一隔栏44呈T形,也即第一凹槽42被第一隔栏44沿上下方向分成宽度不同的两个部分,其中上面较宽的部分定义为端子容纳槽421,下面较窄的部分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端子的线缆、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的隔板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体,所述隔板具有若干凹槽,所述若干端子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接触部及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后端且收容于对应凹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每两个相邻的凹槽之间设有隔栏,该隔栏为T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端子的线缆、组装于绝缘本体后端的隔板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体,所述隔板具有若干凹槽,所述若干端子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接触部及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后端且收容于对应凹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每两个相邻的凹槽之间设有隔栏,该隔栏为T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被隔栏沿上下方向分成宽度不同的两个部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不同的两个部分中较宽的部分为端子容纳槽,较窄的部分为线缆容纳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叠加设置的收容腔及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收容腔内以传输高速信号。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相邻隔栏的底部之间的宽度大于对应的第二端子的宽度,顶部之间的宽度小于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陈钧宋战峰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