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81942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8 0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矩形的对接框口,所述对接框口设有一几何中心,所述导电端子分为上、下两排,且上、下排导电端子均分别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位于第一端子两侧的第二端子,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与位于下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沿所述对接框口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通过改良导电端子的排布设置,可满足特定情况的应用需求,成为一种新颖的排列方式,而且可以降低彼此之间的信号干扰。(*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当今电子产品领域中,电连接器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其能直接影响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使用的便利性。电连接器,顾名思义,是用于起到电性连接的作用,目的是能够使电信号从一个电子元器件传输至另外一个电子元器件,因而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机等,电连接器的种类也根据应用需求的不同而非常繁多,最为常见例如=USB连接器、HDMI连接器、RJ45连接器。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当然,为了提高电信号的传输品质,在很多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上,还设有包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用于起到屏蔽信号、抗干扰的作用,而金属壳体内部的导电端子之间的相互干扰,则无法通过金属壳体来实现,只能依靠导电端子之间自身的排列方式来解决干扰问题,而目前常见的电连接器,其导电端子都是等间距的均匀排列于绝缘本体内,但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常规的、传输单一信号的电连接器,而对于一些特定的应用需求,例如,利用不同导电端子传输不同电信号,此时,要将导电端子之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需要重新对端子的排列进行设计,现有的等间距均匀排列的方式显然不符合应用的要求。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通过改良导电端子的排列方式,可改善端子间的信号干扰,保证信号的传输品质,满足特殊应用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矩形的对接框口,所述对接框口设有一几何中心,所述导电端子分为上、下两排,且上、下排导电端子均分别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位于第一端子两侧的第二端子,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与位于下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沿所述对接框口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为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为电源端子。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排或下排第一端子分为两组,第一组远离所述几何中心,第二组靠近几何中心。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中两个第一端子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组中两个第一端子之间的间距。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组包括至少三个第一端子。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框口的几何中心为对接框口的横向中心线与纵向中心线的交点;所述上、下两排的第二端子在对接部内的安装位置相对于所述横向中心线呈镜像对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改良导电端子的排布设置,可满足特定情况的应用需求,成为一种新颖的排列方式,而且可以降低彼此之间的信号干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正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的遮蔽壳体20、以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30。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沿对接方向(即前后方向)对接连接,从而实现电信号的传输。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一基部11及自基部延伸出的对接部12。所述基部11设有一对肩部110以及连接肩部的横梁111,所述肩部Iio相对于所述横梁111向后凸伸,从而使肩部110和横梁111之间共同形成一缺口 112。所述横梁111设有一顶面113及前端面114,所述顶面113设有凹陷的凹槽115,且所述横梁的顶面113略低于肩部110的顶面116。所述肩部110与对接部12之间设有一插槽117。所述对接部12设有一矩形的对接框口 120及位于对接框口 120两侧的导引部121,用于供对接电连接器顺利插入,实现电性对接,另夕卜,所述对接框口 120设有一几何中心0,该几何中心O为横向中心线A与纵向中心线B的交点。所述遮蔽壳体20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并设有包覆于所述对接部12四周的主体部21及自主体部21向后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自主体部21上下两侧延伸出的一对定位板22、以及自主体部21左右两侧延伸出的一对固定臂23,所述固定臂23呈水平延伸并设有一钩状尾部24,用于插入所述绝缘本体插槽117内并钩住绝缘本体10的后侦牝从而实现对接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相互定位。所述定位板22呈片状,并设有与所述凹槽115配合的突起220,所述突起220自所述定位板22顶面向下凹陷,并向所述凹槽115凸伸,另外,所述定位板22设有倾斜段221和水平段222,所述突起220形成于所述水平段220上,所述倾斜段221与所述主体部21连接。所述遮蔽壳体20通过所述固定臂23和定位板22与所述绝缘本体10实现固定定位,由于所述横梁的顶面113略低于肩部110的顶面116,可使得定位板22,所述定位板22位于所述两肩部110之间并与所述横梁111向配合,从而实现固定定位。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0自后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20内,并收容于所述对接部12内,用于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实现电性对接。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导电端子30分为上下两排,且呈非镜像对称。所述上、下两排导电端子分别固定于绝缘本体上,而且上、下排导电端子均分别包括若干第一端子31及一对第二端子32,所述第一端子31为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32为电源端子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31两侧。其中,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31的排列方式与位于下排的第一端子31的排列方式,沿所述对接框口 120的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而且,所述上排或下排第一端子31分为两组,即第一组M和第二组N,其中,第一组M远离所述几何中心O,第二组N靠近几何中心O,且所述第一组M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端子31,所述第二组N包括至少三个第一端子31,同时,所述第一组M中两个第一端子3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组N中两个第一端子31之间的间距,如此的排列方式,可使得电连接器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并与某些特定布局的电路板相符,也可以将第一组M与第二组N分别用来传输不同类型的信号,且彼此分开设置可降低两组之间的相互干扰。另外,所述上、下两排的第二端子32在对接部12内的安装位置相对于所述横向中心线A呈镜像对称。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电连接器100通过改良导电端子30的排布设置,可满足特定情况的应用需求,成为一种新颖的排列方式,而且可以降低彼此之间的信号干扰。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矩形的对接框口,所述对接框口设有一几何中心,所述导电端子分为上、下两排,且上、下排导电端子均分别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位于第一端子两侧的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与位于下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沿所述对接框口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一矩形的对接框口,所述对接框口设有一几何中心,所述导电端子分为上、下两排,且上、下排导电端子均分别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位于第一端子两侧的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与位于下排的第一端子的排列方式,沿所述对接框口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为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为电源端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志宏吴祝平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