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8756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7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包括: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芯和线圈,所述定子芯具有切槽,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切槽中;所述旋转部具有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和叶轮,所述叶轮具有多个叶片;机壳,用于容纳所述马达,沿所述旋转轴线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机壳在进风侧具有多个直的肋部,所述肋部具有进风侧末端;所述肋部具有从所述进风侧末端逐渐变厚的部分。通过上述结构,使得肋部不成为吸气的障碍,与进风侧配置静叶片的情况相比,相同的转速或相同的功率消耗下,轴流风扇能够提供更大的风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流风扇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流风扇。尤其涉及一种在进风侧设置肋部的轴流风扇。
技术介绍
如今,沿轴向送风的轴流风扇广泛地应用于家用设备、办公设备、工业设备以进行冷却、换气以及空气调节等,还可应用于汽车用的吹风机。在一般的轴流风扇中,在排风侧配置有用于支撑马达部以及调整风流的肋部和/或静叶片等。但是,由于配置轴流风扇的实际设备的结构或空间限制,也有在轴流风扇的进风侧配置肋部和/或静叶片等情况。例如,日本特开2004-360676A公开了一种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包括马达和容纳马达的壳体。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包括外框架21、基部22以及多个静叶片24。外框架21包括位于进风侧的导风部231和位于出风侧的导风部232。在进风侧,静叶片24连接在基部22和外框架21的内表面之间。所述马达包括转子轭25和位于转子轭25周围的转子叶片26。然而,通过模拟进风侧的气流流向可知,在进风侧风是被直的吸入的,如果将静叶片24配置在进风侧,则静叶片24成为进风的障碍。日本特开2003-056498A公开了一种复合散热系统,其包括风扇41和42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风扇罩43,如图2所示。风扇罩43包括多个静叶片431。沿风的流向,风依次经过风扇41的叶片和肋部、风扇罩43的静叶片431、以及风扇42的叶片和肋部。如果从配置在复合散热系统的排风侧的风扇42观看,虽然在风扇42的进风侧配置有肋部和静叶片431,但是吸入风扇42的风为来自配置在复合散热系统的进风侧的风扇41产生的气流的旋转成分。因此,气流也不是被直的吸入的。日本特开2007-281100A公开了一种用于散热片B的冷却风扇A。如图3所示,冷却风扇A包括围绕一旋转轴线可旋转的叶轮2。叶轮2附接在中空的大致圆柱形壳体杯部11下方,该壳体杯部具有盖部。叶轮2包括中空的大致圆柱形的杯部21 (具有底部)以及以等间隔布置在杯部21的外圆周表面的多个叶片22。在径向方向围绕叶轮2的周壁12设置在叶轮2的径向外侧。轴向向上延伸的四个支持部13设于周壁12的轴向上端。在每个支持部13的轴向上端设有沿径向向内延伸的肋部14,肋部14在其径向内端连接至壳体杯部11。通过这种方式,壳体杯部11被四个支持部13和四个肋部14支撑。冷却风扇A将空气从安装有肋部14的一侧(即轴向上侧)吸入,从轴向下侧将空气排出。然而,由于肋部14的径向外端连接于从周壁12的轴向上端突出的支持部13的轴向上端,肋部14的径向外端的周围没有构成风洞,空气被斜着从肋部14的旁边吸入。因此,空气也不是直的被吸入的。因此,急需一种设置于进风侧的肋部不成为吸气的障碍的轴流风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设置于进风侧的肋部不成为吸气的障碍的轴流风扇。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轴流风扇,包括包括马达和机壳;所述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芯和线圈,所述定子芯具有切槽,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切槽中;所述旋转部具有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和叶轮,所述叶轮具有多个叶片;所述机壳,用于容纳所述马达,沿所述旋转轴线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机壳在进风侧具有多个直的肋部,所述肋部具有进风侧末端;所述肋部具有从所述进风侧末端逐渐变厚的部分。通过上述结构,使得肋部不成为吸气的障碍,与在进风侧配置静叶片的情况相比,相同的转速或相同的功率消耗下,轴流风扇能够提供更大的风量。【附图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参照以下附图以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的以下描述,会清楚地明白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优点和特征,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散热风扇的剖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复合散热系统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用于散热片的冷却风扇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轴流风扇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轴流风扇的俯视图;图6是图4的轴流风扇的仰视图;图7(a)_(f)是图4的轴流风扇的肋部的多个变型的横截面图;图8示出了图4的轴流风扇的肋部的放大竖直横截面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轴流风扇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轴流风扇的俯视图;图11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轴流风扇的俯视图;图12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轴流风扇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下描述仅是为了充分公开本技术,而不是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在本文中,术语“轴向”是指沿轴流风扇的轴的旋转轴线00’方向,“径向”是指以旋转轴线00’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上”是指沿轴向方向安装肋部的方位,即轴流风扇的进风侧,“下”是指沿轴向方向安装叶片的方位,即轴流风扇的排风侧。下述的实施例中,俯视图为从轴流风扇的进风侧观察的视图,仰视图为从轴流风扇的排风侧观察的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轴流风扇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轴流风扇的俯视图;图6是图4的轴流风扇的仰视图。如图所示,轴流风扇100包括马达(未示出)和用于容纳所述马达的机壳110。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所述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芯、绝缘体、线圈以及电路基板。定子芯具有切槽,被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体包围,线圈绝缘地缠绕于所述切槽中,绝缘体位于所述定子芯和所述线圈之间。所述静止部也可以不具有绝缘体,通过在所述定子芯的外表面涂装绝缘漆以实现绝缘的效果。轴流风扇100具有从所述线圈引出的多根引线。所述旋转部具有以旋转轴线00’为中心旋转的轴和叶轮,所述叶轮具有多个叶片150,例如具有五个叶片。所述叶轮还具有杯状部160,叶片150附接至杯状部160。杯状部160具有轴向上端面,并且在中心处具有向上延伸的中空套管;所述轴在下侧固定在该中空套管中。在杯状部的内周表面设有转子架,在转子架的内周表面设有转子磁铁。转子磁铁与定子芯沿着径向方向相对。机壳110沿旋转轴线00’具有进风侧和排风侧,箭头A示出了空气流动方向。相应地,机壳110具有进风侧端面110a和排风侧端面110b。图5是从进风侧观察轴流风扇100的视图,图6是从排风侧观察轴流风扇100的视图。机壳110的外形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以及椭圆形。机壳110包括位于进风侧的多个直的肋部111。肋部11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优选地为五至八个,更优选地为六个。肋部的数量越多越能够提高马达的固定强度。另外,肋部111的数量可以大于所述定子芯的切槽的数量。肋部的数量不同于切槽的数量可以抑制马达的共振。机壳110还可以具有位于进风侧的导风部112以及位于其径向中心的机壳杯部113。在导风部112以上的机壳110的内表面形成机壳风洞部。当然,机壳110还可以具有位于排风侧的导风部。肋部111可以沿机壳110的径向延伸,连接在机壳110的内表面(包括导风部112)和机壳杯部113之间。换句话说,肋部111的径向外端连接至机壳110的内表面,其径向内端连接至机壳杯部113。导风部112可以被配置为倾斜面。机壳杯部113可以为朝所述进风侧渐缩的截头椎体。机壳杯部113通过肋部111连接至机壳110。另外,机壳杯部113的进风侧端面113a可以比机壳110的进风侧端面110a向上突出,也可以与机壳110的进风侧端面110a位于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流风扇,包括: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芯和线圈,所述定子芯具有切槽,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切槽中;所述旋转部具有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和叶轮,所述叶轮具有多个叶片;机壳,用于容纳所述马达,沿所述旋转轴线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在进风侧具有多个直的肋部,所述肋部具有进风侧末端;所述肋部具有从所述进风侧末端逐渐变厚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流风扇,包括: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芯和线圈,所述定子芯具有切槽,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切槽中;所述旋转部具有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和叶轮,所述叶轮具有多个叶片;机壳,用于容纳所述马达,沿所述旋转轴线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在进风侧具有多个直的肋部,所述肋部具有进风侧末端;所述肋部具有从所述进风侧末端逐渐变厚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的进风侧末端具有圆弧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的数量大于所述定子芯的切槽的数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的数量为三个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田良太滨野晋佑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