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0596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6 0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苗种生产,具体地说是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附着基为不透明、表面粗糙,且表面分布有圆孔的拱形材料,其中附着基背面与覆面重心处向外侧设有突起。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脉红螺幼虫在工厂化育苗中顺利完成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苗种生产,具体地说是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
技术介绍
脉红螺Rapana venosa,俗称“菠螺”、“海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成体壳高可达ll_12cm,我国渤海和黄海均有分布。其足部特别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甚为人们所喜食,经济价值高。近些年来,随着脉红螺近海资源的下降和国内外市场的畅销,其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目前活体价格为20-40元人民币/公斤。目前,脉红螺在我国渤海和黄海沿岸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科研单位和育苗企业尝试进行人工育苗,但多为失败,出苗效率极低,还远未实现产业化规模,导致人工养殖无法大规模进行。目前,导致脉红螺苗种繁育技术没有过关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脉红螺幼虫的食性转换问题。所谓食性转换是指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中需要由摄食单胞藻等植物性饵料转为摄食动物性饵料。食性转换是脉红螺发育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大部分幼虫的死亡均发生在此发育阶段。在脉红螺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目前使用的动物性饵料大部分是新鲜双壳贝类(如蛤仔、牡蛎、贻贝等)的肉泥。使用双壳贝类肉泥作为动物性饵料极易造成水质败坏,导致幼虫大规模死亡,使育苗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解决脉红螺幼虫的食性转换和变态及稚螺中间培育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附着基为不透明、表面粗糙,且表面分布有圆孔的拱形材料,其中附着基背面与覆面重心处向外侧设有突起。所述附着基横截面为三心拱或圆弧拱,其中三心拱的净高为15-20cm,净宽为20-40cm ;圆弧拱的弦高为15-20cm,弦长为20_40cm,拱形曲面的直边长30_60cm。所述附着基上分布有多个直径3_6cm的圆孔,圆孔均匀分布在拱形曲面中轴线的两侧。所述拱形曲面中轴线的两侧的每侧各2个圆孔,同侧两个孔的圆心连线与拱形曲面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平行,同侧两孔的间距为5-7cm。所述附着基背面与覆面重心处向外侧设有环形结构的突起,其中环形结构的内直径为 0.5cm_l.0c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用牡蛎稚贝、苔藓虫或藤壶作为脉红螺幼虫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中的动物性饵料,改变了以往直接向脉红螺幼虫培育池中投放双壳贝类肉泥导致水质恶化的不良后果,幼虫成活率高。2.本技术附着基不透明,拱形曲面可形成良好的黑暗环境,研究发现脉红螺幼虫在附着阶段喜欢向黑暗的环境迁移,因此拱形材料为脉红螺幼虫附着提供了良好的避光条件和场所。3.本技术附着基表面分布有孔型结构,呈多平面立体分层结构分布,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可方便脉红螺幼虫进行垂直迁移,运动至育苗水体内的各个水层进行附着。4.本技术附着基每个拱形结构的背覆面设有环形结构,可灵活拆卸附着基,可根据育苗池规格、育苗水体深度,方便地调节单体串型结构内拱形材料的数量、间距以及每根硬质管型物上单体串型结构的数量和育苗池内硬质管型物的数量,以适应各种规格的育苗池,应用性广。5.利用本技术进行脉红螺工厂化育苗,幼虫可顺利完成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大幅度提高脉红螺幼虫在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中的成活率,成活率比传统方法提高70%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是实例提供的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的附着基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是实例提供的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的附着基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是实例提供的附着基中的单体串型结构意图。图4为本技术是实例提供的连接在硬质管型物上成行排列的单体串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是实例提供的附着基悬吊式投放示意图;图中,1、突起;2、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3、孔;4、软质连接物;5、坠石;6、硬质管型物。【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如图1-5所示,本技术中附着基由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组成,具体结构如下: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2,横截面为三心拱或圆弧拱,三心拱的净高为15-20cm,净宽为20-40cm,圆弧拱的弦高为15-20cm,弦长为20_40cm,拱形曲面的直边长30_60cm,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2上分布有直径,3-6cm的孔3。所用附着基中的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的背面与覆面重心处有向外侧设有环形结构的突起1,突起可与软质连接物连接并固定,环形结构的内直径为0.5cm-l.0cm。(图1、图2)。单体串型结构是由多个串联的拱形材料2构成,其串联的最末的拱形材料通过软质连接物连接坠石5,拱形材料与拱形材料之间、拱形材料与坠石之间由软质连接物4连接(图 3)。多个单体串型结构可悬吊在硬质管型物5上不同位置成行排列,硬质管型物与拱形材料之间由软质连接物连接,多根硬质管型物悬吊单体串型结构排布于育苗池中,同时将表面粗糙的拱形材料呈矩阵排列铺设于育苗池底部(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其特征在于:附着基为不透明、表面粗糙,且表面分布有圆孔的拱形材料,其中附着基背面与覆面重心处向外侧设有突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其特征在于:附着基为不透明、表面粗糙,且表面分布有圆孔的拱形材料,其中附着基背面与覆面重心处向外侧设有突起。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基横截面为三心拱或圆弧拱,其中三心拱的净高为15-20cm,净宽为20-40cm ;圆弧拱的弦高为15-20cm,弦长为20-40cm,拱形曲面的直边长30_60cm。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工厂化育苗的新型附着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潘洋张立斌杨红生周毅刘鹰张福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