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65427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5 08: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摸屏包括第一触摸子屏及第二触摸子屏,该第一触摸子屏与该第二触摸子屏均包括碳纳米管导电层,每一触摸子屏包括触摸区域及位于该触摸区域外围的外围区域,该外围区域包括弯折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一侧的第一周边区域,该第一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对应叠合固定,使得该第一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在同一平面内相邻并拼接为一体。该触摸屏的尺寸较大,满足人们对大尺寸触摸屏幕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平面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制造成本的日益降低,具有辐射低、厚度小、功耗低等优点的平面显示装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子产品中。为了符合现代人对于更加便利、更加直观的人机界面的需要,近年来市场上逐渐推出各种各样具有触控功能的平面显示装置,即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一般可以分为外置式和内嵌式两种;其中,外置触控显示装置是在传统的平面显示装置基础上附加一触控屏,从而将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集成。近年来,采用碳纳米管导电层制作的触摸屏由于耐用性较好,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电子产品中。然而,碳纳米管导电层的导电性与其内部的碳纳米管的长度相关,通常地,碳纳米管的长度越长,其构成的碳纳米管导电层沿该长度方向的导电性就越差,这一特性极大限制了碳纳米管导电层的制作尺寸。另外,受碳纳米管晶元大小的限制,碳纳米管导电层的在垂直碳纳米管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也难于制作成较大尺寸。也就是说,目前,碳纳米管导电层难于制作成较大尺寸,因而采用碳纳米管导电层制作的触摸屏也难于制作大尺寸触摸屏幕,故,现有碳纳米管导电层制作的触摸屏难于满足人们对较大尺寸触摸屏幕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较大尺寸的碳纳米管导电层制作成的触摸屏。也有必要提供一种采用上述触摸屏的触控显示装置。—种触摸屏,其包括第一触摸子屏及第二触摸子屏,该第一触摸子屏与该第二触摸子屏均包括碳纳米管导电层,每一触摸子屏包括触摸区域及位于该触摸区域外围的外围区域,该外围区域包括弯折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一侧的第一周边区域,该第一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对应叠合固定,使得该第一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在同一平面内相邻并拼接为一体。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及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上方的触摸屏。该触摸屏包括第一触摸子屏及第二触摸子屏,该第一触摸子屏与该第二触摸子屏均包括碳纳米管导电层,每一触摸子屏包括触摸区域及位于该触摸区域外围的外围区域,该外围区域包括弯折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一侧的第一周边区域,该第一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对应叠合。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触摸屏及采用上述触摸屏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将原本相互独立制作的两块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弯折后叠合,使该两块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拼接于一体,从而获得较大尺寸的触摸屏,满足人们对较大尺寸触摸屏幕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触摸屏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触摸屏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触摸子屏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的第二触摸子屏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触摸屏组装前的平面结构透视图。图6是碳纳米管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触摸屏组装后的平面结构透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触摸屏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变更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触摸子屏的透明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触摸屏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触摸屏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触摸屏第三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平面结构透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第一触摸子屏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第二触摸子屏的立体分解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显示装置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触摸屏30、40、50、720 第一触摸子屏31a、41a、51a 第二触摸子屏31b、41b、51b 第三触摸子屏41c 第四触摸子屏41d 触摸区域310、410、510 第一周边区域311、411、511 第二周边区域312、412、512 第三周边区域313、413、513 第四周边区域314、414、514 软性电路板315、515 胶体316 第一方向X 第二方向Y 第一侧边317基底32 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33、53 碳纳米管331 第一导电线路34、54 第一电极341、541 第一传输线242、542 第二电极343、543 连接电极318 绝缘层35 间隙子层55 第二导电线路36、56 透明导电层37、57 第三电极361、561 第二传输线362、562 第四电极363、563 透明电极370 触控显示装置700 显示面板71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专利技术触摸屏30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触摸屏30的立体分解图。该触摸屏30包括第一触摸子屏31a及第二触摸子屏31b。其中该第一触摸子屏31a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中至少一触摸子屏为碳纳米管触摸屏,换句话说,该第一触摸子屏31a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中至少一触摸子屏包括碳纳米管导电层。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触摸子屏31a和该第二触摸子屏31b均为碳纳米管触摸屏。每一触摸子屏31a/31b包括触摸区域310、第一周边区域311、第二周边区域312、第三周边区域313、第四周边区域314及连接于该第二周边区域312的软性电路板315。该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周边区域311、312、313及314首尾相连形成位于该触摸区域310外围的外围区域(未标示)。其中,该第一周边区域311与该第三周边区域313相对设置,该第二周边区域312与该第四周边区域314相对设置。并且,该第一周边区域311相对该触摸区域310弯折从而与该触摸区域310呈一夹角连接。优选地,该夹角为直角,即该第一周边区域311与该触摸区域310垂直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一周边区域311和第三周边区域313位置关系与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一周边区域311和第三周边区域313位置关系刚好相反,从而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一周边区域311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一周边区域311相邻,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三周边区域313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三周边区域313相对。进一步地,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一周边区域311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一周边区域311对应叠合,使得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触摸区域310与第二触摸子屏31b的触摸区域310拼接为一体。具体地,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一周边区域311的外表面和/或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一周边区域311的外表面可以涂布有胶体316,从而使得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一周边区域311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一周边区域311对齐粘结而叠合于一体,同时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触摸区域310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触摸区域31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对齐相接,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触摸屏幕。并且,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二周边区域312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二周边区域312也对齐拼接为一体,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三周边区域313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三周边区域313也对齐拼接为一体。当然,在一变更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触摸子屏31a的第一周边区域311与该第二触摸子屏31b的第一周边区域311也可以通过热压接等方式结合于一体。请参阅图3、图4及图5,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触摸子屏31a (其第一周边区域311未弯折前)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触摸屏包括第一触摸子屏及第二触摸子屏,该第一触摸子屏与该第二触摸子屏均包括碳纳米管导电层,每一触摸子屏包括触摸区域及位于该触摸区域外围的外围区域,该外围区域包括弯折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一侧的第一周边区域,该第一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对应叠合固定,使得该第一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在同一平面内相邻并拼接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触摸屏包括第一触摸子屏及第二触摸子屏,该第一触摸子屏与该第二触摸子屏均包括碳纳米管导电层,每一触摸子屏包括触摸区域及位于该触摸区域外围的外围区域,该外围区域包括弯折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一侧的第一周边区域,该第一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对应叠合固定,使得该第一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触摸区域在同一平面内相邻并拼接为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与该第二触摸子屏的第一周边区域通过胶体粘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周边区域与该触摸区域垂直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外围区域还包括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二侧的第二周边区域、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三侧的第三周边区域、连接于该触摸区域的第四侧的第四周边区域及与该第二周边区域连接的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二周边区域与该第一周边区域相邻,该第一周边区域与该第三周边区域相对,该第二周边区域与该第四周边区域相对。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每一触摸子屏还包括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透明导电层、第一导电线路及第二导电线路,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与该透明导电层共同定义该触摸子屏的触摸感测结构且均覆盖该触摸区域,该第一导电线路位于该外围区域且用于将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和该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线路也位于该外围区域且用于将该第二碳纳米管导电层和该软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碳纳米管。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电层为第二碳纳米管导电层,该第二碳纳米管导电层的碳纳米管均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择优取向延伸。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电层包括多条间隔设置且均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透明电极。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多条透明电极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将该触摸区域的与该第一周边区域相连的该第一侧的边缘定义为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沿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每一触摸子屏还包括位于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与该透明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该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与该透明导电层构成电容式触摸感测结构。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线路为多条,该第二导电线路也为多条,每一第一导电线路包括连接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的第一电极、连接该软性电路板的第二电极及连接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传输线,每一第二导电线路包括连接该透明导电层的第三电极、连接该软性电路板的第四电极及连接于该第三电极与该第四电极之间的第二传输线。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周边区域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且沿该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该第二周边区域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三电极,该多条第一导电线路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多条第二导电线路的多个第四电极间隔排列在该第二周边区域,该第一周边区域设置有一长条形且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该长条形的第一电极的两端分别邻近该第二周边区域和该第四周边区域。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四周边区域设置有一长条形且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该长条形的第三电极的两端分别邻近该第一周边区域和该第三周边区域。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每一触摸子屏还包括位于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与该透明导电层之间的间隙子层。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线路为两条,该第二导电线路也为两条,每一第一导电线路包括连接该第一碳纳米管导电层的第一电极、连接该软性电路板的第二电极及连接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传输线,每一第二导电线路包括连接该透明导电层的第三电极、连接该软性电路板的第四电极及连接于该第三电极与该第四电极之间的第二传输线,该两条第一导电线路的两个第一电极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周边区域及该第三周边区域,该两条第二导电线路的两个第三电极分别设置于该第四周边区域及该第二周边区域,该第二电极及该第四电极均设置于该二周边区域。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三周边区域各设置有一长条形的第一电极,该长条形的第一电极的两端分别邻近该第二周边区域和该第四周边区域,该第二、第四周边区域各设置有一长条形的第三电极,该长条形的第二电极的两端分别邻近该第一周边区域和该第三周边区域。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连接该设置于该第四周边区域的长条形的第三电极的第二传输线依序经由该第四周边区域、该第三周边区域与该第二周边区域连接至对应的第四电极。1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该触摸屏还包括第三触摸子屏及第四触摸子屏,该第三触摸子屏及该第四触摸子屏均包括触摸区域、位于该触摸区域外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和虔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