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4767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8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挡墙以内、屋面结构层上依次设置找坡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排蓄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过滤层、营养土层;其中,防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同时沿混凝土内侧挡墙铺设,且铺设高度应超过营养土层的厚度;在排蓄水层与营养土层之间竖向设置一个以上吸湿性轴向纤维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结构不但可以满足屋顶绿化作物种植和结构承载、防潮的性能要求,而且具有节水、抗旱、耐久的特点,技术经济效益突出。(*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屋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在建筑物顶部屋顶种植绿化作物,并具有良好防水、节水、保温隔热性能的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属于房屋建筑领域,适用于多层、高层建筑物屋顶结构工程,特别适用于绿色建筑屋顶结构工程。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上的提高,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日益高涨。生态屋顶是一种不与土壤直接相连,在建筑屋顶部种植和绿化的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绿化建筑的屋面处理形式。它不仅节约寸土寸金的市区地面,形成立体绿化,更能发挥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热岛效应、循环利用雨水、净化空气、节约能源等一系列功能,其涵盖的不单单是屋顶种植,还包括露台、天台、阳台、立交桥等一切不与地面自然土壤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特殊空间的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结构特点和屋顶上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生长习性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通过一定技艺,在建筑物屋顶及一切特殊空间,建造具有一定功能的绿色景观的一种形式。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生态效应、美化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城市楼房建设中,屋顶基本闲置,利用效率低,而且有时候人们会在屋顶堆放杂物,影响城市的鸟瞰美观度,并且楼顶没有物体遮掩,夏天的时候日光照射,使得屋内的温度很高。为解决上诉问题,目前已有一种具有优良有防水、防噪音,改善居住环境、减少阳光辐射和保温、隔热和能栽培植物的生态屋顶结构。该生态屋顶结构在屋顶基层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保温层、防水层、分离活动层、隔根层、保湿毯、排水蓄水层、隔离过滤层、基质层和植被层。但是该屋顶绿化系统的保湿毯平铺于隔根膜与排水蓄水板之间,对基质层上下部分的保湿效果不一;在屋顶基层上除了一层防水层外,没有其它防水措施;植被养护用水量大,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养护,人工劳动力要求高。综上所述,尽管现有的屋面结构在适宜的工程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有一些屋顶结构考虑了绿色、节能要求,但结构在屋面防水、节水灌溉、防止种植土流失等方面尚存一定欠缺。鉴于此,目前亟需专利技术一种能满足屋顶绿色作为生长要求,具有良好防水、节水、保温隔热性能的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的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满足屋顶绿色植物的生长要求,具有良好防水、节水、保温隔热性能的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挡墙以内、屋面结构层上依次设置找坡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排蓄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过滤层、营养土层;其中,防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同时沿混凝土内侧挡墙铺设,且铺设高度应超过营养土层的厚度。排蓄水层包括带孔蓄水板和设置在带孔蓄水板下方的井式排水槽;井式排水槽内铺设排水花管,边缘的排水槽内同时设置纵向排水花管和横向排水管;在排蓄水层与营养土层之间竖向设置一个以上吸湿性轴向纤维束。所述带孔蓄水板采用再生聚乙烯材料制成,与相邻的隔根膜层粘贴;井式排水槽采用“U”型塑料排水槽,其顶部装有带孔的塑料盖板,其内填充颗粒状排水材料。在排蓄水层的边缘设置纵向排水花管,纵向排水花管的坡度与屋面纵坡坡度相同,且内部填充吸湿性轴向纤维束;沿纵向间隔设置与屋顶四周的排水沟连通的横向排水管。所述保温隔热层可采用酚醛泡沫、玻璃棉、岩棉材料或隔热涂料;防水层可采用油毡土工布、聚乙烯塑料布、聚苯乙烯塑料布制成;隔根膜可采用橡胶、PE (聚乙烯)或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相邻结构层之间采用粘贴连接。所述排水花管与横向排水管和屋顶蓄水池连接,可实时控制营养土层的水位。本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I)排蓄水层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不但可为屋顶作物成长提供水分和气体交换的空间,而且可实现对营养土层中水分的实时控制。(2)防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的设置,既可防止植物根系对屋面结构层的破坏,还可隔断屋面结构层与营养土层间的热量交换,实现了建筑节能和保护植物根系的功能。(3)吸湿性轴向纤维束可作为排蓄水层与营养土层之间水分循环的竖向通道,有助于实现作物的节水灌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示意图;图2是栽植空间底部的细部结构图;图3是井式排水槽立面图。图中:1-屋面结构层,2-找坡层,3-保温隔热层,4-防水层,5-隔根膜,6_反滤土工布层,7-过滤层,8-营养土层,9-带孔蓄水板,10-井式排水槽,11-排水花管,12-纵向排水花管,13-横向排水管,14-吸湿性的轴向纤维束,15-屋顶排水沟,16-混凝土挡墙,17-绿化植物。【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防水层、排蓄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过滤层的铺设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排水管铺设施工技术要求,营养土层填充和绿化植物栽植施工技术要求等不再累述,重点阐述本技术涉及结构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示意图,图2是栽植空间底部的细部结构图,图3是井式排水槽立面图。参照图1?图3所示,一种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屋面结构层1、找坡层2、保温隔热层3、防水层4、排蓄水层、隔根膜层5、反滤土工布层6、过滤层7、营养土层8。屋面结构层I采用水泥混凝土浇筑,厚度为100_,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找坡层2的横向坡度为5%,采用1:6水泥炉渣铺设而成。保温隔热层3采用复合硅酸盐保温涂料,容重≤1000kg/m3,导热系数≤0.042W/m.k,抗压强度> 496Kpa,粘结强度> 25 Kpa,干燥收缩率< 25%。防水层4采用自粘防水卷材,以高密度聚乙烯膜为胎基,上下表面为自粘聚合物改性浙青,表面覆盖防粘材料制成的防水卷材,厚度3mm, 0.4MPa压力下30min内不透水。排蓄水层的上部设置带孔蓄水板9,带孔蓄水板9的下方设置井式排水槽10 ;其中带孔蓄水板9采用再生聚乙烯材料制成,外形近似鸡蛋托,整体组合后的截面呈梯形的,上部凸起处中心均匀开孔,平均厚度为40mm,与相邻结构层粘贴连接。井式排水槽10,槽深40mm,相邻槽口间的距离为200mm ;带孔蓄水板的支撑底固定在井式排水槽10的顶部;井式排水槽内铺设排水花管11,是直径为20mm的软管;在井式排水槽10的外边缘设置纵向排水花管12和横向排水管13,采用直径为40mm的PVC塑料管。隔根膜层5采用HDPE (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厚度1mm,相邻HDPE膜或铝塑膜的搭接缝的宽度为50mm。反滤土工布层6的厚度为3mm,抗拉升强度2.5KN/m2,伸长率25%~100%。过滤层I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材料铺设而成,铺设厚度为60_。填营养土层8为特质有机轻质土,有机质含量> 25%,空隙度>60%,干容重0.45~0.55g/cm3,饱和容重 0.65~0.75g/cm3。吸湿性轴向纤维束14自营养土层向下依次穿过过滤层8、反滤土工布层7、隔根膜层5,伸入排蓄水层内;吸湿性的轴向纤维束14采用多孔的圣麻纤维制成,其直径为20_。在排蓄水层的外边缘设置纵向排水花管12,纵向排水花管12的坡度与屋面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挡墙以内、屋面结构层上依次设置找坡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排蓄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过滤层、营养土层;其中,防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同时沿混凝土内侧挡墙铺设,且铺设高度应超过营养土层的厚度;在排蓄水层与营养土层之间竖向设置一个以上吸湿性轴向纤维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挡墙以内、屋面结构层上依次设置找坡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排蓄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过滤层、营养土层; 其中,防水层、隔根膜层、反滤土工布层同时沿混凝土内侧挡墙铺设,且铺设高度应超过营养土层的厚度; 在排蓄水层与营养土层之间竖向设置一个以上吸湿性轴向纤维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蓄水层包括带孔蓄水板和设置在带孔蓄水板下方的井式排水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物顶部生态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井式排水槽内铺设排水花管,边缘的排水槽内同时设置纵向排水花管和横向排水管,排水花管与横向排水管和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兴吴晓斌吴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福田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