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世洪专利>正文

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46230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包括一个具有瓶口的上板、四个侧板和一个下板,上板、侧板和下板连接形成一用于盛装液体的瓶体,侧板上形成有一折叠线,所述折叠线沿所述侧板的其中一条对角线设置;所述折叠线,用于当液体从瓶体排空时,使侧板沿其折叠,以使上板与下板叠置。液体从瓶体流出来后,由于瓶体内产生负压,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四个侧板沿折叠线方向旋转90°并向内弯曲折叠,液体排空后,上板和下板成叠置状态,整个瓶体自动变成扁平状,从而减少了体积,方便了运输和存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
[0001 ] 本技术涉及用于盛装液体的减容器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生活中使用的液体容器通常有桶、盒、箱、灌等,这些液体容器一般都是容器壁厚、体积大的独立个体,容器里面液体无论剩余多少,都占据整个容器,同型号容器不能因液体体积减少而缩小,不便于存储和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能解决液体排空后的体积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包括一个具有瓶口的上板、四个侧板和一个下板,上板、侧板和下板连接形成一用于盛装液体的瓶体,侧板上形成有一折叠线,所述折叠线沿所述侧板的其中一条对角线设置;所述折叠线,用于当液体从瓶体排空时,使侧板沿其折叠,以使上板与下板叠置。优选的,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位于所述对角线的上方,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对角线的下方,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折叠线。进一步优选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均与瓶体的中轴线平行设置。进一步优选的,多个由相邻的第一加强筋之间形成的间距均相等,多个由相邻的第二加强筋之间形成的间距均相等。优选的,所述折叠线由侧板的厚度差形成。优选的,为了加强上板的强度,所述上板上设有以瓶口为中心并呈放射状分布的第二加强筋。优选的,为了加强下板的强度,所述下板的四个角处均设有第四加强筋。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四加强筋呈三角形。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板还设有四个第五加强筋,每个第五加强筋位于相邻的两个第四加强筋之间。优选的,为了便于提取,所述下板的中部设有向外凸出的颈部,颈部上具有一凸台,所述颈部用于与提手套接。优选的,所述瓶体由PET材料制成。所述折叠线可以是凹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液体从瓶体流出来后,由于瓶体内产生负压,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四个侧板沿折叠线方向旋转90°并向内弯曲折叠,液体排空后,上板和下板成叠置状态,整个瓶体自动变成扁平状,从而减少了体积,方便了运输和存储。而且,由于侧板带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分别使侧板上形成有凹凸形状结构,随着瓶体内的液体减少,瓶体按均等容量折叠、压缩减少,有效防止空气进入瓶体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装满液体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图1的后视图;图4为图1的上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的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的瓶口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的应用示例的示意图;图8为图7的瓶口的剖视图;图9为图8的提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的液体排出约一半是的状态示意图;图11为图10旋转45°观察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2为图8中的液体完全排空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装满液体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瓶体;2、上方;3、下方;4、侧板;5、折叠线;6、上板;7、下板;8、第二加强筋;81、间距;9、第一加强筋;91、间距;10、第三加强筋;11、第四加强筋;12、凸台;13、颈部;14、瓶口 ;15、支撑圈;16、防盗圈;17、第五加强筋;18、密封盖;19、提手;20、爪齿;100、中轴线;200、对角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6所不,一种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包括一个具有瓶口 14的上板6、四个侧板4和一个下板7,上板6、侧板4和下板7连接形成一用于盛装液体的瓶体I。上板6、侧板4和下板7均略成正方形。所述瓶体I可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材料制成,PET特性是具有很强的拉伸延展性、韧性,不易折断性。当瓶体I装满液体后,从外部看,成立方体状。侧板4上形成有一折叠线5,所述折叠线5沿所述侧板4的其中一条对角线200设置。四个侧板4的结构均相同。所述折叠线5,用于当液体从瓶体I排空时,使侧板4沿其折叠,以使上板6与下板7叠置。所述侧板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9和多个第二加强筋8,第一加强筋9位于所述对角线200的上方2,第二加强筋8位于所述对角线200的下方3,第一加强筋9与第二加强筋8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折叠线5。第一加强筋9和第二加强筋8均与瓶体I的中轴线100平行设置,由此可知,每个第一加强筋9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有长有短,同样的,每个第二加强筋8的长度也是不一样的,有长有短,多个第一加强筋9构成一三角形状,多个第二加强筋8构成另一三角形状。第一加强筋9和第二加强筋8是为了防止侧板4的左上部分和右下部分(即对角线200的两侧)发生不必要的弯曲,而且,第一加强筋9和第二加强筋8均在侧板4沿折叠线5折叠时起引导作用。由于在侧板4上设计了第一加强筋9和第二加强筋8,所以瓶体I的壁厚可以减薄,由于在折叠线5走向的方向部分没有设计加强筋,侧板4就可以在上下方向,沿着折叠线5在左上部分向右旋转90°,向里折叠构成,同时侧板4的刚性强度又得到保证。多个由相邻的第一加强筋9之间形成的间距91均相等,多个由相邻的第二加强筋8之间形成的间距81均相等,也就是说,第一加强筋9、第二加强筋8使侧板4上形成分布均匀的凹凸形状结构,当随着瓶体I内的液体减少,瓶体I按均等容量折叠、压缩减少,有效防止空气进入瓶体I内。瓶口 14上设有支撑圈15和防盗圈16。瓶口 14上再安装一密封盖18 (如图8所示)就可用于与液体导出装置(如饮水机)连接。为了确保瓶口 14在灌装,跟饮水机配合使用时,不容易发生变形,应做得比较厚实坚固。所述上板6上设有以瓶口 14为中心并呈放射状分布的第三加强筋10。当瓶口 14朝下,装在饮水机上面,就增加了上板作为支承面的强度。所述下板7的四个角处均设有第四加强筋11。所述第四加强筋11略呈三角形。所述下板7还设有四个第五加强筋17,每个第五加强筋17位于相邻的两个第四加强筋11之间。第四加强筋11、第五加强筋17都起到加强下板7的作用。所述下板7的中部设有向外凸出的颈部13,颈部13上具有一凸台12,所述颈部13用于与一提手19套接(如图7所示)。提手19的爪齿20套接在颈部13上,并被限制在凸台12与下板7之间。如图7至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应用示例,瓶体I内装满液体并作饮水机的水桶使用,瓶口 14上安装有密封盖18,颈部13上安装有提手19,瓶体I倒置并装于饮水机上,瓶口 14倒置。当液体从瓶口 14流出时,瓶体I内形成负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四个侧板4沿折叠线方向旋转90°并向内弯曲折叠,液体排空后,上板6和下板7成叠置状态,整个瓶体I自动变成扁平状。本实施例的折叠线5可以以凹槽的形式设置。实施例二如图13所示,如果做的瓶体I的容量不是很大,8升以下,下板7就可以不用凸出来,可以不设置颈部13、凸台12,还可以凹到瓶体I里面,像一般普通的饮料瓶。下板7可以不设置第四加强筋、第五加强筋,但可以设置成放射状的加强筋。实施例三实施例一的折叠线5还可由侧板4的厚度差形成。也就是说,对角线200处的侧板4的厚度较薄,也可以形成折叠线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向右旋转实现折叠的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根据折叠线的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包括一个具有瓶口的上板、四个侧板和一个下板,上板、侧板和下板连接形成一用于盛装液体的瓶体,其特征在于,侧板上形成有一折叠线,所述折叠线沿所述侧板的其中一条对角线设置;所述折叠线,用于当液体从瓶体排空时,使侧板沿其折叠,以使上板与下板叠置。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包括一个具有瓶口的上板、四个侧板和一个下板,上板、侧板和下板连接形成一用于盛装液体的瓶体,其特征在于,侧板上形成有一折叠线,所述折叠线沿所述侧板的其中一条对角线设置;所述折叠线,用于当液体从瓶体排空时,使侧板沿其折叠,以使上板与下板叠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位于所述对角线的上方,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对角线的下方,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折叠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均与瓶体的中轴线平行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折叠式液体减容器,其特征在于,多个由相邻的第一加强筋之间形成的间距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世洪
申请(专利权)人:温世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