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37194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6 0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属于建筑结构隔震减震领域。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与锚板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连接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概念清晰,传力明确,有利于在广大地震设防区域实现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转动隔震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隔震减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目前,隔震减震技术发展迅速,隔震支座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橡胶支座和钢支座,钢支座又分为平板支座、弧形支座、辊轴支座等,这些支座都已经应用在各项工程中,其中橡胶支座和平板支座只能做平面运动,弧形支座和辊轴支座虽具备一定的转动能力,但其转动能力较差。因此,研制开发一种具备较强的转动能力和具有一定自复位功能的隔震支座就显得既迫切而且特别有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目前已有隔震支座存在的转动能力较差而且大多不具备自复位功能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动能力强,而且具备一定自复位功能的新型转动隔震支座。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部分球形体的半径大于钢柱的半径,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临时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的设计转动极限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的半径相同,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与锚板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弹簧若为一根,则弹簧把钢柱包住,弹簧的中轴线与钢柱的中轴线重合,所述的弹簧若大于一根,则弹簧对称设置在钢柱的外侧,弹簧的中轴线与钢柱的中轴线平行。所述的锚板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上表面之间间隔I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所述的转动限位块与部分球形体之间留有I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所述的临时挡块通过螺栓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上,其应在支座安装完毕并且等到整个结构工程竣工后拆除。所述的弹簧的刚度应确保支座在小震时不发生转动,在中震或大震时发生转动。所述的转动限位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在中震或大震时不发生破坏。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显著优点:(I)转动能力强。相比目前已有的绝大部分隔震支座,本专利技术的转动能力较强。( 2)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目前大多数隔震支座不具备自复位能力,本专利技术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3)隔震性能好。本专利技术通过支座的摇摆转动隔震,所以隔震能力较强。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比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大跨结构中,不仅能够提供较强的隔震作用,而且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意义重大,将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隔震领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附图中数字含义如下:1-上锚杆;2_锚板;3_钢柱;4_部分球形体;5_球形凹面壳体;6_下锚杆;7_转动限位块;8-临时挡块;9_弹簧;10_新型转动隔震支座;11_上部结构构件;12_基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1、锚板2、钢柱3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4,锚板2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1,锚板2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3的上端,钢柱3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4,部分球形体4的半径大于钢柱3的半径,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5、下锚杆6、转动限位块7和临时挡块8,球形凹面壳体5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6,球形凹面壳体5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7和临时挡块8,临时挡块8与部分球形体4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7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的设计转动极限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5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4的半径相同,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与锚板2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9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弹簧9若为一根,则弹簧9把钢柱3包住,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重合,所述的弹簧9若大于一根,则弹簧9对称设置在钢柱3的外侧,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平行。所述的锚板2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上表面之间间隔I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所述的转动限位块7与部分球形体4之间留有I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所述的临时挡块8通过螺栓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上,其应在支座安装完毕并且等到整个结构工程竣工后拆除。所述的弹簧9的刚度应确保支座在小震时不发生转动,在中震或大震时发生转动。所述的转动限位块7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在中震或大震时不发生破坏。为了更好地说明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与锚板2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9连接在一起的含义,下面举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子:实施例1,如图1所示,弹簧9为一根,弹簧9把钢柱3包住,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重合,弹簧9的上端与锚板2固定在一起,弹簧9的下端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上。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新型转动隔震支座10分别与上部结构构件11和基础12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转动隔震结构。实施例2,如图3所示,弹簧9为四根,对称设置在钢柱3的前后左右,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平行。弹簧9的上端与锚板2固定在一起,弹簧9的下端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上。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新型转动隔震支座10分别与上部结构构件11和基础12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转动隔震结构。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比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大跨结构中,不仅能够提供较强的隔震作用,而且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本专利技术概念清晰,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有利于在广大地震设防区域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部分球形体的半径大于钢柱的半径,所述的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临时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的设计转动极限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的半径相同,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与锚板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部分球形体的半径大于钢柱的半径,所述的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临时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的设计转动极限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的半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吕西林蒋欢军卫宏李光范曹宝珠陈娟娟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