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33121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包括主发热区,所述主发热区中的相邻两电加热丝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装配区,所述装配区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装配区上的辅加热丝串接,所述辅加热丝通过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发热区中的电加热丝连接形成通路;所述装配区中部的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处冲压出四根依次并排设置连接丝。当在装配区的中部加工弯折部时,会致使装配区沿宽度方向收缩,并恰好使第一连接丝、第三连接丝分别与第二连接丝、第四连接丝重叠;这种设计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简化加工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
本技术涉及电加热丝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的电加热丝。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广泛使用,其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等严重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有效治理尾气中的污染物,通常采用对排气管加热并辅以必要的催化剂,以促进有害氮氧化物的转化。在加热设备中,电加热丝以其使用方便、加热效率高,且无污染而成为优选。为了使电加热丝能够产生所需的发热量,一般均将电加热丝设计成特殊的回旋状回路,并采用冲压或其它加工方式一次成型,然后再对冲压件进行注塑等后续加工装配,最终生产出加热装置成品。如图5所示是现有的加工成型的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该电加热丝经注塑等后续处理最终制作成如图6所示的与排气管配套的加热装置。参见图5,该电加热丝整体上为平面结构,包括主发热区I和装配区2,装配区2与主发热区I之间通过若干根电加热丝3、电加热丝4连接。但是为了与其它设备配合装配,需要在装配区2上加工出弧形弯折部5、6、7,而弧形弯折部5恰好处在连接主发热区I与装配区2的电加热丝3与电加热丝4之间;由于电加热丝3与电加热丝4之间的距离是定值,若在平面结构的装配区2上冲压出弧形弯折部5,则会直接导致装配区2沿宽度方向收缩,进而致使连接发热区与装配区的电加热丝3、电加热丝4产生变形,甚至发生扯断损毁。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平面结构的电加热丝上压制出弧形弯折部,而又不损坏主发热区与装配区之间的连接部的用于汽车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包括主发热区,所述主发热区中的相邻两电加热丝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装配区,所述装配区上设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装配区上的辅加热丝串接,所述辅加热丝通过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发热区中的电加热丝连接形成通路;所述装配区的两端及中部分别设有可沿所述装配区的长度方向弯折成弧形拱起的弯折区,所述装配区中部的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处冲压出四根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连接丝、第二连接丝、第三连接丝以及第四连接丝;所述第一连接丝与所述第三连接丝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连接丝与所述第四连接丝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丝与所述第二连接丝之间的距离,及所述第三连接丝与所述第四连接丝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装配区中部的所述弯折区弯折后致使所述装配区收缩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接丝与所述第三连接丝的靠近所述主发热区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连接丝与所述第四连接丝的靠近所述装配区的一端,分别其沿宽度方向冲压有两道平行的易断痕。所述第一连接丝及所述第三连接丝的靠近所述主发热区的一端,与所述主发热区之间断开;所述第二连接丝及所述第四连接丝的靠近所述装配区的一端,与所述装配区之间断开;所述第一连接丝及所述第三连接丝的自由端分别突出于所述第二连接丝与所述第四连接丝的自由端。所述主发热区中的电加热丝及所述装配区上的辅加热丝均为平行折返式回旋结构。所述主发热区中的加强筋沿所述主发热区的宽度方向设置。[0011 ] 相邻两所述加强筋平行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电加热丝在第一连接部处冲压出四根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连接丝、第二连接丝、第三连接丝以及第四连接丝;第一连接丝与第三连接丝之间的距离等于第ニ连接丝与所述第四连接丝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丝与第二连接丝之间的距离,及第三连接丝与第四连接丝之间的距离,与位于装配区中部的弯折区弯折后致使所述装配区收缩的长度相等。在电加热丝冲压成型后,将第一连接丝、第三连接丝的靠近主发热区的一端裁切掉,将第二连接丝、第四连接丝的靠近装配区的一端裁切棹;当在装配区的中部加工弯折部时,会致使装配区沿宽度方向收缩,并恰好使第一连接丝、第三连接丝分别与第二连接丝、第四连接丝重叠;这种设计可以避免在弯折エ序中致使连接部变形甚至扯断,同时简化加エエ序,从而提闻生广效率。2.本技术通过在第一连接丝与所述第三连接丝的靠近主发热区的一端,及第二连接丝与第四连接丝的靠近装配区的一端,分别其沿宽度方向冲压有两道平行的易断痕,两道平行的易断痕之间的部分受外力击打后易于脱落,从而便于四根连接丝与主发热区或装配区断开,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整个电加热丝的强度较弱,在移动的时候容易发生变形,而两道平行的易断痕之间的部分未脱落时将主发热区与装配区连为一体,以增强整个电加热丝的整体强度,从而避免了电加热丝从冲压エ序进入下一エ序使发生变形。【附图说明】为了使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电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连接部的另ー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电加热丝经裁切エ艺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电加热丝去除加强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电加热丝经注塑等エ艺后形成最终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主发热区;11_电加热丝;12_加强筋;2_装配区21-接线端子;22_辅加热丝;3-第一连接部;30_易断部;31_第一连接丝;32_第二连接丝;33_第三连接丝;34_第四连接丝;4-第二连接部;5,6,7,_弯折区。【具体实施方式】參见图1-2,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包括主发热区1,所述主发热区I中的电加热丝11冲压成回旋状,相邻两所述电加热丝11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12 ;装配区2,所述装配区2上设有接线端子21,所述接线端子21接通电源后为电加热丝供电;所述接线端子21与所述装配区2上的辅加热丝22串接,所述辅加热丝22通过第一连接部3及第ニ连接部4与所述主发热区I中的电加热丝11连接形成通路;所述装配区2的两端及中部分别设有可沿所述装配区2的长度方向弯折成弧形拱起的弯折区5、弯折区6、弯折区7,所述装配区2中部的所述弯折区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及所述第二连接部4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3处冲压出四根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连接丝31、第二连接丝32、第三连接丝33以及第四连接丝34 ;所述第一连接丝31与所述第三连接丝33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连接丝32与所述第四连接丝34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丝31与所述第二连接丝32之间的距离,及所述第三连接丝33与所述第四连接丝34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装配区2中部的所述弯折区5弯折后致使所述装配区2收缩的长度相等。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发热区I中的电加热丝11及所述装配区2上的辅加热丝22均为平行折返式回旋结构。当然,根据不同功率的发热量,本技术的电加热丝的回旋方式还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如圆环形等。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发热区I中的加强筋12沿所述主发热区I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使相邻两所述加强筋12平行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不仅能够使冲压成型的电加热丝具有相应的强度,保证电热丝在各エ序间转移时不会发生变形,且便于后期エ序中对加强筋12进行切割,同时还便于制作相应的冲压模具。參见图2,作为本技术的另ー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丝31与所述第三连接丝33的靠近所述主发热区I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连接丝32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包括主发热区(1),所述主发热区(1)中的相邻两电加热丝(11)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12);装配区(2),所述装配区(2)上设有接线端子(21),所述接线端子(21)与所述装配区(2)上的辅加热丝(22)串接,所述辅加热丝(22)通过第一连接部(3)及第二连接部(4)与所述主发热区(1)中的电加热丝(11)连接形成通路;所述装配区(2)的两端及中部分别设有可沿所述装配区(2)的长度方向弯折成弧形拱起的弯折区(5,6,7),所述装配区(2)中部的所述弯折区(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及所述第二连接部(4)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处冲压出四根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连接丝(31)、第二连接丝(32)、第三连接丝(33)以及第四连接丝(34);所述第一连接丝(31)与所述第三连接丝(33)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连接丝(32)与所述第四连接丝(34)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丝(31)与所述第二连接丝(32)之间的距离,及所述第三连接丝(33)与所述第四连接丝(34)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装配区(2)中部的所述弯折区(5)弯折后致使所述装配区(2)收缩的长度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排气管加热的电加热丝,包括 主发热区(I ),所述主发热区(I)中的相邻两电加热丝(11)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12 ); 装配区(2),所述装配区(2)上设有接线端子(21),所述接线端子(21)与所述装配区(2)上的辅加热丝(22)串接,所述辅加热丝(22)通过第一连接部(3)及第二连接部(4)与所述主发热区(I)中的电加热丝(11)连接形成通路;所述装配区(2)的两端及中部分别设有可沿所述装配区(2)的长度方向弯折成弧形拱起的弯折区(5,6,7),所述装配区(2)中部的所述弯折区(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及所述第二连接部(4)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处冲压出四根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连接丝(31)、第二连接丝(32)、第三连接丝(33)以及第四连接丝(34);所述第一连接丝(31)与所述第三连接丝(33)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连接丝(32)与所述第四连接丝(34)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丝(31)与所述第二连接丝(32 )之间的距离,及所述第三连接丝(33 )与所述第四连接丝(34)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装配区(2)中部的所述弯折区(5)弯折后致使所述装配区(2)收缩的长度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侃侃黄秀峰施阿海杨艳玲李旺
申请(专利权)人:合兴集团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